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辽代绘画艺术风格的渊源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8400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唐朝末期契丹人建立了辽代政权,从归附于唐朝开始就极力学习中原文化,并保留其民族特点。对于辽代绘画艺术风格的渊源主要反映在辽代的绘画和墓室壁画方面,尤其是墓室壁画作品不亚于中原地区的汉族壁画,职业画家与民间画师,契丹族画家与汉族画家共同创造的同根异枝的佳作,成为辽代艺术发展的新篇章,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发展史中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辽代绘画 辽墓壁画 墓室绘画
  辽代绘画艺术的研究是伴随着考古发掘的发展而逐渐开展起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存的辽代作品极其稀少,因此后人对辽代契丹画家的了解知之甚少,有些绘画作品没有名款。所以,研究辽代绘画艺术大多以墓葬壁画为主,尤其是当辽代墓室壁画的大量发现,为辽代的绘画艺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图像研究依据,并大大丰富了辽代美术史研究的相关资料,这也为研究辽代绘画艺术提供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研究脉络和艺术发展建构框架。辽代的绘画艺术,从现存的作品中可以归纳成卷轴画和墓室壁画两个部分。近几十年对于辽代墓室的不断发现和考古发掘的进一步完善,辽代墓室壁画的存世数量对于研究辽代美术发展史还是很可观的。然而,辽代的纸上绘画作品存世的却极其稀少,并且其中还有一部分无法考证其具体年代和作者。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应忽视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数量虽然不多,但是这些作品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在中华民族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
  一、艺术萌芽:契丹与唐朝的艺术接触
  唐朝时期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文化艺术发展的鼎盛时代,也为后世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同时唐朝也是我国古代墓室壁画发展的极盛期,至今发现的唐代墓室壁画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艺术成就。唐朝时期疆域辽阔,并拥有大量的藩国属地,与多国有外交往来和各国进行经济贸易,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性等特点,并涌现出一大批文化艺术名家流传至今。这一时期,在我国漠北地区(今内蒙古东部)生活的契丹民族,在广茂的草原上经过漫长的岁月,从两个小部落逐渐形成了契丹部落联盟,由原始的氏族社会步入了奴隶制社会。契丹部落联盟依附于当时强大的唐朝,接受唐朝的册封和管辖,这也标志着契丹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契丹族深受大唐多元文化的影响。
  契丹族早期重视绘画艺术的阶层集中在贵族阶层,民间的画师在早期集中在汉人画师中,中后期开始出现契丹族的画师。契丹族的汉化影响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建立大辽国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本人就非常喜爱和重视文化艺术,阿保机建国后,开始从中原大量的学习先进的文化,并摹仿汉人制度设置了翰林书画院。对于翰林书画院的设置足以说明辽国对中原文化艺术的重视。辽代的贵族阶层与皇族大多喜好艺术,这也为辽代的文化艺术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就是一个画家,并在艺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契丹族在学习中原文化的同时,依然保留着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点。例如修建城池和宫殿,但是依然选择居住在帐篷中等。随着对汉文化学习的不断加深,契丹族的汉化程度也随之提高,开始学习汉族的墓葬文化,摒弃树葬开始修建墓葬,并在墓室的甬道、四壁、天顶、棺椁等都开始使用彩绘壁画。早期的绘画作品(图1)有着明显的唐代绘画风格特点,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辽代的绘画作品中清晰看到。
  二、艺术发展:民族融合的形成艺术发展
  早在辽建国后,辽国境内就已经有汉人生活了,一部分是为了躲避唐末时期的战乱主动投奔辽国的。另一部分主要是辽国占领燕云十六州后,将大批汉人掠夺到北方,这些汉人中有农民,手工业者,建筑师、乐师、画师等各个行业的人,这些汉人定居在辽国境内,将中原的科技文化传授给契丹人。契丹人在接受汉文化的过程中很快接受了新的生产方式,辽太宗时期,开始施行南北两面官分制的政策,“因俗而治,得其宜矣”,“以汉制待汉人,以国制治契丹”的政策,到了辽圣宗时期极力提倡汉化。在这些开明的政策下,燕云地区的生产力没有受到政权更替的影响,汉人原来的生活方式没有受到大的改变。促进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和谐共处,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契丹社会发展的进程。契丹族在大量吸收了汉人文化的同时,将本民族的文化特点保留并加以融合,然后将这些先进的文化运用到契丹族发展的各个方面。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有许多汉人在辽国朝廷里做了官,从出张世卿墓志铭中得知,他曾以汉人身份在辽国北枢密院任职。随着汉人在辽国地位的提升,汉人墓葬开始出现,从现存的墓室壁画来看,有一些辽代汉人墓葬壁画有契丹化倾向,墓中绘制有契丹装束的契丹仆人(图2),以及契丹民族特色的饮食器皿和生活用品(图3)。这一时期的绘画题材丰富多样,并在不断的民族融合中,将中原文化与契丹文化相互交融,辽代画师也在不断尝试着将两种不同文化习俗和不同绘画题材内容融合并置,这也让发展期的辽代绘画艺术风格呈现出情节化和风俗化的特点。
  三、艺术成熟:和平共处促成艺术繁荣
  辽国建立之初,与中原战事不断,边境居民在战火中艰难困苦的生存着。直到辽与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停止了战事,随后两国开放边境,互通有无,贸易活动频繁。随着边境的开放和统治阶级的支持,北宋的文化随着和平的边境关系开始在辽国快速的传播开来,艺术活动在辽国民间开始兴盛。虽然在签订澶渊之盟以前,中原文化伴随着移民活动也像契丹民族有文化传播的痕迹,这些痕迹可以在辽代早期的墓室壁画和贵族画家的作品中看到明显的中原文化艺术的风格,但是这种早期的文化传播由于战争的影响,传播速度非常缓慢,传播形式也很单一。但是随着澶渊之盟的签订,这种文化艺术传播形成了新的趋势,中后期以后,契丹人对中原文化艺术的吸收和运用,一点都不比汉人落后,从一些现存的墓室壁画作品中看,在学习中原文化的同时,兼容吸收其它民族的文化,并有意的保留契丹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已经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导,契丹文化为辅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特征,并伴有多元文化共融的特点。
  晚期的辽代社会封建制度逐渐完善,形成了一个封建的大帝国,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贵族的奢靡享乐和朝廷的腐败不堪。贵族们为了能够在死后依然享有生前的荣华富贵,因此对自己的墓葬要求也随之增加,这些现象我们可以通过晚期的辽代墓葬壁画来认证。晚期的辽代墓葬壁画规模宏大,壁画绘制几乎覆盖整座墓葬,壁画内容多描绘墓主人生前的奢华生活和对死后生活的向往等主题内容。常见的有描绘契丹族游牧生活的契丹游牧生活图,有描绘墓主人外出和归来的车骑仪仗出行归来图(图4),有描绘契丹奴仆和汉人侍从的奴仆侍从图,有祈福求富贵安康保平安的神兽瑞祥图,还有一些表现辽国大美疆域起装饰作用的四季山水图和花卉鸟兽图等。
  结语
  辽代绘画艺术的风格是随着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逐渐产生,发展变化的。主要是由于辽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决定了辽代绘画艺术风格发展的方向。这种风格变化一部分是契丹本民族的绘画艺术风格变化,另一部分则是在辽国统治下的汉人绘画艺术风格变化。辽代运用“一国两制”的政治方针,在辽统治时期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共同发展的新局面。辽代契丹人的艺术萌芽期的绘画艺术风格大多承袭唐朝绘画风格,画风朴实稚拙,题材大多是中原文化中的典故以及贵族狩猎生活等日常题材;辽代艺术发展期的绘画艺术风格逐渐成熟,题材逐渐丰富,既有北宋人物画也有契丹本民族的人物画题材,绘画风格开始呈现出民族风格;辽代艺术成熟期的绘画艺术风格成熟,人物畫更加具有民族特色,构图完整,画面追求韵律并富有节奏感,绘画规模宏大,题材涵盖辽代贵族和市井生活内容。辽代汉人的绘画艺术一直承袭中原,辽国采用“因俗而治,南北分治”的政治策略后,一些汉人开始在辽国朝廷做官,逐渐有了社会地位,开始在墓葬中绘制壁画,这一时期的汉人壁画墓基本是描绘家庭生活的绘画题材,唐风绘画为主;中后期以后由于汉人和契丹人的民族融合,汉人墓室壁画中也开始出现契丹风格化的倾向。在这种政治策略下,潜移默化的、自然的将两种文化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项春松.辽代壁画选[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2]罗春政.辽代文物丛书:辽代绘画与壁画[M].辽宁画报出版社,2002.
  [3]张鹏.美术学博士丛书:辽墓壁画研究[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注:本文系2019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项目《辽代墓室壁画源流研究》,项目编号:19YSC174。
其他文献
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为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就要实现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广西的边境县——大新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大
摘要:打好脱贫攻坚战与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十九大会议上对我国乡镇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与部署,是当前以及未来促进广大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之策。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顺利完成了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结合当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的现状,以铜闸镇发展现状对标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核心纲要,推动产业发展与产业兴旺衔接、促进环境改善与生态宜居衔接、推进
期刊
云南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云南财政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责任扛在肩上、落在实处,积极筹措增加资金投入,锐意进取创新使用方式,采取有力措施强化资金监管,以实际行动践行财政部门在脱贫攻坚中的使命担当。  一、压实脱贫攻坚责
期刊
期刊
当下书法界出现展览化、表演化、符号化、平面化的倾向,偏离了中国书法最初的文人性、写意性、哲学性的文化情结。书法形式主义风气的盛行,不仅脱离了书法历史文化的原初语境,也造成对书法本身的曲解和误读,这样来看书法界告别当代回归传统是书法艺术的重拾出路。
《山海经》作为我国的一部上古奇书,对其研究大都从地理与文学角度出发,本文试从版画角度出发,选取蒋应镐与吴任臣两个版本,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对两个版本梳理与整合,得出其明
吴青霞先生的鲤鱼以“鲤鱼吴”闻名于画坛,善于写生的她将鲤鱼题材作为一生艺术追求的精华所在.融合现实中的鲤鱼形象以及宋人工笔鲤鱼,广涉日本画鲤鱼以及西画的观察方法和
摘 要:春、夏、秋、冬四时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画家经常表现的对象,也是历代山水画的重要内容,它表现出了流转不息的生命体验和生命精神,文人们也经常借助他们抒发无限的感慨。  關键词:山水画 四时 生命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时”  1.中国人的独特时间观  在西方人眼中,时间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他们把时间看作是一个参数,用这个参数来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因为西方人常常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因此时间
各中央预算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乡村振兴局(扶贫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扶贫办):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