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驱准连续型机械臂的动力学研究

来源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一种具有17个自由度的准连续型机械臂开展动力学研究,利用牛顿欧拉法建立动力学模型,并借助Matlab对机械臂进行动力学仿真,得到机械臂运动过程中,每个关节转动所需要的力矩,进而将力矩转换为驱动绳拉力。同时,针对关节力矩与驱动绳拉力之间的转换,优化了最优化模型中的目标函数,采用置信域算法解决了驱动绳拉力值曲线不光滑的问题,并通过降元进一步缩减了计算时间。
其他文献
以35 kV输电线路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其输电线路雷击仿真模型,分别从避雷线、档距、接地电阻和避雷器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输电线路遭受雷击的影响。
为了寻求一种可准确、高效计算容器充、放气过程的方法,进而满足液体火箭动力系统工作时序设计的要求,基于开口系能量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以及不同流动状态下的质量流量方程,利用集总参数法编制了计算程序。利用该程序分别对一个常温氮气瓶的充、放气过程以及一个以氮气为增压介质的液氧贮箱放气过程进行了计算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常温容器的充放气过程有较好的计算精度;对于低温液氧贮箱来说,由于容器内存在热分层现象,放气降温过程带来的氮气相变以及压力降低后氮气从液氧的逸出等原因,使得该模型计算存在一定偏差。
本文结合500 kV某站#2主变大修,探讨用参数相近的相邻500 kV站备变对该500 kV站备用变进行单相替换的案例,从主变正常运行下的关键指标、故障条件下对保护的影响等方面考虑,采用仿真计算软件PSCAD对该500 kV站#2主变A相替换前后电压电流不平衡度、故障电流及过负荷电流进行仿真分析,探讨500 kV主变单相替换的可行性。
本文分析了混合线路在未采取中性点接地时电压分布情况,分析了经电阻接地方式下接地电阻在取值不同时线路上最大电压幅值变化趋势,同时研究了流经故障点和中性点电流幅值随接地电阻关系,得出了不接地系统的过电压幅值在燃弧期间呈增加趋势,在经电阻接地方式下电压幅值在多次燃弧期间保持平稳,中性点接地电阻取合适阻值时线路上过电压幅值最小,且流经故障点和中性点电流得到控制。
直接返回再入是探月返回常见方式。主要研究大气层内外参数联合规划制导算法,通过在月球影响球出口点进行轨道拼接,建立地心轨道及再入段与设计参数的对应关系。将出月球影响球点和月心的连线与地月连线夹角、出口点月面纬度和月心真近点角作为待优化参数,将再入点航迹倾角、航迹偏角与理想状态的偏差及地心段轨道近地点高度作为约束,利用粒子群优化,得到可行的设计参数,实现基于预测校正的再入过程最大过载最小,并通过调整置
作为一种主动热防护技术,逆向喷流因其可以显著地降低飞行器的气动加热环境,是未来主动热防护系统的一种有效的选择。本文重点开展逆向喷流降热技术的研究,围绕单喷管和多喷管逆向喷流降热技术,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头部研究了两种逆向喷流降热方案的降热特性,研究表明单喷管逆向喷流降热具有局限性,多喷管逆向喷流降热更具鲁棒性和工程适应性,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解决针栓喷注器易烧毁的问题,就圆形喷孔孔径比对气氧/气甲烷针栓喷注器头部传热环境和燃烧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给定几何条件下,双排圆形喷孔的针栓喷注器头部最高温度随孔径比增大而减小,而燃烧效率变化微小且均在96%以上。在燃烧室内存在两个大回流区的传统认识之上,研究发现孔径比不小于1时针栓喷注器头部下方还存在一小回流区,该区域轴向推进剂的质量分数较大,对隔绝高温燃气回流避免喷注器烧毁具有重要作用。
针对异步电机低速运行时功率因数低的缺点,在传统串级调速加入了升压斩波环节加以改进,介绍了斩波串级调速电路提高功率因素的原理,得到斩波器占空比与电机转速的关系。论述了系统的机械特性,可知在转速较高的运行状态下,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对电机的机械特性影响较小,说明其具有较硬的机械特性。并设计了双闭环无静差调速控制系统,以7.5 kW/380 V异步电机为调速对象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双闭环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抗扰性能。
利用电磁有限元软件Ansoft Maxwell对某电磁阀的响应性能进行优化设计,利用软件的变参数化计算功能,得到电磁阀的响应时间随弹簧刚度、弹簧安装力以及不锈钢无磁垫片厚度变化的关系曲线。通过仿真分析结果,对电磁阀进行改进设计,采取增大弹簧安装力、提高弹簧刚度和增加不锈钢无磁垫片的措施,使得电磁阀的响应性能能够满足发动机的输出要求。
详细分析了在发电状态下,双斩调制与单斩调制模式对无刷直流电机转矩脉动的影响。通过应用电机的电磁转矩公式来测算并比较两种调制模式间存在的差异,在双斩调制模式下电机正反向运行的转矩脉动相同,中心控制系统稳定性较强;在单斩调制模式下,转动脉动较大,中心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相对较弱。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理论计算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