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领悟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及规律。会用多种方式呈现解题的过程,体现思维的新颖性,避免简单、重复练习,让学生真正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策略。
关键词:教学;《解决问题》;策略;数学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就应该突出:学以致用。真正做到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难发现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相融合。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看钟表认时间、用人民币买东西、班上学生的出勤统计、教室里的座位安排、集体活动时的排队问题等等。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时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学生对数学的感知也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的素材,有利于学生构建连续、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贴近他们生活的数学教育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帮助他们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广泛的基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的素材,有利于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身边的数学”。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同是一节教学内容的课,不是同一名教师讲解,会出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这就取决于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数学教师把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学生接受理解,枯燥和抽象的数学知识。能够转变成学生乐于接受,乐于理解的知识。首先应该考虑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恰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探究理解掌握新知。对于一些知识点客观地讲解,不利于学生理解,有时一个简单的知識反而通过讲解把学生弄糊涂。那么这时候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最重要途径。比如解答下面问题“有一些1角、2角、5角的钱币,从中选择若干张组成1元钱”时,我开始让学生独立操作,他们得到了许多方法。学生汇报,我按照汇报的次序把他们的方法一一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我问大家:“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了呢?”学生有的说没有了,也有的说还有,还有的人真就说出了方法,但检查发现已经和上面的方法重复了,于是我就问:“怎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又不会出现遗漏呢?”学生思考片刻,有人举手说:“先考虑只一种钱来组,再考虑用二种钱来组,最后考虑三种钱都用,这样就不容易遗漏或重复了。”学生们再一次进行操作。他们得到了下面各种方法:
(1)只用一种钱:①10张1角;②5张2角;③2张5角。
(2)用二种钱:①8张1角和1张2角;②6张1角和2张2角;③4张1角和3张2角;④2张1角和4张2角;⑤5张1角和1张5角。
(3)三种钱都用:①1张5角,1张2角和3张1角;②1张5角,2张2角和1张1角。所以一共有3+5+2=10(种)方法。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第一操作,是一种低级的无序操作,使学生发现这种无序操作,既容易遗漏也容易重复,从而使学生内心产生了一个进行合理分类有序操作的迫切需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产生,有序思考合理分类的数学思考也在这操作中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之中。
在教学中我对于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及时帮助总结,并归纳一些策略:
1.收集条件和问题。识别或收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收集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在低年级往往要求学生口述已知条件和问题,到中高年级也可以教给学生用图(如线段图)或表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清楚地表述和表示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一般地说,题中的问题和所需的条件都已直接给出。但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的信息能力,在适当年级也可适当出现信息不完全或多余信息的题目。例如鱼缸里有红金鱼7条,花金鱼9条,让学生从实际中收集条件,加以补充。能力较强的学生看到题后很快指出不需要的数据,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的帮助。经常进行这方面练习对于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信息的能力很有好处。
2.分析数量关系。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无论解决简单问题还是复合问题,都要认真分析已知条件之间和已知条件与问题的数量关系,才好确定解答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条件入手;另一种是从问题入手。前者比较容易掌握,从问话入手稍难一些,但能使学生从整体出发,根据所解的问题想出所需的条件,从而较正确地确定“中间”问题,达到解题目的。
3.理清解题思路。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继续。就解决一般的问题来说,它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小学教学中,解答复合问题时有必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这往往要与上一步的分析数量关系或下一步的解答合并起来。因此,教学时在这方面适当加以训练,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合作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好处。
在教学中让生活情境融入数学,在生活中让孩子体验数学的乐趣,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必要的。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教学;《解决问题》;策略;数学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就应该突出:学以致用。真正做到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难发现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相融合。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看钟表认时间、用人民币买东西、班上学生的出勤统计、教室里的座位安排、集体活动时的排队问题等等。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时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学生对数学的感知也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的素材,有利于学生构建连续、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贴近他们生活的数学教育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帮助他们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广泛的基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的素材,有利于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身边的数学”。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同是一节教学内容的课,不是同一名教师讲解,会出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这就取决于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数学教师把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学生接受理解,枯燥和抽象的数学知识。能够转变成学生乐于接受,乐于理解的知识。首先应该考虑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恰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探究理解掌握新知。对于一些知识点客观地讲解,不利于学生理解,有时一个简单的知識反而通过讲解把学生弄糊涂。那么这时候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最重要途径。比如解答下面问题“有一些1角、2角、5角的钱币,从中选择若干张组成1元钱”时,我开始让学生独立操作,他们得到了许多方法。学生汇报,我按照汇报的次序把他们的方法一一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我问大家:“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了呢?”学生有的说没有了,也有的说还有,还有的人真就说出了方法,但检查发现已经和上面的方法重复了,于是我就问:“怎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又不会出现遗漏呢?”学生思考片刻,有人举手说:“先考虑只一种钱来组,再考虑用二种钱来组,最后考虑三种钱都用,这样就不容易遗漏或重复了。”学生们再一次进行操作。他们得到了下面各种方法:
(1)只用一种钱:①10张1角;②5张2角;③2张5角。
(2)用二种钱:①8张1角和1张2角;②6张1角和2张2角;③4张1角和3张2角;④2张1角和4张2角;⑤5张1角和1张5角。
(3)三种钱都用:①1张5角,1张2角和3张1角;②1张5角,2张2角和1张1角。所以一共有3+5+2=10(种)方法。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第一操作,是一种低级的无序操作,使学生发现这种无序操作,既容易遗漏也容易重复,从而使学生内心产生了一个进行合理分类有序操作的迫切需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产生,有序思考合理分类的数学思考也在这操作中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之中。
在教学中我对于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及时帮助总结,并归纳一些策略:
1.收集条件和问题。识别或收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收集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在低年级往往要求学生口述已知条件和问题,到中高年级也可以教给学生用图(如线段图)或表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清楚地表述和表示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一般地说,题中的问题和所需的条件都已直接给出。但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的信息能力,在适当年级也可适当出现信息不完全或多余信息的题目。例如鱼缸里有红金鱼7条,花金鱼9条,让学生从实际中收集条件,加以补充。能力较强的学生看到题后很快指出不需要的数据,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的帮助。经常进行这方面练习对于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信息的能力很有好处。
2.分析数量关系。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无论解决简单问题还是复合问题,都要认真分析已知条件之间和已知条件与问题的数量关系,才好确定解答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条件入手;另一种是从问题入手。前者比较容易掌握,从问话入手稍难一些,但能使学生从整体出发,根据所解的问题想出所需的条件,从而较正确地确定“中间”问题,达到解题目的。
3.理清解题思路。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继续。就解决一般的问题来说,它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小学教学中,解答复合问题时有必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这往往要与上一步的分析数量关系或下一步的解答合并起来。因此,教学时在这方面适当加以训练,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合作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好处。
在教学中让生活情境融入数学,在生活中让孩子体验数学的乐趣,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必要的。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