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想象力,案例,活动课,课本剧,常态课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3—0029—04 《历史教学》发起关于“历史想象力”的教学研究征文,拨动了笔者长期以来的教学思考之弦。早在2005年5月,笔者曾组织“国共合作抗日记者招待会”的活动课,引起了听课老师对历史教学中“想象和虚拟”的讨论。此后,我校历史组开始了《高中历史“叙事探究”教学策略的研究》,着眼历史教学中“故事”的深度运用,包括故事的“解读式探究”“考证式探究”“还原式探究”“建构式探究”等类型,显然,后两种类型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历史想象的基础之上。为此,我们开设了不少研究课,积累了一些课例。但是,在历史故事“还原”和“建构”中,想象如何依托历史的实证基础?如何在实践中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讨论。受冯一下、朱继军、郑春红等专家的指引和启发,兹将我们实践案例呈献于大家,以为研究素材和解剖对象。
一、以活动课为载体的历史想象
第一次组织“国共合作抗日记者招待会”的活动课是2005年5月。当时绍兴市高中历史教科研中心组和青年教师研修班联合在我校开展“主体发展与历史研究性教学”的主题教研活动,我要上一节研究课。当时,台海政局发生了重大事件: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老师和学生对此事的关注度很高,我很自然地想到历史上的国共合作,有意结合现实上一节关于国共合作的课,在多种方案比较后,我决定:既然是研究性教学,不妨摆脱传统教学的组织形式,探索的力度大一点。我选择了课题“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合作抗日记者招待会”,将活动课的主题确定为: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以活动课为载体实现历史的想象与重建。
课前,将学生分成发言人组(6人,国民党、共产党各3人),记者组(分为8家报刊社,用了当时实际存在的报刊社名称,如《大公报》《申报》等,每报刊社3~5人),评议组(其余同学组成,共8人),这种分组保证了全班同学的参与。分组后记者组设计题问(运用教师设计的记录表,全班每位同学均参与设计问题);发言人组准备2~3分钟的主题发言和应对记者提问(记者的问题不事先告诉发言人,对担任发言人的同学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评议组设计评议表。在此过程中教师还提供了近3万字的阅读资料。以下是当时的课堂实录片断(2005年,高二):
主持人: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国共合作抗日记者招待会现在开始,谢谢大家的到来!下面请国共两党新闻发言人阐述两党对时局认识、政策和主张,大家欢迎!
共产党发言人:各位记者朋友,卢沟桥的烽火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展开,中华民族大族当前,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摒弃前嫌,携手抗战,共赴国难,已成为全国人民对国内各政治势力的共同要求,我党适应时代的召唤,频繁派人与国民政府接触,共和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形成,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两党二度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符合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中华民族的存亡在于我们的团结、在于我们的反抗、在于我们必胜的信念!谢谢!
国民党发言人:中国正处于外求和平,内求统一的关键时候,日本帝国主义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悍然发动侵华战争,置我中华国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此国难当头之际,任何两党间的摩擦都将放于一边,尽弃前嫌,携手抗战,共赴国难!现在战争一开,则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抵御暴力,共同抗日,同时于抗战之时加紧完成建国之任务。为生存则民族抗战不可待,为建国则民族自立不可松,中国人民将为国家生存而战,为反法西斯而战,为世界和平而战,中国抗战必将取得胜利!谢谢!
新华通讯社记者:请问双方发言人,中日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相差悬殊,或者说,是完全处于“日强我弱”的局面,为抗战的胜利,我方有哪些准备?优势在哪里?战斗力有多大?谢谢!
国民党发言人: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中国地大物博,为应对日本侵略,我党在国际力量的广泛支持下,尽力团结全国人民。这不只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主与主权,实际上也为世界的安宁而奋斗!为了正义、自由、和平而奋斗!我们坚信抗战必胜!
《申报》记者:请问国民党发言人,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时,全国人民愤怒的声音不断,为什么你们当时还围剿共产党,甚至还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还有日本向中国侵略的步伐越来越急促时,如制造了“华北事变”,为什么你们还要派何应钦同日本人谈判,甚至达成协定?现在日本得寸进尺,才最终形成合作抗日的格局,对此有何解释?
国民党发言人: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寻找各种机会进行解释。不得不承认,中国是个弱国,正处于民主建国阶段,所以我们是要忍辱负重的,中国若不得国际联盟的支持,将处于孤立状态,这也是量力而行的,愿国民能体谅政府无奈之决策,这也是为人民着想之计。一直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我们一直在努力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现在形势在变,国际联盟对日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相信在国际国内的全力支持下,抗战必胜!
共产党发言人:我来补充一个问题,刚才确记者问中国的优势在哪里,就在中国是个大国,人多、兵多,而且我们进行的是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是正义的。我们坚信,只要经过长久的抗战,胜利必将到来。当然,形势是严峻的,希望国内外的有识之士能够同心协力,共同来完成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之使命。谢谢大家!
《新中华报》记者:最近有消息说,在获知日本内阁将对中国发动三个师团的军事行动后,英国发表演说劝日本不要对中国用兵,对此,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国民党发言人:目前我们得到的大量消息都表明,英国对我们是友好的、是真诚的。日本的军事行动遭到了包括英国在内的各国的谴责,中国的抗日战争必将获得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广泛援助。谢谢!
这次活动课是探索多样化的历史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尝试。此后,笔者又在2007年和2009年两次组织模拟“国共合作抗日记者招待会”。对本课的第一种质疑来自现实的拷问:这样的复习课学生没有系统掌握知识体系,教学效率是不高的,肯定会影响考试成绩;有的老师认为,这样的活动课要做大量准备,不为当今的教学管理制度所许可。从实际效果看,学生对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欢迎的。虽然在课堂中教师很少出场,但精心设计、充分发动、搜集资料,教师的投入可能是常规课堂教学的几倍,而且正是在教师“退出”讲台后,历史课才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舞台。表面上看,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没有系统复习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但实际上学生调动的历史知识、激发的学习热情、获得的历史感悟远非几节常规的复习课所能比拟。
另一种质疑的声音来自专业的拷问:“国共合作抗日记者招待会”是一个历史虚拟情景,它 可以作为载体组织历史教学吗?确实,历史上可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记者招待会,但我认为,这样的记者会虽然是事实“所无”,但却又是情理上“可有”的。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知识,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的虚拟,应该是另一种基于史实的想象和重建。当然,也存在一些发言的学生史证意识不够、使用现代历史学词汇和观念等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作为学习活动应该是允许的,当然也是应该向学生指出的。
二、以课本剧为载体的历史想象
课本剧是历史故事的一种叙事方式,也是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课本剧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开放让学生有了自主的权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培养;课本剧改编过程中,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被有机地吸收进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组合资料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是我校潘晓军老师执教的《课本剧:秦的统一》的教学实录片断(2006年,高一):
第一位扮演大臣的同学快步上前,向秦始皇鞠躬:“启禀大王,六国已然征服。”“秦始皇”:“传令犒赏三军。”大臣退下,“秦始皇”起身在黑板上把其他六国的名字擦去,代之“秦”。
第二位大臣:“蒙恬传来消息,河套已平复,正监军修筑长城。”“秦始皇”:“犒赏三军,嘉奖蒙恬。”起身在黑板上添加河套地区。
第三位大臣:“南征军费时六年,终于平定岭南。”“秦始皇”起身添加岭南地区。
第四位大臣:“派往西南地区的官员任职名单已经拟定,请定夺。”“秦始皇”:“即日奔赴西南。”起身添加西南地区。(第一幕完)
教师:感谢五位同学的表演。为我们直观地表达了秦的统一过程。让我们一起再总结说明一下。(教师结合板书小结秦统一的步骤)如此庞大的秦帝国该如何管理呢?过去遗留下来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能否继续沿用呢?新的国家是否需要新的思考?(以下第二幕表演)
秦始皇长叹:“天下之大,大而无方,吾如何置之?”
大臣一:“启禀大王,微臣认为应该沿用分封制,《三字经》不是说‘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吗?既然分封制和宗法制能延续八百年之久,说明它还是有生命力的。我们国家可以继续采用这些制度。”
大臣二:“那八百年之后呢?社会动荡、战争绵绵。分封制已不适合新的社会需要了,必须要有改变。微臣认为郡县制能够避免分封制的弊端。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这样,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就加强了,国家分裂的局面就消除了。”
课后组织讨论,大家首先肯定课本剧形式的《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不是教师讲历史故事,也不是分析历史故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建构历史故事,为我们的课题拓展了思路。
对于存在的问题,除了准备时间较长、参与率不高(更多的学生喜欢做观众而不喜欢做演员)、表演虎头蛇尾(廷议部分草草收场)、参与表演的学生角色意识有待增强等技术性问题外,讨论还聚焦在课本剧的科学性问题上。有的老师提出:历史课的课本剧要有科学性,要有案可稽,符合史实。本课由学生自编自演,不可避免地带有学生的稚嫩,过分自由想象又往往容易偏离史实,出现秦朝人引用《三字经》,对秦始皇的称谓混乱等硬伤,且大量对话来自教材叙述,缺乏“神入”的历史感,抽象说理太多,故事还原不够。也有的老师认为:课本剧是历史学习的形式,并不是历史考证。无论历史的真实情境如何,在这节课中学生能够运用课本中的史实,用课本剧的形式把基本史实组织起来,运用想象重建历史,而且兴致盎然,教学就是有效的。问题可能出在本课试图将课本剧与传统的知识教学嫁接在一起,如果延长筹备时间,整堂课用课本剧来组织,可能效果更好。
三、以常态课为载体的历史想象
以上两则案例对历史想象的尝试和讨论都带有实验的性质;往往会被很多老师嗤之以鼻:这是一种教学作秀。我不否认有“作秀”倾向,不过这种“作秀”是一种教学实验和探索,实验不论成败,总能给教学以“新元素”和新思考。为了检验常态课中历史想象的运用,2010年我们又上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一课。
整节课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从三个视角去深入:第一个视角是“普通人感受到的经济政策”,旨在通过历史的神入、想象和重建,梳理教材的知识脉络;第二个视角是“统治者眼中的经济政策”,旨在通过史料的解读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原因;第三个视角是“文明史视野下的经济政策”,旨在将经济政策放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中审视和评价。其中的第一环节就是“穿越时空,体验历史”,着眼点在历史的想象与重建。让学生分组讨论、想象“到汉朝经商”,“到明朝‘走私’,“到清朝办‘厂’的情形,同时提供三张学习卡片。”
从实际效果看,在这个环节,学生基本能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在汉朝经商可能的遭遇(如不能有衣丝乘车等享受、不能被荐举为官、受到官营商业的欺压等);想象明朝商人为什么要走私,走私可能遇到的风险;想象“办厂”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基本实现了将教材知识“生活化”这一历史想象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一些原始史料印证学生的想象:
材料1:(汉)高祖仍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2: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一晁错《论贵粟疏》
上述两则材料用以印证“到汉代经商”的情况,并讨论为什么在汉代严厉抑商的情况下商品经济仍有很大发展。
材料3: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大明律》
材料3用以印证到明代“走私”可能遭遇的风险:处斩示众,连累全家充军。并借以引起讨论:“海禁”如此严酷,为什么“走私”禁而不绝?
材料4: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清《上元江宁两县志》
材料5: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有司假以侵渔,吏胥又从而苛之,多征且至一二十倍。
——康熙《江西志》
材料6:(雍正九年十二月)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器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这三则材料用以印证在清朝办“厂”可能遇到的困难,使学生对教材中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这些史料的解读,印证了教材的叙述,使教材的抽象叙述具体化,又为学生的历史想象提供了史证的依据,较好地解决了想象与实证的关系。
这节常态课运用“神人教学法”,使学生作为“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整个学习过程既有自主学习基础上的神入想象,又有基于史料阅读的史实印证,质疑的声音比较少。从历史想象的角度看,如果所选材料能更个案化一些,如能找一些商人、工场主的历史故事来印证,可能就更符合整个教学思路,但中学教师要找那样一类合适的材料确实有很大难度。
【作者简介】徐金超,男,1974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浙江新昌知新中学教科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和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3—0029—04 《历史教学》发起关于“历史想象力”的教学研究征文,拨动了笔者长期以来的教学思考之弦。早在2005年5月,笔者曾组织“国共合作抗日记者招待会”的活动课,引起了听课老师对历史教学中“想象和虚拟”的讨论。此后,我校历史组开始了《高中历史“叙事探究”教学策略的研究》,着眼历史教学中“故事”的深度运用,包括故事的“解读式探究”“考证式探究”“还原式探究”“建构式探究”等类型,显然,后两种类型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历史想象的基础之上。为此,我们开设了不少研究课,积累了一些课例。但是,在历史故事“还原”和“建构”中,想象如何依托历史的实证基础?如何在实践中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讨论。受冯一下、朱继军、郑春红等专家的指引和启发,兹将我们实践案例呈献于大家,以为研究素材和解剖对象。
一、以活动课为载体的历史想象
第一次组织“国共合作抗日记者招待会”的活动课是2005年5月。当时绍兴市高中历史教科研中心组和青年教师研修班联合在我校开展“主体发展与历史研究性教学”的主题教研活动,我要上一节研究课。当时,台海政局发生了重大事件: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老师和学生对此事的关注度很高,我很自然地想到历史上的国共合作,有意结合现实上一节关于国共合作的课,在多种方案比较后,我决定:既然是研究性教学,不妨摆脱传统教学的组织形式,探索的力度大一点。我选择了课题“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合作抗日记者招待会”,将活动课的主题确定为: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以活动课为载体实现历史的想象与重建。
课前,将学生分成发言人组(6人,国民党、共产党各3人),记者组(分为8家报刊社,用了当时实际存在的报刊社名称,如《大公报》《申报》等,每报刊社3~5人),评议组(其余同学组成,共8人),这种分组保证了全班同学的参与。分组后记者组设计题问(运用教师设计的记录表,全班每位同学均参与设计问题);发言人组准备2~3分钟的主题发言和应对记者提问(记者的问题不事先告诉发言人,对担任发言人的同学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评议组设计评议表。在此过程中教师还提供了近3万字的阅读资料。以下是当时的课堂实录片断(2005年,高二):
主持人: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国共合作抗日记者招待会现在开始,谢谢大家的到来!下面请国共两党新闻发言人阐述两党对时局认识、政策和主张,大家欢迎!
共产党发言人:各位记者朋友,卢沟桥的烽火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展开,中华民族大族当前,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摒弃前嫌,携手抗战,共赴国难,已成为全国人民对国内各政治势力的共同要求,我党适应时代的召唤,频繁派人与国民政府接触,共和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形成,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两党二度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符合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中华民族的存亡在于我们的团结、在于我们的反抗、在于我们必胜的信念!谢谢!
国民党发言人:中国正处于外求和平,内求统一的关键时候,日本帝国主义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悍然发动侵华战争,置我中华国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此国难当头之际,任何两党间的摩擦都将放于一边,尽弃前嫌,携手抗战,共赴国难!现在战争一开,则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抵御暴力,共同抗日,同时于抗战之时加紧完成建国之任务。为生存则民族抗战不可待,为建国则民族自立不可松,中国人民将为国家生存而战,为反法西斯而战,为世界和平而战,中国抗战必将取得胜利!谢谢!
新华通讯社记者:请问双方发言人,中日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相差悬殊,或者说,是完全处于“日强我弱”的局面,为抗战的胜利,我方有哪些准备?优势在哪里?战斗力有多大?谢谢!
国民党发言人: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中国地大物博,为应对日本侵略,我党在国际力量的广泛支持下,尽力团结全国人民。这不只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主与主权,实际上也为世界的安宁而奋斗!为了正义、自由、和平而奋斗!我们坚信抗战必胜!
《申报》记者:请问国民党发言人,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时,全国人民愤怒的声音不断,为什么你们当时还围剿共产党,甚至还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还有日本向中国侵略的步伐越来越急促时,如制造了“华北事变”,为什么你们还要派何应钦同日本人谈判,甚至达成协定?现在日本得寸进尺,才最终形成合作抗日的格局,对此有何解释?
国民党发言人: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寻找各种机会进行解释。不得不承认,中国是个弱国,正处于民主建国阶段,所以我们是要忍辱负重的,中国若不得国际联盟的支持,将处于孤立状态,这也是量力而行的,愿国民能体谅政府无奈之决策,这也是为人民着想之计。一直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我们一直在努力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现在形势在变,国际联盟对日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相信在国际国内的全力支持下,抗战必胜!
共产党发言人:我来补充一个问题,刚才确记者问中国的优势在哪里,就在中国是个大国,人多、兵多,而且我们进行的是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是正义的。我们坚信,只要经过长久的抗战,胜利必将到来。当然,形势是严峻的,希望国内外的有识之士能够同心协力,共同来完成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之使命。谢谢大家!
《新中华报》记者:最近有消息说,在获知日本内阁将对中国发动三个师团的军事行动后,英国发表演说劝日本不要对中国用兵,对此,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国民党发言人:目前我们得到的大量消息都表明,英国对我们是友好的、是真诚的。日本的军事行动遭到了包括英国在内的各国的谴责,中国的抗日战争必将获得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广泛援助。谢谢!
这次活动课是探索多样化的历史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尝试。此后,笔者又在2007年和2009年两次组织模拟“国共合作抗日记者招待会”。对本课的第一种质疑来自现实的拷问:这样的复习课学生没有系统掌握知识体系,教学效率是不高的,肯定会影响考试成绩;有的老师认为,这样的活动课要做大量准备,不为当今的教学管理制度所许可。从实际效果看,学生对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欢迎的。虽然在课堂中教师很少出场,但精心设计、充分发动、搜集资料,教师的投入可能是常规课堂教学的几倍,而且正是在教师“退出”讲台后,历史课才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舞台。表面上看,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没有系统复习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但实际上学生调动的历史知识、激发的学习热情、获得的历史感悟远非几节常规的复习课所能比拟。
另一种质疑的声音来自专业的拷问:“国共合作抗日记者招待会”是一个历史虚拟情景,它 可以作为载体组织历史教学吗?确实,历史上可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记者招待会,但我认为,这样的记者会虽然是事实“所无”,但却又是情理上“可有”的。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知识,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的虚拟,应该是另一种基于史实的想象和重建。当然,也存在一些发言的学生史证意识不够、使用现代历史学词汇和观念等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作为学习活动应该是允许的,当然也是应该向学生指出的。
二、以课本剧为载体的历史想象
课本剧是历史故事的一种叙事方式,也是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课本剧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开放让学生有了自主的权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培养;课本剧改编过程中,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被有机地吸收进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组合资料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是我校潘晓军老师执教的《课本剧:秦的统一》的教学实录片断(2006年,高一):
第一位扮演大臣的同学快步上前,向秦始皇鞠躬:“启禀大王,六国已然征服。”“秦始皇”:“传令犒赏三军。”大臣退下,“秦始皇”起身在黑板上把其他六国的名字擦去,代之“秦”。
第二位大臣:“蒙恬传来消息,河套已平复,正监军修筑长城。”“秦始皇”:“犒赏三军,嘉奖蒙恬。”起身在黑板上添加河套地区。
第三位大臣:“南征军费时六年,终于平定岭南。”“秦始皇”起身添加岭南地区。
第四位大臣:“派往西南地区的官员任职名单已经拟定,请定夺。”“秦始皇”:“即日奔赴西南。”起身添加西南地区。(第一幕完)
教师:感谢五位同学的表演。为我们直观地表达了秦的统一过程。让我们一起再总结说明一下。(教师结合板书小结秦统一的步骤)如此庞大的秦帝国该如何管理呢?过去遗留下来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能否继续沿用呢?新的国家是否需要新的思考?(以下第二幕表演)
秦始皇长叹:“天下之大,大而无方,吾如何置之?”
大臣一:“启禀大王,微臣认为应该沿用分封制,《三字经》不是说‘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吗?既然分封制和宗法制能延续八百年之久,说明它还是有生命力的。我们国家可以继续采用这些制度。”
大臣二:“那八百年之后呢?社会动荡、战争绵绵。分封制已不适合新的社会需要了,必须要有改变。微臣认为郡县制能够避免分封制的弊端。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这样,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就加强了,国家分裂的局面就消除了。”
课后组织讨论,大家首先肯定课本剧形式的《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不是教师讲历史故事,也不是分析历史故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建构历史故事,为我们的课题拓展了思路。
对于存在的问题,除了准备时间较长、参与率不高(更多的学生喜欢做观众而不喜欢做演员)、表演虎头蛇尾(廷议部分草草收场)、参与表演的学生角色意识有待增强等技术性问题外,讨论还聚焦在课本剧的科学性问题上。有的老师提出:历史课的课本剧要有科学性,要有案可稽,符合史实。本课由学生自编自演,不可避免地带有学生的稚嫩,过分自由想象又往往容易偏离史实,出现秦朝人引用《三字经》,对秦始皇的称谓混乱等硬伤,且大量对话来自教材叙述,缺乏“神入”的历史感,抽象说理太多,故事还原不够。也有的老师认为:课本剧是历史学习的形式,并不是历史考证。无论历史的真实情境如何,在这节课中学生能够运用课本中的史实,用课本剧的形式把基本史实组织起来,运用想象重建历史,而且兴致盎然,教学就是有效的。问题可能出在本课试图将课本剧与传统的知识教学嫁接在一起,如果延长筹备时间,整堂课用课本剧来组织,可能效果更好。
三、以常态课为载体的历史想象
以上两则案例对历史想象的尝试和讨论都带有实验的性质;往往会被很多老师嗤之以鼻:这是一种教学作秀。我不否认有“作秀”倾向,不过这种“作秀”是一种教学实验和探索,实验不论成败,总能给教学以“新元素”和新思考。为了检验常态课中历史想象的运用,2010年我们又上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一课。
整节课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从三个视角去深入:第一个视角是“普通人感受到的经济政策”,旨在通过历史的神入、想象和重建,梳理教材的知识脉络;第二个视角是“统治者眼中的经济政策”,旨在通过史料的解读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原因;第三个视角是“文明史视野下的经济政策”,旨在将经济政策放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中审视和评价。其中的第一环节就是“穿越时空,体验历史”,着眼点在历史的想象与重建。让学生分组讨论、想象“到汉朝经商”,“到明朝‘走私’,“到清朝办‘厂’的情形,同时提供三张学习卡片。”
从实际效果看,在这个环节,学生基本能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在汉朝经商可能的遭遇(如不能有衣丝乘车等享受、不能被荐举为官、受到官营商业的欺压等);想象明朝商人为什么要走私,走私可能遇到的风险;想象“办厂”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基本实现了将教材知识“生活化”这一历史想象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一些原始史料印证学生的想象:
材料1:(汉)高祖仍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2: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一晁错《论贵粟疏》
上述两则材料用以印证“到汉代经商”的情况,并讨论为什么在汉代严厉抑商的情况下商品经济仍有很大发展。
材料3: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大明律》
材料3用以印证到明代“走私”可能遭遇的风险:处斩示众,连累全家充军。并借以引起讨论:“海禁”如此严酷,为什么“走私”禁而不绝?
材料4: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清《上元江宁两县志》
材料5: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有司假以侵渔,吏胥又从而苛之,多征且至一二十倍。
——康熙《江西志》
材料6:(雍正九年十二月)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器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这三则材料用以印证在清朝办“厂”可能遇到的困难,使学生对教材中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这些史料的解读,印证了教材的叙述,使教材的抽象叙述具体化,又为学生的历史想象提供了史证的依据,较好地解决了想象与实证的关系。
这节常态课运用“神人教学法”,使学生作为“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整个学习过程既有自主学习基础上的神入想象,又有基于史料阅读的史实印证,质疑的声音比较少。从历史想象的角度看,如果所选材料能更个案化一些,如能找一些商人、工场主的历史故事来印证,可能就更符合整个教学思路,但中学教师要找那样一类合适的材料确实有很大难度。
【作者简介】徐金超,男,1974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浙江新昌知新中学教科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和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