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中诗歌种类各式各样并且每一类型的各诗歌又有某一种类型的相似性,因此对诗歌的教学也很重要。本文就是从本人的多年教学 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学会对诗歌的教学,从而让学生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教好诗歌的目的。
  关键词:诗歌 感受 评价
  诗歌的教学就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对诗歌作品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它能使人获得特殊的精神享受。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诗歌教学,应遵循:感受——理解、感悟——品味、评价的步骤来开展教学。
  一、对诗歌的感受
  感受是教学诗歌的开始,诗歌语言的符号性决定了对它的教学活动要从视觉、知觉开始。托尔斯泰说:“艺术活动就是建立在人们能够受别人感情的感染这一基础上的”文学教学重在以情感应,必须以情感的投人为基础,而投入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水平。衡量诗歌教学中情感的投入程度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读”。鲁迅曾说过:“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研究以后一种为好……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节奏、押韵、音调等几方面。因此,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首选方法。为了使学生者尽快地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我们可以采用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录像、学生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中国诗歌讲究“立象尽意”,要掌握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必须要感知作者为了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文学形象——意象。诗歌中作者所选取的意象,只有在多次有感情的朗诵后,借助想象力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形象地再现出来。学生是有个性的,每位学生由于个人的审美价值、人生经历、知识积累、理解水平等的不同,对诗中的语言、形象、情味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因此,我们还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只要真正进入角色,深入体会到诗中的感情,能读出语言的味道、表现力、感染力就行了。
  二、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理解就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各种内外关系及其意义所作的思考和探究。对诗歌的理解既有对部分的理解,也有对整体的理解;既有对表层的理解,也有对深层的理解;既有对“说什么”的理解,也有对“怎么说’’的理解。如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理解要从三方面去着手,一要理解词上下阕的内容大意,二要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三要理解象征的手法。对这首诗的理解的一个难点是:上阕的写景如何与“谁主沉浮”的发问联在一起。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联系时代背景。所以,想要深入地理解诗歌,必须要做到知人论世。只要我们了解毛泽东其人和相关的时代背景,理解在毛泽东的眼中,蓬勃的湘江秋景,正如革命运动的大好形势一样,就可以理解毛泽东面对如此形势,触景生情,想到国家的前途命运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于是就有了上阕末尾的发问,也就有了下阕对早年革命活动的回忆。这就可以理解《沁园春长沙》表达的正是诗人以天下为已任的博大情怀和雄心壮志。景物的象征意义也就掌握了。语文教学中的感悟是阅读中对情、景、理的联想或过程中的“灵感”或者“悟性”的显现。在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感悟不是浅层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而是知识经验的升华。诗歌教学的感悟,往往在于用心去领会诗中特有的空灵美。诗的灵气在于简洁,在于“字短情长”诗歌的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而灵气就在空白间,这就是空灵美。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夕阳映照下河畔杨柳的娇艳和依依,康桥边波光的粼粼和缠绵,那“新娘”的楚楚动人,诗人柔情如水的心头涟漪……,所有这些意思,诗中都不说,只融在简洁的形象之中.这些都需要读者自己去悟。
  三、对诗歌的品味、评价
  意境是中国古代评论家独创的一个概念,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意是诗人主观世界的情感、思想、哲思等,境即形象,指客观现实世界的事物、物象、景象等。二者的和谐统一、相互交融就是意境。古人写诗追求“超出象外’、“意在言外”,把主观之意寓之于境后,“如水之中盐,无痕有味”,含蓄蕴藉,在教学时需要突破文字和形象的表面.细嚼品味方可领悟。如戴望舒的《雨巷》表面描写的是自己在雨巷与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从希望逢着到相逢相失的过程,内蕴十分丰富:简单的看法认为它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一些人把它当作爱情诗,丁香姑娘是诗人梦中情人;有的又认为是言志诗,雨巷比喻人生之路,丁香姑娘比喻人生理想;还有的把它当作政治讽刺诗,认为雨巷是黑暗现实的象征,丁香姑娘比喻光明的希望。这就是诗歌意境欣赏不确定性的表现,是读诗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感受体验、情感志趣等对诗歌意蕴进行的合理补充。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这样的补充和丰富,以便深刻地品味诗歌意蕴。
  评价就是读者在感受、体验、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意义、价值和优缺点所作的审美评价。这种评价是读者在特定的鉴赏关系中根据自己的审美需要对作品的价值所作的个体评判,所以教学判断总是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它涉及到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形象与意蕴的广度、深度以及二者的统一程度,还涉及到作品的艺术水平、艺术特点、审美价值和成败得失等,读者必须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思索,对由感受、体验、理解、感悟等所获得的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综合,方能作出较为正确的评价与判断。
  诗歌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性很强的审美活动,我们只有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对诗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自南地翱翔,才能真正完成诗歌的有效教学活动。
  (作者单位:广西陆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教师是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设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不都成了兴致浓厚的观众了吗?我在语文教学中也在不断地尝试着几种方法。  一、在讲读课文之前可以采用——抛砖引玉的方法:  与节目预告一样,先把文章的魅力、事情的高潮、结果之中某个突出的片断或者与文章有关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让学生不由自主产生究根究底的愿望,自然地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学习大门。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
期刊
目前,大学生创业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创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中职生通常被定位在生产一线操作岗,他们创业常常不被人们认可。但据我发现,在我们山区有85%的学生在外地就业时间最长不超过五年,一般三至五年都回到家乡重谋生路,相反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外出务工,继续在家乡搞技术和尝试创业,三五年后反而小有成就。这说明家乡才是适合他们成长的地方。而山区实际情况是经济相对落后、大型企业不多
期刊
摘要: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必须要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模仿,突破语音关;营造近似真实的语言氛围,进行语言实践训练;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树立信心,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关键词:英语教学 兴趣 语音 氛围 毅力  初中英语传统教学方法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主要表现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全面培养;
期刊
摘要: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在知识层面与能力层面、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都还存在一定问题,要想真正达到培养的学生为实践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就要针对其原因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发展方式进行解决,全面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就业的实际更接近。  关键词:学前教育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至六七岁前儿童
期刊
“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语文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之一,这是适应时代发展,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历史的必然回归。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发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方面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搜集信息以教材为
期刊
语文教学自始自终离不开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二者密切配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认知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尤其是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情感教育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因此,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问题作些探讨。  一、转变观念,确立地位。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从根本上说,认知活动的启动、维持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的情绪、情感。可以说,如果没有
期刊
摘要:物理学是研究自然,涉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学问,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和充实自己,获得知识及培养能力、技能,以服务与贡献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此要提高课堂教学学习效率,是获得更多知识提高能力的前提,物理课堂教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课改;学习效率;因素;教学设计  谈及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一线教师应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教学活动充满诗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探求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所以教师要重视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得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民主气氛  诗意课堂要充满人文精神,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能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就会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
期刊
摘 要:诗歌教学是现今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面对困难我们不能逃避,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和建立多样和有效的初中诗歌教学模式。  关键词:诗歌教学 中国古代诗歌 教学模式 环节  诗歌教学是现今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说它“难”,我觉得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让年龄尚小的初中生去体会并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自然是一件难事;主
期刊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