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在职业教育结构调整中的职能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iuscao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两者的相互适应,不仅仅是一种市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政府、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三重关系中,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为政策设计、宏观调控,通过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构成,引导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通过合理调整职业教育结构,促进区域劳动力技术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职业教育结构 区域经济结构 适应性研究 政府职能
  [作者简介]张光跃(1957- ),男,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控技术、职业技术教育;张萌(1987- ),女,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教育经济。(重庆 401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重庆市高职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209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08-03
  一般认为,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是教育系统自身适应区域经济结构的问题,这种调整或适应主要是一种市场调节行为,是职业教育结构和经济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利益调整关系,而忽视了政府规范和引导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和职能,致使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形态及体制等的结构调整很难与社会经济变革相适应,职业院校参与教育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不高,缺乏长期和稳定的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变革机制。
  一、职业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互动机制
  职业教育的结构主要包含专业结构、形态结构、体制结构、内容结构和布局结构等。其中,对职业教育发展影响最直接的是专业结构、布局结构和形态结构。职业教育结构组成反映了职业教育内部构成关系及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联系方式、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规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多元的综合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职业教育的性质、功能和效益。任何一种结构失衡,都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区域的经济结构直接或间接制约着职业教育结构内部变化的趋势和内部调整改革的方向。经济结构对职业教育结构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类别结构的制约;二是区域劳动技术结构对职业教育程度结构的制约;三是地区经济结构对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的制约。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影响各类经济结构中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教育结构是否合理,直接体现在劳动力结构的合理性上。要使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的发展,必须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力及专门人才。首先,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比例要按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整,使专业结构反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其次,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应与区域产业构成、生源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合理的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能聚集新生劳动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后,职业教育的形态结构要满足社会对教育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学历教育和各种职业培训相结合,以适应经济结构转型所需的人才结构变化,从而构建职业培训与终身教育相互贯通的职业教育形态结构。因此,一个地区合理的职业教育结构应以良好的布局设置为“经”,合理的专业结构为“纬”,前者保证人才的合理分布,后者保证合理的人才结构,形态结构则从数量和类型上满足各产业部门的人才需求。上述三者有机结合,就能较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所需的职业教育结构。此外,职业教育的体制结构应与区域现存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才能调动各级、各部门及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二、政府、职业教育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三重关系分析
  从经济角度讲,职业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互适应,能够产生和谐的经济社会。一个地区具有合理的职业教育结构,除了职业院校、受教育者个人和接受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外,社会和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从“调节”的功能看,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结构的调节是第一次调节,这种调节主要发生在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领域,政府层面的参与属于第二次调节,主要影响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形态结构以及体制结构以便更好地适应生产关系,其产生的影响体现在宏观经济建设和社会效益上。市场和政府共同调节,既可以增强职业教育与经济结构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又可以保障两者协调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政府对职业教育结构的调节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如果以“主要服从市场选择”为借口,放弃对职业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节、管理和监控,那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是很不利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职业教育结构调整问题当然要依靠市场机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不管或者少管,恰恰相反,政府更应该加强责任、有所作为,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是保障职业教育结构合理性的关键和根本。
  过去,职业院校的运行和发展与经济界、产业界联系很少,几乎是两个独立系统,职业教育结构的演化和调整脱离区域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影响而自我循环、自我服务。随着生产关系和劳动技术发展的需要,双方出现了交流、互动与耦合,形成了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共同发展关系,如图1所示。但是,这种耦合仅仅是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互适应的一种市场行为,对于维持二者长期和稳定的制约关系是遠远不够的。这是因为,这种制约关系是一种游离的、不稳定的结构,随时可以回到自身的运行轨道中,需要政府作为主导者对之进行监督、协调和政策上的保证。
  在经济社会中,政府既是职业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控者,又是双方实现制约和相互促进的重要保障和黏合剂。政府可以扮演经济结构调控的角色,通过制定一段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激励政策来调整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同样,政府也可以扮演职业教育管理者的角色,通过制定符合社会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发展规划、适应区域经济结构的职业教育结构来规范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相互制约、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又相对稳定的新型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关系,应是政府监管、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互为约束的“三重关系”模式(Government-Vocational Educational Structure-Economic Structure),如图2所示。“三重关系”表明政府、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关联体。我们可以用函数关系来描述三者的关系,以G表示政府、V表示职业教育结构、E表示经济结构,则V和E的相互制约只涉及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两者的关系,所包含的主体实际上只有两个,是从(U1,V1)到(U2,V2)的变化,而在“三重关系”中,则是指从(U1,V1,E1)到(U2,V2,E2)的变化,政府、职业教育和经济结构分别表示函数的自变量,三者作用的结果就是函数的因变量。值得注意的是,三个变量并不是平行的,而是相互耦合和螺旋上升的,其中,政府这一变量对函数的结果影响尤其明显。由于政府的主导和调控,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发展与调节呈现出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稳定状态。   三、政府在引导职业教育结构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中的职能
  政府职能的内涵从广义上讲,是指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对社会的公共服务。前者的含义是,政府的职能是以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监督和引导为目标,利用经济手段监督和引导社会各个子系统取得良好的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后者则阐明了政府的职能是为各种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平等竞争的条件,为社会提供安全和公共产品,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在职业教育结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作为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和教育部门的管理者,应积极扮演监督、调整和协调的角色,保证职业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促进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和经济事业的发展和稳定。
  (一)宏观调控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构成,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和技术发展水平
  从执政和管理的角度,政府应在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营造一个调控和监督的外部环境,利用经济的杠杆,制定特定的政策,采取一定的措施,推动二者的协调发展,从而取得宏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譬如,政府可以主动调整本地区的经济结构,制定本地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和经济激励政策,引导区域产业进行结构调整,积极引进外资和高新技术,建立各种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工业园区,鼓励优先产业发展,提升和改进装备制造技术水平。以重庆为例,2012年重庆市为了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企业生产效益,积极调整区域内产业结构,在原有的优势产业基础上进行调整和重新布局,提出以轨道交通、大型输变电及装备、新能源汽车、石油化工、特种船舶、国防军工、结算类金融和创新型金融、网络服务、电子信息10大战略性产业。在新的经济结构模式下,重庆开发了“两江新区”“双核”保税区及先前规划的“高新开发区”等,进入多轴驱动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时代。通过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促进重庆地区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
  (二)重新定位和提升大城市功能,指导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调整
  城市的新功能正在不断地增强和转化,大城市功能定位逐渐向国际金融、商贸和物流转变,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城市的地价不断升值,寸土寸金,而蜗居在城市中心地段的职业院校却面临学校发展和生存的危机。政府可以重新规划和调整城市功能,改变土地用途,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将一些职业院校进行重新布局,从城市中心地带迁向各种经济开发区或二、三线城市,建设具有较大规模、高水平、功能完善的职业院校,实现与工业产业园区的配套,利用开发区的各种优势来推动高职院校的各项建设。譬如,重庆正在实施的“两江新区”建设,按其功能划分为“3大特色板块”和“5+3”的高新产业布局,其中“先进制造业板块”远离主城区,适合于以制造、汽车、电子信息、轻纺食品、生化药品等大类学科为主的职业院校布局;“都市功能模块”靠近主城,重点发展金融和商务,适合以财经、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传媒、法律等大类学科为主的职业院校布局;而“现代服务业板块”紧靠长江和嘉陵江,北接江北国际机场,适合交通运输、水利、土建大类的职业院校布局。通过政府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宏观调控,许多职业院校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整合已有的资源,优势互补,以职业院校建设带动城镇和乡村建设,提升周边的劳动力技术结构。职业院校利用土地置换的优势资金,改变过去小而散的状况,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办学,使地区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布局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重新相互适应。
  (三)积极制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政策,优化区域内职业教育结构
  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时期,职业教育的结构应融入经济、伴随经济并与经济同步调整。职业院校办学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等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职业教育结构调整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诸多变革在职业教育系统的反映和体现,其本身必然受到以上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反过来,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结构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作为政府,应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结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与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合理的教育结构能够适应并促进经济和劳动技术的发展,因此,政府应积极制定职业教育政策和法规,引导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
  政府可以依据区域经济和人才结构水平,规划和调整职业教育的总体布局。譬如,依托区域的产业发展重点,实施“产—学—研—就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布局思路;在城市中,实施高职学院布局相对集聚、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通过新建、改造、整合、提升等方式,优化职业院校的总体布局。《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渝委发[2012]11号)中提出,要着力把主城区打造成重庆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区,把万州、永川建成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挖潜提质、内涵发展,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把涪陵、江津、合川打造成职业教育的区域中心,其他区县因地制宜办好现有职业技术学校,原则上不再开新校。围绕产业布局和发展需要,重点建设一批优质职业学院,积极鼓励职业学院入驻相关产业(工业)园办学,推进产教一体化发展。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使重庆职业教育的总体布局更好地适应了重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按照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划,指导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直接决定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调整与发展。经济发展引起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其实质就是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应用到生产领域,然后创造出一些新的生产部门,相应地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对这种变化做出回应。在专业设置上,既要考虑办学的超前性,又要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特点;既要服从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要求,又要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战略部署时,也要积极制定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措施,调整或改造传统专业,主动将职业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融入产业和行业链,开设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专业,增加与高新技术相关度较高的专业学科,并提高这些学科专业的建设水平,积极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型服务业培养学生。譬如,重庆市在制定的“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纲要中,指出要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加快建设支撑和服务“6+1”支柱产业、“2+10”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和专业群,优先发展信息技术、加工制造、石油化工、材料与能源、资源环境等类别专业。积极发展物流、商贸、护理金融事务等相关专业,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林渔牧等涉农专业建设。针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渝委发[2012]11号)提出:“要瞄准市场,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匹配紧密、结构合理、覆盖广泛、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思路,通过政府发展职业专业的政策调控,使职业学院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相适应,促进了职业教育专业改革的发展。”
  (五)根据区域劳动力技术水平,合理调整职业教育的形态结构
  政府在促进职业教育形态结构合理发展的过程中,在保证一定数量的职业学历教育的同时,还要积极制定措施,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使两者相互贯通,形成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轴驱动的局面。职业教育的形态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有学历教育、短期教育和培训教育,有单一性教育和多学科教育,学习时间有全日制、业余制及短期培训制等。
  政府对职业教育形态结构的调控,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指导和激励政策。例如,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在终身教育和促进就业创业的地位和作用,推行政府补助培训实名制管理,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等。政府在实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规划中,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根据区域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分布状况,配合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积极开发政府购买的社会培训产品,如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城乡统筹的转移劳动力培训工程、建筑行业惠农转移培训工程、大学生再就业培训工程、助推微型企业创业培训工程以及库区移民技能培训工程等,将培训教育做大、做强,形成品牌。
  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培训教育是对学历教育的补充和强化,是为满足学习者职前、职后、转岗培训及个性化学习需求而搭建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平台,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应互相衔接、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形态结构。
  [參考文献]
  [1]王成军.官产学——三重螺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渝委发[2012]11号)[Z].2012-05-11.
  [3]王屹,黄艳芳,叶桂中,等.结构调整:职业教育攻坚之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吴文辉.高职教育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湖南省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职教论坛,2010(28).
  [5]郎群秀,冯跃霞.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职能[J].职教论坛,2010(28).
其他文献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挑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分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征,解析“卓越工程师”的内涵,介绍了地方高校“卓越计划”123模式,并在改革实践中产生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培养模式创新、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队伍建设、国际化特色等方面走出独具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培养模式 师资队伍  [作者简介]俞松坤(1965- )
<正> 我厂开发的一种机床,其滑套部件如图1所示,20个φ3钢球要求在直线导轨(图2)中滚动自如,这里,技术上要求直线导轨上的6.4~(-_(0.05)~0)尺寸与滑套及图3所示导轨座上的6.4
本文分析了GPS定位技术与应用课程学习的特点,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环节阐述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急得咬人的小雨16岁的小雨今年上高中一年级,平时不喜欢与同学一起玩,每天除了去学校上课外,大部分时间独自在家里看书、看电视。从去年开始,小雨非常害怕遇到男同学,每次遇到男同
针对某些内啮合齿轮需要较大齿侧间隙的特定情况,介绍分析了国外对齿大减薄的处理方法,以实例加以说明。
分析了常见的磁力吸、断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可靠性和维修性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之后,介绍一种新颖的磁力驱动开、断电路接触开关的发讯装置及其结构原理,并分析其优越性能。
近日,由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山妇联、中山文联等单位主办,主题为“锦心绣手三人行”的刺绣艺术联展在中山实地璟湖城云峰画苑开展,主要展出学院客座教师周雪清及其老师王祖识与母亲孙土珍的绣品。学院院长吴建新,中山市文联、妇联、侨联、国学促进会、市党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领导出席了开展仪式并为作品展剪彩。  周雪清出生于苏绣之乡镇湖,7岁随母学艺,后又師从著名苏绣大师王祖识,2009年在中山学院设立
高校各系部专业资料室具有本学院的专业性,因此要充分利用其专业资料室及其有限的专业图书资料,充分发挥其专业资料室的专业特长,把现有的文献资料"变藏为用",为一线教师的教学
教研固队建设是国家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中一项重点项目。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教研固队构建原则和作用,并以石家庄铁道大学地下工程教研团队为例,介绍了其
<正>为保护环境和节约材料,近十年低浓度镀铬电解液成为集中研究的目标。过去对这种电解液和所得到的镀层做过系统的研究,结果解决了获得各种镀层和低成本的电解液成分的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