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胆道支架植入与经皮经肝胆道穿刺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

来源 :中国综合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am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植入胆道支架与经皮经肝胆道穿刺术(PTCD)在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MOJ)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8例MOJ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RCP组和PTCD组,各44例,ERCP组经ERCP途径植入胆道支架,PTCD组行经皮经肝胆道穿刺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临床疗效、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ERCP组成功率为93.18%(41/44),PTCD组成功率为90.91%(40/4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方面,ERCP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8%(38/41),PTCD组总有效率为90.00%(36/4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低位梗阻有效率明显高于PTCD组(100.00%与75.00%),PTCD组高位梗阻有效率明显高于ERCP组(96.43%与83.3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503、2.771;P均<0.05);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方面,ERCP组低位梗阻患者肝功能指标均优于高位梗阻患者,PTCD组高位梗阻患者肝功能指标均优于低位梗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RCP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36%,PTC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ERCP途径与PTCD途径植入胆道支架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相比而言,低位梗阻ERCP途径更佳,高位梗阻PTCD途径更佳,临床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不同梗阻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以期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不同程度屏蔽420~460 nm波段蓝光镜片对人眼视功能的防护作用。方法:自身对照研究。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选择来自同济大学的健康大学生志愿者20例,先后在未戴镜,配戴屏蔽20%、30%、40%、60%防蓝光护目镜下,完成24个色区辨识评分和75 min阅读任务。检测调节幅度、晶状体调节力等指标,并做视疲劳问卷评分。采用配对秩和检验对各组数值进行分析。结果:配戴屏蔽30%、40
目的:通过观察散光设计型角膜塑形镜配戴后人眼高阶像差的变化,评价该角膜塑形镜对人眼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石迎辉眼科诊所门诊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期间配戴散光设计型角膜塑形镜患者25例(50眼),测量配戴塑形镜前,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在5、7 mm瞳孔直径下的高阶像差均方根(RMS)值。戴镜前后各像差值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组间比较采用LSD检验,当校正
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的Z-调整个体化切削矫治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偏中心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08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1医院就诊的LASIK术后的偏中心患者8例(10眼),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Z-调整切削,术后观察手术眼裸眼视力(UCVA)、屈光状态、角膜Q值以及角膜曲率。结果:患者术前UCVA(LogMAR)为0.3~0.6,Z
目前是多元化角膜屈光手术的飞秒激光时代,根据眼部的生物学参数合理选择个性化手术方式值得大力提倡。在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方式蓬勃开展占主流的当今,笔者就表层角膜屈光手术的一席之地及其临床意义做一评述,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该项技术提供参考。
焦亡是一种近些年发现并且经过验证的新的程序性死亡方式,其特点为快速的细胞膜破裂以及细胞内炎性因子的释放。焦亡在细胞内细菌的清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可能参与自发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过程。细胞焦亡存在于许多眼病的发生、发展及消亡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白内障、干眼、蚕食性角膜溃疡以及急性青光眼中关于细胞焦亡的研究已经初露头角,随着研究的深入,可能对这些眼病的认识达到更深层次的水平
中医中药是祖国传统医药学的瑰宝,随着传统中药的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药的有效单体亟待明确与开发。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中药的活性单体成分研究报道逐渐增多,但单体数量庞杂,缺少系统性归纳。本文对2015版《中国药典》第1部中记载的对眼部有治疗作用的56种中药中已知的相关药理作用与其对应的活性组分或单体进行归纳总结,并将这些具有眼部治疗作用的中药材中含有的主要成分或单体按照治疗眼部疾病的作用机制,从
眼部增生性疾病,如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脉络膜新生血管、角膜新生血管等常导致眼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晚期治疗效果差。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RNA转录本,虽不能直接编码蛋白质但可通过各种途径调节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从而广泛参与调控个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凋亡、增生、分化等生命活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lncRNA参与多种眼部疾病的
后发性白内障即后囊膜混浊(PCO),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白内障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向后囊膜表面移行、增生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等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可引起LECs纤维化、PCO及囊袋皱缩。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是目前已知的参与诱导LECs的EMT及组织病理性纤维化关键的细胞因子,它可通过Smad经典通路参与诱导LECs的EMT过程。
研究晶状体疾病的实验方法有多种,在离体实验中,除了晶状体上皮细胞培养外,晶状体组织培养作为一种评价疾病发病风险和探讨病因的方法,在科研领域已有应用。尤其是在药物评价方面,此类培养方法可以前瞻性和回顾性地评价药物导致晶状体疾病发生的风险,筛选合适的药物。此外,通过晶状体体外培养构建的各类模型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晶状体的病理生理状态,对于晶状体周围环境的控制也更加方便。然而,晶状体组织培养的取材、培养、
弱视是视觉发育关键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所致的视觉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其特点是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下而不伴有眼部器质性病变。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弱视不仅能导致矫正视力下降,还可以伴发其他视觉缺陷,如视觉拥挤效应、空间对比敏感度降低、游标视力下降、轮廓整合能力下降、方位辨别能力下降、时间信息处理能力下降和全局处理能力下降,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全面认知弱视的视觉缺陷对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