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之殇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2122111121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計其数的课外活动、事无巨细的生活管理、充实却受监督的休闲时间……这样的育儿方式普遍存在于美国至少整整一代中产阶级家庭中。研究人员用“精细”一词来形容这种育儿方式。很难说它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美国父母要求自己遵循的标准,但至少可以说,它的诞生正是因为贫富悬殊在这个时代愈演愈烈,经济落后给孩子带去的负面影响是几代人以来最大的。

| 代价高昂的赌博 |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家长们迫于压力,下了一个代价高昂的赌注:如果他们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友谊,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在教养子女上,就有可能让孩子成年之后拥有稳定的生活。这种赌博游戏有时会获得回报,不过更多的情况是,孩子长大后不再那么需要父母了,这些全身心为孩子付出的家长们继而发现自己陷入迷茫,不知所措。
  前几代人不需要为孩子的幸福和未来操心。上世纪60年代,我和我的兄弟们在俄亥俄州代顿市长大,父母从不记挂我们,我们也从不惦念他们,那是自由童年的黄金时代。我们每天盯着电视几小时,吃的早餐含糖量惊人。每个夏天,我们总是在清晨就没了踪影,在午饭点骑车回家,之后又消失,直至薄暮时分才赶回去。我父母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母亲每周和牌友打一次麻将,每周末都和父亲一起出去玩,但从不告诉我们那是“约会之夜”。父亲每周末在市中心的基督教青年会打壁球。我们几个是否会有被忽视的感觉?关于这点,他似乎并没有心理负担。
  花费大量时间参加各项活动或与非家庭成员共度,对那个年代的家长来说不是一件稀罕事。社会学家保罗·阿马托发现,相较于60年代及之后出生的人而言,我父母那辈的夫妇,“朋友数量多出51%,与配偶共享社交圈的概率高出39%,所持各类休闲机构的会员身份多出168%,与配偶分享会员资格的可能性高出133%”。

| 家庭负担日趋加重 |


  我父母比他们之后的几代人都轻松,因为他们是抱着孩子以后肯定会比自己过得好的心态来养儿育女的,正如他们上一辈人所做的那样。“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等收入群体的年收入增加了一倍多,而那些处于收入分配底层的人,收入增长得更多。”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家玛丽安·库珀在其著作《漂泊无依:不稳定时代的家庭》中写道。此外,“1965—1971年,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上大学的人数翻了一番”。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贫困问题,种族歧视依旧剥夺了许多人的发展机遇,但种族隔离现象在慢慢减少,收入分配也变得更加公平。在农业和灵活用工行业,雇主通常都会提供医疗保险,许多工作也有养老金保障。
  然而到了70年代,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常态化,反共主义开始盛行,调整经济结构的观念占了上风,其中包括不受政府管制的自由市场。在80年代,企业和政府都朝着终结社会契约的方向行进,而这些契约造福了婴儿潮一代的父母辈。耶鲁大学政治学者雅各布·哈克形容这种转变是“巨大的风险转移”,即经济和健康风险“被政府和公司卸到劳工及其家人身上”。
  举例来说,1980—2004年,“常规养老福利覆盖的劳工比例从60%跌至11%”,库珀在书中写道。企业提供的医疗保险对职工及其家属的保护力度远不如从前。相较于1975年,当下有孩子的美国中产阶级夫妇平均每年多工作15周。
  “每个家庭的经济和情感负担迅速增加,其增速在半个世纪以前还令人无法想象。”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家弗兰克·弗斯滕伯格写道。对经济保障和社会竞争的焦虑,将美国父母推入了工作和育儿的狂潮,这迫使许多人为挤出更多时间监督和鞭策孩子,抛弃了友谊和休闲活动。

| 不平等时代的产物 |


  “精细育儿”最初被视为一种中产阶级现象。21世纪初,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里奥把这种育儿方式称为“协作培养”,并将之与不需要父母过多参与的“放养”理念相比较。她发现,“放养”在工薪阶层和贫穷家庭中更常见。贫穷不仅令父母无力支付孩子的兴趣班费用,同时也是消耗他们精力、注意力和耐心的主要压力来源,而这三者正是陪伴孩子所需的。
精细育儿。父母牺牲个人生活,把更多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在教养子女上。
巨婴式育儿。孩子已经长大,但父母的育儿方式还停留在事无巨细、百依百顺的婴幼儿阶段。

  比较可信的是,拥有足够财力的美国家庭最早施行“精细育儿”,接着所有人开始仿效。与其他文化变迁相仿,精英文化逐渐演变为大众文化。
  许多孩子受益于这种养育方式,它教会孩子如何做好时间管理、保持个性。然而,父母过多参与会剥夺孩子自力更生的意识,超负荷的课外安排也让他们身心疲惫。同时,有证据显示,父母过度“鸡娃”将增加其孩子长大后罹患抑郁症的风险,也更易让他们对生活不满。对父母而言,这样的育儿理念可能会让父母——尤其是母亲——时时惶恐自己没有尽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未来。
  “精细育儿”适用于不平等时代。经济学家马赛厄斯·德普克和法布里齐奥·齐利博蒂解释说,社会整体转向这种养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不平等现象加剧的反应。在合著《爱、金钱和孩子》中,他们论证说,在社会高度不平等的国家比如美国,由于企业和政府做得太少,父母不得不竭尽全力去帮助和支持他们的孩子。这与不平等程度较低的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比如德国和瑞典,它们出台了更多的家庭友好政策。   越多的课外补习和业余活动,意味着进入一所知名院校的几率越大,从而可以保障孩子在未来获得一份最优人才方能胜任的高薪工作,这是“精细育儿”的内在逻辑。然而,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不用为优质幼儿园、初高中、大学的费用发愁;如果我确信我的孩子即使没有大学学位也可以过得很好,因为他们独立后,市面上有大量像样的工作等着他们;如果我深知我不会因为孩子生病——更遑论我自己生病——而囊中羞涩,那我将更容易放松心情,和朋友外出游玩。

| 父母与子女渐行渐远 |


  根据一项研究,从1985到2004年,每个成年人与朋友、同事、鄰居维持的亲密关系数量平均减少了1/3。与此同时,他们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迅速攀升。皮尤研究中心201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1965到2011年间,已婚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从每周2.6小时增至7.2小时,几乎增加了两倍;已婚妈妈的亲子时光则从每周10.6小时增至14.3小时,增加了近1/3。在此期间,单身妈妈陪伴孩子的时间从1985年的每周5.8小时增至2011年的11.3小时,几乎增加了一倍;而单身爸爸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则从每周不足1小时增加到约8小时。
扫雪机父母。他们像扫雪机一样披荆斩棘,为孩子清除人生路上的一切障碍。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增加亲子时光成为了一种趋势,不仅流行于美国,也发生在其他富裕的西方国家。不过,许多国家出台的社会政策,并不会迫使父母为了陪伴孩子而放弃自己的社交生活。根据布鲁金斯学会2020年的一份报告,北欧国家和很多西欧国家通过立法或劳资谈判缩短了工时标准。
  尽管不计其数的研究证实了友谊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美国家长在濒临崩溃时,往往最先牺牲友谊。前几代父母从朋友、爱好和各类组织处收获的生活意义与情感支持,到了当代父母这里,就指望在孩子身上得到了。文化高级研究院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近3/4的学龄儿童家长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成年之后最好的朋友。某种程度上,这一愿望正在变成现实。研究表明,与短短40年前相比,现在的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的接触要频繁、亲密得多。
  成为孩子好朋友的美好愿景蕴含着当代父母的内心诉求: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的所有爱和资源,孩子要以同样亲密无间的关系来回报。然而,这会带来很多问题,在孩子远离膝下时尤甚。我常常从成年子女口中听到,他们希望自己的父母有界限感。
  当孩子退缩、想要更多空间或者排斥父母时,那些为孩子牺牲友谊的父母可能会感到孤独无依。在现实生活中,这有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早逝、痴呆、自杀、心脏病、抑郁症往往都与孤独感和社会孤立状态脱不了干系。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说法,如今,近1/4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处于社会孤立状态,超过1/3的45岁及以上成年人感到孤独。《我们从未如此:美国家庭与怀旧陷阱》一书的作者、历史学家斯蒂芬妮·孔茨解释道:“父母忽视自己的社交圈和其他成年人关系,将致使他们过度依赖孩子的支持和鼓励,当孩子搬出去住,或者没有照父母的意思对他们体贴入微时,他们很容易就会对外界失去兴趣。”

| 幸福的钥匙 |


  美国父母与朋友疏远有诸多原因,“精细育儿”只是其中一个。女性经济角色转变的同时,与工作、家庭生活相关的政策却未能及时匹配。越来越多的家庭依赖于双职工的收入,而工作以外的休闲活动,时间上不允许。当下美国父母的工作时间堪称史上最长,工作强度也前所未有的大,但收获的回报却日益减少。鉴于以上残酷事实,无怪乎现代家庭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发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其中22个成员国中,美国父母的幸福指数垫底。
直升机父母。他们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上空,监督孩子的一举一动,时刻准备挺身而出,解决孩子遇到的困难。

  “童年已成为善良的最后堡垒,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收获更多爱的最后一方净土。”精神分析学家亚当·菲利普斯和历史学家芭芭拉·泰勒在合著《论善良》中写道,“事实上,这个社会愈发让人难以相信善良的存在,而现代人对养儿育女如此痴迷,可能不外乎是执迷于社会中仅存的、来自天真孩童的那一点善良。”然而,过度依赖亲子关系以满足我们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对孩子不公,对父母有害。
  许多国家通过社会政策维护公民的幸福感,让他们放松心情,与孩子,也与自己的爱好、朋友共度欢乐时光。这是明智之举,我们理应如此。
  [编译自美国《大西洋月刊》]
  编辑:要媛
其他文献
派对上,一个男人给27岁的艾瑞娜递了根烟。他大概和她同龄,比她高一个头,肌肉发达,充满魅力。他们开始交谈,她对他好感十足,给他留了手机号。几天后的半夜约11点,他打来电话,说想见她。她拒绝了。几个月后,他又和她联系了几次,她答应再见。“他不显得轻浮,这一点让我很满意。”艾瑞娜说。那天晚上,这个男人表现出非常女性化的一面,似乎能包容一切。“他会分析我的所有感觉,谈论他喜欢的东西,然后说如果我们能一起
我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长大的孩子,那时候,像我这样的男孩都迫切渴望得到父亲的喜爱和欣赏,希望父亲能对自己刮目相看。如今,已身为人父的我们同样盼望得到孩子的喜爱和欣赏,若能让孩子刮目相看,那就再自豪不过了。尴尬的是,孩子们似乎没打算看我们,他们每天都在忙碌自己的事情,和大人保持距离,让人难以亲近。旧时的父亲们可能有一堆的毛病,但绝不会患上“爸爸焦虑症”。如今,我们热衷于批评老一辈父亲的冷漠和粗心。他
我公公今年92岁,曾是一位皇家海军陆战队队员。二战刚结束时,一位高级军官来舰上视察访问,他却没办法举起手臂敬礼,这才知道自己因一根受污染的针头而感染了脊髓灰质炎。从那以后他就明确表示,这辈子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再去医院了。前些日子,他因高烧被送进急诊室。可我一点也没担心他会惊慌失措,因为他已经是老年痴呆症晚期,早已忘记自己曾有多么害怕针头和穿白大褂的人。而且说实话,他现在很享受护士的关心和照料。老
去年春季,日本料理连锁店“弥生轩”进行了一项试验性改革:将添饭从无偿改为有偿。因为据调查,不需添饭的客人认为无偿添饭“不公平”,由此心生不满。同年,兩名坐轮椅的残障人士当选日本议员,参议会为他们修改了国会开会规则,允许护工在场为其提供帮助。对此网上出现了不少反对言论:“这些残障人士应当自行承担相关费用!”“不要用我们交的税给他们支付看护费!”这两件事情中,提出批评的人其实并没吃多少亏,可依然对他人
考古学家从欧洲的史前遗址中挖出过很多形状奇特的小型陶器,其中就有几个带饮水嘴的小杯子和小碗。有研究者认为,这些陶器是用来给老年人或体弱者喂水用的,但也有人觉得这些是给婴儿使用的。在一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部分出土自青铜和铁器时代儿童墓穴的小杯子,肯定了后一种猜想。通过分析容器上的古代残留物,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杯子曾用来盛装动物奶。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论文作者之一的朱莉·邓恩说:“这
月球土壤缺乏水和营养物质,想要种植作物十分困难。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将土豆种子带上了月球。2017年2月,SpaceX CRS-10任务火箭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升空,飞往国际空间站。这次的火箭带有一项特殊任务:NASA第一个微观察计划。该计划由德国拉文斯堡的三位农学专业学生设计,目的是研究微重力作用下岩屑的培育,这对发展太空种植技术有着重要意义。也就是说,科学家们正研究哪些作物可在地球以外种植。农
后座载有“偷渡客”的汽车正在前往罗斯威尔的路上。2019年9月,超过200万人报名去内华达州瑞秋镇附近的空军基地51区集结,希望能看到外星人。尽管组织者已经声明“突袭51区”行动是一个恶作剧,但当地官员估计仍然会有三四万人出现在51区。神秘的51区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人们来到这里,希望能窥见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飞行器和那座神秘的基地。多年前,51区的部分传奇故事已被认定为谣言,但谣言背后其
王曉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著名人物画家。1965年出生于甘肃省山丹县,现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金昌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金昌市美术馆馆长、甘肃国画院副院长、中国老子书画院名誉院长等。中国彩墨骆驼创始人、中国裕固族人物画题材重要代表人物、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其作品独具特色,艺术内涵深厚,功力扎实,尤其作品裕固风情系列影响深远,突出西部地域文化特色,具有独特的艺术和
自新冠肺炎疫情伊始,世界各国的体育健儿便克服种种障碍,将训练场“搬到”了自家庭院、地下车库或街巷公园,毫不松懈,刻苦训练,最终在东京奥运会上大放光彩!英国撑杆跳高运动员霍莉·布拉德肖在街道上训练。她在奥运会撑杆跳项目中获得铜牌。德国赛艇运动员马尔特·杰克斯切克在自家公寓外训练。他所在的德国队夺得了男子八人单桨有舵手项目的银牌。俄罗斯体操选手尼基塔·纳戈尔内在家中自制的器材上训练。他最终摘得男
| 天之骄子 |道尔顿学校是曼哈顿最难进的私立学校之一,部分原因在于,这所学校知道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对冲基金经理想要的是什么?他们想要别人没有的东西。在道尔顿,这意味着一名驻校考古学家、一间教学厨房、一处屋顶温室,以及一座剧场。“接下来就是直升机机场了。”当地土地管理委员会的一名成员说。这所学校最近刚进行了一次改造,将四座教学楼中的一座加高了两层,为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提前适应“他们即将继承的精彩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