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量子遗传算法的作战油料调运优化

来源 :舰船电子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ing_la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油料保障优化问题,引入多时间窗口,考虑了油料保障的复杂时间约束和运力约束,提出了基于多时间窗口的调度模型.在求解算法上,运用量子遗传算法对油料供给点、需求点、时间窗约束和油料储量运量约束等条件进行量子比特编码,构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点的需求,同时保证各需求点开始保障的时间尽可能早的适应性函数,并通过量子旋转门等操作使量子编码染色体进行进化,得到优化后的油料调度方案.最后,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表明,量子遗传算法解决复杂时间窗约束条件下的油料调度问题具有全局搜索性强,收敛性较好的优点,并通过调度方案的可视化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从网电对抗装备战场抢修(以下简称战场抢修)的基本过程入手,分析了战场抢修器材需求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战场抢修器材需求的SD模型,依据SD模型进行实例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了相关结论.构建的模型为科学预测战场抢修维修器材需求,更好地指导战时器材保障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对不同体制雷达进行组网,能够有效发挥各型雷达性能优势,但组网过程中误差配准问题必须首先要解决,以此提高对目标航迹的探测与跟踪精度.联合扩维误差配准算法能够进行实时配准,但运算量问题限制了算法的效能发挥.论文在研究异维度雷达配准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平方根的双阶EKF误差配准方法,并与传统的异维度雷达扩维配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新算法消除了状态向量维数增加导致的运算效率降低的问题,且配准精度显著提高,配准效果比较理想.
兵力编组是指挥员战斗部署的主要内容.针对战斗的实际情况,灵活巧妙的进行兵力编组,是达成作战目的的关键.不同的作战形式,兵力编组也是不同的.论文以合成部队进攻战斗为例,构建了一种基于兰彻斯特方程的兵力编组模型,为指挥员作战指挥决策活动提供参考.
针对宽带信号在卫星转发器中难以找到合适的掩护信号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卫星转发器频谱占用情况的自适应卫星合作信号叠加隐蔽通信方法.首先采用频谱感知技术检测和估计当前卫星转发器占用频谱的中心频率、带宽、信号功率等参数,从而获得可用的掩护信号信息;然后根据上述信息设计对应的分割滤波器组参数信息,将原宽带隐蔽通信信号的频谱分割成与掩护信号频谱带宽相适配的多个子频谱,并将这些子频谱混频搬移到对应的中心频率,使得隐蔽通信信号的频谱完全隐藏在转发器当前的频谱环境中;最后在信关站移除合作的掩护信号,并通过设计的盲相位估计
随着科技发展,基于可穿戴式传感器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显现出功耗低、可携带性好、成本造价低、使用场景不受限制等独特优势.其中重要的一项应用是人体姿态识别,人体姿态识别过程主要分为人体运动信息采集、数据预处理、姿态角求解、模式识别特征的提取与识别.本文介绍了人体姿态识别技术的研究进程,总结了目前常用的传感器,最后对未来人体姿态识别技术发展进行展望.
3D多目标跟踪是无人车领域中一个核心技术之一。3D多目标跟踪的相关工作多通过设计复杂的目标建模算法或数据关联算法,以寻求提高3D多目标跟踪系统的鲁棒性。为降低3D多目标跟踪系统的复杂性,将目标的三维中心点视为该目标进行跟踪,提出了基于激光点云坐标系的3D多目标跟踪算法。首先,使用3D目标检测器检测出每帧激光点云中的目标。然后,用卡尔曼滤波器预测上一帧目标的三维中心点在当前帧的位置状态,融合激光雷达
基于航母舰面获取舰载机外轮廓以用于碰撞告警方面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舰载机轮廓关键点检测的深度学习算法,通过预测关键点热力图以及关键点间的亲和力场,最后对关键点进行二分图匹配优化,实现了对舰载机轮廓关键点的检测并形成了准确的外轮廓。实验表明,提出的舰载机关键点检测算法检测准确率可达到84.1%,检测速率可达到每秒37帧,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对于提高航母舰面智能化保障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针对现有火箭炮点火信号检测水平不能满足快捷高效的勤务保障要求,文章根据某型火箭炮发火系统检测任务要求以及检测信号特点,通过对发火系统检测对象分析和需求分析,确定点火信号检测装置的结构及其组成,提出一种新的更加适应装备建设发展的自动检测手段,为检测装置的具体设计提供依据.
虚拟仿真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论文通过研究红外成像导引头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使用OGRE场景建模软件生成海天红外场景及红外制导图像,然后对红外导引头目标跟踪模型进行建模。完成红外制导图像的滤波预处理、图像分割、目标制导信息提取,并通过解算得到导弹攻击目标所需的空间角度制导信息,最后建立虚拟红外成像导引头的仿真模型,并应用于某红外对抗虚拟仿真平台,提供了有效的红外成像导引头模型支撑。
论文针对目前国产化软硬件平台中缺乏可靠性测试方法的现状,提供了一种基于国产化软硬件平台的可靠性测试系统及方法,采用软硬件冗余技术、测试性设计技术和故障注入技术,实现了可靠性指标的量化,弥补了国产化软硬件平台可靠性测试的不足.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