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Ji的摄食与生态转换效率

来源 :海洋水产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sh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9月在山东省莱州市过西镇 ,对养虾池中斑Ji(Clupanodon punctatus)(叉长49.0~130.0mm,体重1.38~27.39g)的摄食与生态转换效率进行 了研究。采用Elliott-Persson(1978)方法,从研究斑Ji的镊禽周率出发,对其排空率、摄食率以及食物转换进行了定量。结果显示,斑Ji属白天摄食类型,摄食高峰在每 日的15:00~18:00时。从18:00时至翌日3:00时,全消化道内含物(占
其他文献
对贝类能量收支方程C=P+R+U+F中各组分的意义和测定方法及其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在实验室内对柄海鞘、玻璃海鞘、中国瘤海鞘和史氏菊海鞘的排氨率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温度和体重与排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和体重对海鞘的排氨率有显著的影响。酚海鞘和
通过向真鲷幼鱼饵料中分别添加0.2%、0.5%和1%的EPA、DHA以及两种混合脂肪酸,以豆油为基础脂肪源研究真鲷幼鱼的EPA、DHA的需求量。结果表明,饵料中缺乏EPA、DHA时,真鲷幼鱼生长缓慢,成活率仅达65%,随着EPA在饵料中的
1998年4月、10月两次对莱州湾内小清河、虞河、潍河入海口及近海水域进行了有机污染物色-质联机定性分析,共检出有机污染物16类106种,其中优先控制污染物9种,在这些优先控制污染物中以酚类物质
在饲料中加入5种添加剂饲喂红鳍东方Tun32d,测定鱼体增重率为RNA、DNA含量,结果表明,5组饲料的增重率分别为106.96%、82.92%、83.46%、102.94%、83.23%,对照组为78.09%;RNA/DNA分别为4.47、2.56、
阐述了对虾配合饲料水中稳定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分析了影响配合饲料水中稳定性的内在因素为生产原料、生产工艺和粘合剂,外在因素为养殖水环境。综述了对虾配合饲料水中稳定性
本研究将Eggers现场胃含物法移入实验室大型玻璃钢水槽中,以卤虫幼体为生物饵料,测 定了渤海优势鱼种斑Ji的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等生态能量学参数。结果表明,⑴斑 Ji体重与空
于1997年12月,1998年3月、7月,1999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室采用静水方法对9±0.1℃,16±0.5℃,22±0.2℃,26±0.6℃下菲律宾蛤仔的滤食率FR、清滤率CR、吸收率AE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9 ̄22℃温度范围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栉孔扇贝对藻类生长的间接促进作用。结果显示,栉孔扇贝对浮游植物有明显的促长作用,并且浮游植物的增长与栉孔扇贝的密度呈正相关,符合如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