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宝琛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ddddddddddz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老伴儿叫章宝琛,比我大两岁,也是满人,我习惯地叫她姐姐。
  自从结婚后,妻子就面临着生活的艰辛,没有任何埋怨和牢骚,她自己省吃俭用,不但要把一家日常的开销都计划好,还要为我留下特殊的需要:买书和一些我特别喜欢又不是太贵的书画。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我母亲和姑姑在1957年相继病倒,重病的母亲和姑姑几乎就靠我妻子一个人来照顾,累活儿脏活儿、端屎端尿都落在她一人身上。成年累月,她日益消瘦,直到送终发丧,才稍微松了一口气。我无以为报,只有请她坐在椅子上,恭恭敬敬地叫她“姐姐”,给她磕一个头。
  在“文化大革命”随时可能引火烧身的情况下,一般人惟恐避之不及,能烧的烧,能毁的毁,但她却把我的大部分手稿都保存了下来。“文化大革命”之后,当我打开箱底,重新见到那些底稿时,真有劫后重逢之感。要不是我妻子的勇敢,我这些旧作早就化为灰烬了。在她生前我们一路搀扶着经历了四十年的风风雨雨。
  不幸的是我老伴儿身体不好,没能和我一起挺过漫漫长夜。她在1971年患严重的黄疸性肝炎,几乎病死。到了1975年旧病复发,我急忙把她再次送到北大医院。那时我正在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中华书局当时位于灯市西口,与北大医院相距不远,我白天请了一个看护,晚上就在她病床边搭几把椅子,睡在她旁边,直到第二天早上看护来接班,就这样一直熬了三个多月。
  她撒手人寰后,我经常彻夜难眠。当年我和妻子曾戏言如果一人死后另一人会怎样,她说如果她先死,剩下我一人,我一定会在大家的撺掇下娶一个后老伴儿的,我说决不会。果然宝琛逝世后,周围的好心人,包括我的亲属都劝我再找一个后老伴儿。还有自告奋勇,自荐枕席的,其牺牲精神令我感动,但我宁愿一个人。也许正应了元稹的两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选自启功口述回忆录,题目为编者加)
其他文献
9月4日,武汉。5位老人喝酒后一起上车准备回家,其中一人没有站稳,不小心靠到年轻人身上,惹得年轻人不高兴,并出言不逊骂了几句,双方因此起了冲突。几个老人一拥而上,有的抓着年轻人的手,使他动弹不得,有的趁机对着年轻人的头猛击,其中身穿黑白条纹衫的爹爹一口气打了四五拳,后被人拉开。警方介入后,老人们表达了歉意,年轻人也表示自己太过冲动。经调解,5位老人赔偿了1000元医疗费。
期刊
Melisa 在他们长身体的时候,却正好遇到“三年困难时期”,食品短缺和饥饿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物质观念的形成。哪怕到了物资充裕的时期,记忆中的“匮乏恐慌”还是会使他们试图占有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为了物质不惜大打出手甚至铤而走险……精神层面的匮乏则更甚。在物质长期匮乏的背景下,人生唯一目的几乎就是生存下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叶克飞 如扰人广场舞、公交抢座之类的老人恶行,
期刊
杨耕身 舆论公开指责“坏人变老”,或“老人集体变坏”,会是让老人群体多么寒心的傲慢与偏见?今天的老人们,不仅处于人生暮年,行为能力下降,加之话语权的窄小、社会保障的不充分,已经不得不处于社会最弱势人群的地位,怎想到还要承受这种公然的污名呢?老人并非不可批评,坏人也的确会变老,但对那种用以偏概全的观点来发动对于老人群体的规模化声讨,并由此派生出的对老人生存状态的隔膜,以及进而形成全社会对老人“避之惟
期刊
【阅读关键词】开头  人们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比喻一篇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从写作者的角度说,写好“凤头”,就是把开头写得美丽精巧,新颖贴切,有创造力、震撼力、吸引力,尤其在考场作文的快速阅卷中,要让阅卷老师对你的文章“一见钟情”,产生一种必欲读之而后快的感觉,必须开好头。“良好的开头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嘛。从阅卷者的角度说,一个好的文章开头,犹如京剧舞台上人物的第一次登台“亮相”,紧紧
期刊
意见领袖  你有没有发觉“表态”越来越难了?一条新闻刚出来的时候,群情汹汹,你也跟着义愤填膺。第二天就有更多的细节披露出来让你觉得自己不该那么轻率。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媒体绘声绘色地发布一条新闻,这事的后续怎么样通常不会得到更新。因为每天都有新的更有爆炸性的消息。对传播效果的追求导致媒体的报道经常有所偏颇,对核实事件细节也并不那么热心。看客们站完队就过自己的日子去了,当事人承受了多少舆论压力大多数人
期刊
她连人带车翻到了路边的沟里,栽在了半坡处的一棵树下。翻车后,她竟然仍坐在驾驶座上……  “这一切都怪我,我本来是可以阻止她的。”  此刻,那男人的眼泪扑簌簌地落下,啜泣声也越来越响,使得在场的警察颇为窘迫,尽管这种场景他们已经见惯不怪。对警察来说,车祸死亡统计的人数又添加了一个。  这个被称为“鬼门关”的弯道又一次夺去了人的宝贵生命,离上次无情地夺去一家两代人的性命还不到一年的时间。  男子跪在敞
期刊
资料 启功(1912~2005),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期刊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伤情鉴定为8级伤残。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并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彭宇表示自己没有撞到老人,而且自己看到老人摔倒后还扶起了她,结果送到医院后,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法院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原则,当事人对受害人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一审判决彭宇给付受
期刊
2013年11月16日早上的西安,网友“该是时候”和另外一名女同事搭乘202路公交车上班。一名后来上车的老人用手提“该是时候”的同事肩部衣服,向她们“索要”座位,因为觉得受到了侵犯,“该是时候”的同事并没有向老人让出座位,没想到这位老人竟然口出脏话,并一屁股坐到了女孩的身上。
期刊
契诃夫说:“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启功先生一直生活在希望中,他一生有许多幽默诙谐的故事。  文革时,一位空军将领派秘书前来求字,秘书摆明来头,大有旋风直升机空降而来之势。启功先生正儿八经地问那空军将领秘书:“我要不写,你们会不会派飞机来炸我?”秘书一愣,摸不着头脑,连忙说:“哪里,哪里。”先生接着说:“那好,那就不写了。”秘书只好讪讪离去。  一个博士回忆:1991年1月17日,美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