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好石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x789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娟:
  盼望你早日考取,什么的会计证,加油!
  ——远
其他文献
辛辛苦苦打工十几年,终于在别人的城市里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居所。于是,我和妻子商量着将住在北方农村的老父亲接过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父亲今年整七十,是一位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记忆中的父亲土得掉渣儿,他的脚上有泥巴,鞋窝窝里有泥土,他的裤腿上沾满泥点儿,就连他的被窝里也有泥沫子。三百六十五天,他天天围绕着责任田转。他把梦想交给了大地,他把汗水注入了麦田。他辛勤地耕耘,也繁忙地收获。他常常对我们讲,人从
期刊
我和妻子结婚后,两人都一直在外打工,从来就没有正儿八经地自己煮过吃的。平时上班,我们都是在公司吃工作餐,吃完了把碗筷一推就完事,什么都不用理会!最近,儿子从老家来我们单位过暑假,因为公司的工作餐只提供给员工,不对外开放,他的吃饭问题就成了头等大事。最初几天,我们让儿子在外面吃快餐,没多久他也厌倦了,就自个儿在租房里泡方便面。十五六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需要营养的时候,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和妻子都看在眼
期刊
有一天早晨我去天香公园采访,在公园的一角发现了一株很特别的牡丹,这株牡丹株高有两米多,冠径有三米多,上面正盛开着一百多朵绿色的牡丹。  我大为惊诧,就问随行的花农老刘:“这株牡丹恐怕有很多年了吧?”  老刘回答:“这是我二十五岁那年亲手栽下的,现在我已经七十五岁了,这株牡丹已经活了五十年了!”  我说:“长得这么好又这么长寿的一株牡丹,你应该好好保护,将它用槛栏围起来,再写上个牌子,给他取名叫牡丹
期刊
1989年3月3日   今天去喊冬梅上学时,看她眼睛红红的。在上学路上,我问她怎么一回事。冬梅说,她爹刚告诉她,说过几天她后娘就要到她们家里来,要她以后学听话点。  我听了心里替冬梅难过,就问冬梅今后打算怎么办。冬梅红着眼睛说,她好想她娘。  中午回到家里,跟我娘说起冬梅的爹给她娶后娘之事。娘摇头叹气,说:“后娘,后娘,十个九个毒心肠。”冬梅以后没好日子过了!这个大木匠也真是的,仗着手里头有俩儿钱
期刊
正做饭的时候,手机忽然响了。心想炒了菜再接,先不管它,可是一曲停歇之后,一曲又开始鸣奏。我只好慌忙关了火,去接电话。  是一个陌生号码,我按了接听键,然后很客套地说了声,喂,你好。“听不出来我是谁吗?”对方叫了我的名字,然后亲切地问道。我说嗯,没听出来。她说你再听听。我从脑海里搜索这个声音的图像来源,还是一片空白。我说真没听出来,你提示一下。她说,你真健忘,咱俩高中时坐过同桌,我瘦瘦的,高高的,还
期刊
我和他是一间俱乐部的同事,我是做迎宾的,而他是侍应生,比我小一岁。当初我们这段恋情其实并不被人看好,同事们都费解不已:像我这么好的条件怎么就挑了个侍应生?每次我都只是淡然一笑,不想作多解释。我就是喜欢他身上的那种明朗,纯净。对我来说,爱,就是爱了,就是这么简单,难道如花似玉的就非得找个大款吗?  俗话说:女追男隔层纱。想起当初我向他表白时他的那个表情,现在我都还觉得好笑。手足无措,满脸通红的样子,
期刊
1995年7月1日 问情   爱一个人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事情。也许爱一个人如你永远追随不到的更轻更轻的天风。可是你要永远地去追随……  世间的情,莫过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那种痴言痴语,莫过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那种相悦相恋,莫过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那种山盟海誓,莫过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那种刻骨相思……尽管这些至情都是完美的,但问
期刊
老人打定主意,一上车就把票倒出去。老人去售票点打听过,一张软卧和一张硬座,中间差价四五百呢。晕头獾!  老人常常用晕头獾骂自己的女儿女婿,骂他们是冤大头,不会勤俭持家。就拿这次买票来说,老人再三再四地交代,买张硬座就行!女儿满口答应。可是临到最后,递到他手里的还是一张卧铺票,并且还是软卧,不是晕头獾是什么?  女儿女婿牵着孩子把老人送上车,一个包厢四个铺位,浅蓝色的墙壁,深蓝色的碎花地毯,米色的窗
期刊
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摔跟头的感觉真的很疼痛。一直以来,我把儿子能入读公办学校排在幸福的第一位努力追寻,也非常关注这方面的政策。深思熟虑觉得通过积分入学,才是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的正道,为此,该办的证件我都办了,还时不时参与一些能加分的公益活动。  下学期,儿子将升入初中,我早早开始为此事奔波。可是我只有高中学历,公司又没有为我购买社保,差了几分,没有通过镇里的积分入学资格审查。犹如晴天霹雳,我不
期刊
我和雨乔去年国庆节定的婚,为了想让婚礼显得隆重些,我们便一同南下,来到了南方挣钱。没有想到的是,钱没挣到,却让我们分道扬镳了。  我们是高中同学,高中毕业后,双双落榜。在我们那儿,农村的青年定婚早,没多久,媒人便两家说合,两家父母没什么意见,我们又是同学,彼此略知根底,便都点头同意了。  到南方后,才知道找工作不是像别人说的那样容易。我们租了一间房,不管如何,总算还有个栖身之所,不至于露宿街头。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