基于北安市145户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与规模化经营的实证研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wuju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土地流转是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改革深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问题。随着土地流转进程的推进,参与流转的农民人数不断增加,但是农民流转意愿受到个人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保障因素的影响,制约土地集中连片及规模化的形成。
   关键词:土地流转意愿;规模化经营;二项logistic回归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34-04
   一、问题的提出
   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资源再配置的有效途径,自2012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化进程,深化农村改革。2015年一号文件继续推进土地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的速度不断加快,但是土地流转的连片化,生产的规模化仍然低下[1],这与土地流转主体农户有着密切联系。而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对土地流转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以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为切入点,根据145份调研数据,运用二项Logistic回归,探究影响农户转入转出意愿的各个因素,分析土地流转意愿对流转规模化经营的制约程度,并进一步提出建议。
   二、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现状分析
   海星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大部为平原,总面积11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通北镇地处小兴安岭西南边缘地带,属半平原、半丘陵地区,总面积7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万亩,以种植小麦、大豆、谷子为主,兼种蔬菜、甜菜等。两地自2008年通过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解放劳动力,土地流转势头良好。
   为保证调研的客观全面性,笔者采用随机抽样入户调查的方式,在兰光村、诚久村、腰营村、群众村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45份,有效率达90.62%。其中参与土地流转(转入和转出)农户119户,占82.07%,土地流转较为普遍,但是仅有4户农民流转后土地面积在500亩以上,18户农户实现连片,占12.3%,土地流转效果不理想,规模化经营未能实现。
   同时农户间的土地流转意愿存在较大差距,村与村间发展不平衡,其中兰光村80%的农户希望把全村土地转给种植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2014年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25 000亩,规模经营面积已达到23 000亩,农户转出的意愿强烈,11户农户通过大规模转入土地,实现土地连片生产。然而诚久村虽然有87.5%的农户参与流转,但是75%的农户不愿转出土地,土地流转进程缓慢分散,流转难以实现土地连片,规模经营受到制约。本文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入手,对制约土地流转连片规模化经营因素进行分析(见表1)。
   三、农户土地流转意愿模型的建立
   (一)变量和模型选择
   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受到个人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保障因素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大[2]。农户的流转(转入和转出)意愿为因变量,虚变量有希望流转土地和不希望两种,将希望流转表示为1,不希望流转表示为0。为全面找出影响土地流转的因素,选取调查者性别、年龄、学历,土地流转的年限、流转价格、流转对象,当地交通通信、社会救助情况,政府对种粮大户奖励,三年自然灾害受灾次数共10个因素为自变量X1,X2,…,Xi(1≤i≤10),具体含义与赋值(见表2)。
   土地流转意愿为因变量分为1(希望),0(不希望)两种情况呈二项分布,为探究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采用研究二分类观察结果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多变量分析方法——概率型非线性回归模型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3]。
   考虑到既有的个独立变量x(x1,x2,…,xi),当P(y=1|x)=p农户愿意流转土地时,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表示为:
   P(Y=1|X)=π(x)=
   其中g(x)=w0+w1x1+…+wixi,那么当农户不希望流转土地时,Logistic回归模型为:
   P(Y=0|X)=1-P(Y=1|x)=1-=
   农户希望流转与不希望流转的概率之比为:
   ==eg(x)
   简记为Odds。对数变换后得到Logistic回归模型的线性表达式为:
   ln()=g(x)=w0+w1x1+…+wnxn
   (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1.农民转出意愿分析。以农民的转出意愿为因变量,上述10个因素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用SPSS19.0统计分析后得到数据(见表3)。从表3中可知,在10个影响因素中,年龄(Sig.=0.047)、价格(Sig.=0.039)、土地流转的对象(Sig.=0.004)、受灾次数(Sig.=0.034)四个因素对农民的转出意愿影响较为显著。模型的显著性水平为0.002<0.05有较高显著性水平。
   年龄对转出意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青壮年劳动力自身没有能力转入更多的土地,外出打工就业机会多,打工的收入要比种地人口地收入高,年轻的农民比老辈的“恋土情结”少[2],所以土地转出的意愿较为强烈。在流转的过程中价格对农民转出土地有一定的诱惑性(Sig.=0.039)幂值为0.232,价格越高农民转出土地的意愿就越强烈,转出土地的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土地流转的对象对农民转出意愿影响最大(Sig.=0.004)幂值为0.526,农民偏向于将土地流转给亲属,他们认为亲属之间可靠,碍于亲情面子不得不优先考虑亲属,转出给亲属的农民流转意愿较稳定。调研地区三年来多受洪水、冰雹等自然灾害,农民种植土地不挣反赔,受灾次数越多的农民,为规避种植风险,土地转出的意愿越强烈。    2.农民土地转入意愿分析。农民的转入意愿为因变量,10个因素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用SPSS统计分析后得到数据(见表4)。从表4中可知,在10个影响因素中,价格(Sig.=0.040)、土地流转的年限(Sig.=0.009)两个因素对农民的转入意愿影响较为显著,模型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显著性水平高。
   在转入土地的成本构成中,种植大豆转入土地的价格占总成本的52.89%,种植玉米占44.75%,水稻占32.53%,转入土地的价格过高,农民转入土地的收益低,转入意愿就会降低。土地流转年限影响流转的稳定性幂值为-1.005,土地流转的年限越长,规模经营的农民投入资本回收的可能性越大,收益越多,转入土地的意愿就越强烈。
   四、145户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研究的结论
   (一)农民土地流转优先考虑血缘关系
   在上述模型中,流转对象对农户转出意愿的显著性为0.004,在119户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中有65%的农户将土地流转给父母和亲戚,朋友邻居仅占17%。血缘是农村社会关系的强大纽带,在土地流转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流转大多是个体小农户之间自发的行为,从亲戚流转土地有着血缘等心理保障,成为农户的首选,推动了土地流转的进程。但是即使流转双方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土地也并不相连,再加上农户规模种植的意识不到位,忽视土地连片对农业生产的规模作用,没有有效了解流转土地信息的中介,加之在流转中优先从亲戚手中流转土地的心理制约土地流转规模化的形成。
   (二)土地流转价格诱导农户流转意愿
   2014年兰光村土地流转价格统一为400元/亩,其他地区土地流转价格为300~350元/亩。兰光村土地流转实现连片规模程度高于其他地区,可见价格发挥了重大作用。农户表示高价格影响了他们的流转意愿,想要大规模连片种植的大户若愿意出高价,他们也愿意将土地优先流转给大户,每亩地多挣100元,一晌地多挣1 500元,可以很大程度增加他们收入。其他地区的价格参差不齐,相比之下挫伤了农户流转给大户的积极性,增加租种土地的价格增加种植成本,农民也不愿过高提升价格,土地流转的规模化自然难以形成。
   (三)学历、年龄以及缺乏技能制约农户的再就业
   土地流转意味着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农村交通通信状况一般,剩余劳动力不能实现全转移。青壮年劳动力获得工作的机会多,2013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性收入2 516元[4],外出务工收入明显高于种植粮食,他们多愿意将土地转出。
   在转出的42户农户中村民的文化素质集中在小学和初中,缺乏技术和知识,只能从事低水平劳力岗位,在外务工缺少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农户的生活保障低,也一定程度降低了他们的积极性[5]。年龄对转出意愿的影响为0.343。47.62%的农户因为年纪大,再就业困难,土地转出意愿弱[6]。
   他们将土地转出后仅能闲置在家,依靠地租生活,当地社会救助只有农村合作医疗和国家对60岁以上老人发的每年660元的补助,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开支,不能有效提高农民土地流转意愿[7]。考虑到流转后的出路,年纪较大的村民并不愿意转出土地,大多自己耕种,既不转入土地也不转出土地,这也阻碍了土地的连片、规模化经营。
   (四)灾害以及年限影响农户流转意愿的稳定性
   农户将土地转出存在着规避自然灾害的心理,调研地区连续三年受到不同程度的水灾和雹灾,造成部分农户减产甚至绝收,农户种地收入低于将土地转出的收入,为种植规避风险,农户将土地转出。由于自然灾害的不可预知性和调研地区预防灾害的能力差,加之土地流转中90.06%农户的流转期限仅为一年,58.97%的农户在土地流转中不签订书面合同或协议。而种植大户承包土地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黑龙江省一年一熟,资金的回收期长,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变动大,种植大户投入资金回收的难度大,大户规模化生产的意愿就会下降,转入意愿受到影响,规模化不稳定,形成程度低。
   五、改进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对策建议
   (一)地方政府应在流转后剩余劳动力安置发挥作用
   通过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上岗前实习等方式帮助农民就业,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方便农民转出土地。同时帮助改善老年人生活,将农村养老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真正落实到实处,建立村民之间的互助组织,积极开展扶贫扶弱工作,推动老年人转出土地。
   (二)运用新媒体强化宣传的力度和广度
   通过信息化手段,帮助农民了解当前土地转入转出意愿情况,建立中介组织,促进流转市场化,形成对流转双方皆有利的价格,将分散的流转意愿集中化。规范流转的程序,加强合法的流转方式、手续宣传,保障流转的稳定性。
   (三)奖励和补贴的激励政策并用促进土地流转
   对有转入意愿的种植大户给予一定的粮食生产奖励政策,适度放宽种植大户贷款,对大型机械化生产工具购买落实补贴,保证机械的实用性和质量的安全性,促进土地深耕,以便减轻洪涝灾害,促进土壤肥力的恢复,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鼓励农民转入意愿。当地气象部门应购买一定数量的防雹弹,增强抵御冰雹的能力,做好旱涝灾害的预测,修建水利系统,降低洪灾对农业的威胁[8]。
  参考文献:
  [1]  程龙.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之关系——以湖南省宁乡县关山村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4):90-94.
  [2]  焦玉良.鲁中传统农业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实证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2-120.
  [3]  叶男.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9):99-101.
  [4]  张凤,宗刚.基于二分类Logistic模型的城市居民住房租购选择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2):188-191.
  [5]  薛凤蕊,乔光华,侯安宏.农区与半农半牧区土地流转意愿比较分析——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2):
   24-30.
  [6]  乐章.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及解释——基于十省份千户农民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2):64-111.
  [7]  李放,赵光.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有效提高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吗?——来自江苏沭阳县30镇49村的初步证据[J].南京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4-50.
  [8]  杨辉,李翠霞.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问题研究——基于黑龙江13地市面板数据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6):107-112.
其他文献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一、含义  查阅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可以得知:  -[守法]遵守法律或法令.  -[精神](1)表现出来的活力.  (2)活跃、有生气.  依据上述解释,结合本文立意主旨,
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是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重庆市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进行分析,提出提高重庆市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对策措施.研究发现,2008—2012年
[目的]探讨蜂蜇伤致过敏性休克采取的院前急救措施与护理方法。[方法]对院前急救的15例蜂蜇伤致过敏性休克病人的救治与有效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对15例蜂蜇伤致过敏性休
后真相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民众普遍开始倾向于相信“感觉”而非“真相”,一时间谎话、谣言、绯闻代替真相广为流传。探究“后真相”与“反转新闻”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造成后真相时代的一大原因就是反转新闻大行其道,反转新闻掀起的舆论狂澜不绝于耳,不仅“消费”着媒体的公信力,也令部分受众不堪其扰,甚至开始用主观臆测代替对事实真相的诉求。与此同时,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也使得民众在反转新闻真相博弈的过程中,比起主流媒
对于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多维的城市转型及其相应的社会与空间问题己经受到学者大量的研究,但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从资源环境约束的视角出发对城镇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捷,信息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信息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快速、高
一《易·系辞上》里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虽然有多种解释,但抽繁存简,其实是古人对物质和意识规定的两个名词。然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特别是宋明以来,随
在我国经济大好的背景下,测绘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随之测绘工程项目也在不断攀升,所需的测绘生产规模也发生了非常大变化。本文就工程测量的重要性,就测量新技
在哈贝马斯看来,个体同一性须与道德相结合。个体同一性是个体与社会相统一的结果,因而传统的心理分析丧失了存在的基础。个体同一性抵制外在社会不合理的压制,从而避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