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程改中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si_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改,让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然而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始终教师永恒的追求。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让新理念走进课堂,如何让新理念渗透于教学,从而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课堂 新理念 有效性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伴随着课改的实施,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一切的变化都让我们万分欣喜。然而,在这喧哗背后,却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冷静下来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样的课堂是学生需要的。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因此,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2)有效率--即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3.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指过程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实施过程,让学生“经历……过程,获得……体验”,在数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乃至人的发展等方面实现多少教学的价值。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就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其有效性是可以分析和评判的,而在一般层面上概括,则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又是抽象的、相对的和发展的。综观数学课程中的教学过程发展历程,从“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到“在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中学习”,再到“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过程的重要性在不断地显现和提升,细读《数学课程标准》,我们还发现其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因此,我们的课堂很有必要追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这一过程应具有情境性,组织有序性,参与性和实质性。过程的情境性是与学生学习的内容相适切的、包含问题的情境,创设过程的情境性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学习的需要,主动地去参与,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准确地把握学习的内容,实现知识结构的完善。过程组织的有序性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教学智慧,科学机智地进行调控,精美的过程预设,需要组织的有序,才能珠联璧合,真正发挥过程的最大有效性,假如组织不当,就会使过程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如教师过程组织方式的单一,教师缺少引导的教学技巧,往往耐不住急于把“真理”呈现给学生,对于发生在课堂的意外,不能合理地利用教学机智等等,过程的参与性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它体现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因此,教学过程还必须体现学生的参与程度,只有参与程度深入,才能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从而使思维深化,感悟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过程的参与程度在显现层面上有赖于教师有效的过程情境创设和有效性的过程组织。
  4.教学评价的有效性。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同时,对学生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鉴定和研究功能,以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孔企平等.“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与问题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07,(2).
  [2]《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版
  [3]索桂芳.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设计历年的更新.《教育探索》,2004年第9期
其他文献
摘 要:语言美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语言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语言美 心灵美 道德修养  一个人的心灵总是通过自己的言行表现出来,并且在表达对事物的感受、认识和自己的观点、主张的同时,他的思想、情操、胸怀、良知、道德也随之表现出来。一个思想狭隘、心灵庸俗的人,绝不可能说出优美的、令人赞赏的言词。行为高尚是伟大思想的
对分立传动多滚筒胶带输送机滚筒功率配比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滚筒电机功率、胶带刚度、滚筒直径和滚筒滑差等因素对该机滚筒功率配比的影响.认为,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磨损
目的:   掌握慢性病及其相关因素在北京市朝阳区不同人群中的流行特征,分析、评价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评价卫生政策、干预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
目的:探讨某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大专生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方法:以医专护理系大专生为研究对象
混合潜变量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ixture modeling, SEMM)是一种用于处理同时包含分类潜变量和连续潜变量的数据而形成的理论体系。SEMM作为第二代结构方程模型,它综合了因
【摘 要】 本文从“介绍科学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演示实验课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作业及时批改面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改进初中物理教学,不断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 初中 物理 教学 质量  在物理教学中,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好每一本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目标。工作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本文将阐述职业教育改革中课程开发的原则,以及对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关键字:工作过程 指导思想 职业教育 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求男台村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东城街道办事处城郊,海拔1150米,同道318线穿村而过.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465户,1275人.rn求男台村为利川市重点贫困村,在我校及利川市、东城街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的实施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指明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创新教育则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化和发展,而音乐实践课的开展又给创新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音乐实践课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音乐教学由自身的特点决定,它与实践活动又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教育在教学中体现的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一培养目的,应立足于日常的教学,立足于知识的转化和运用,克服以往教学中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