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肃:古建筑不应成社会发展牺牲品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在古建筑保护方面存在误区,一些地方为了GDP对古建筑大肆拆除和破坏。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越发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国梦”,必须立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上,而有效地保护古建筑则是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意。
  社会发展与破坏传统没有必然联系
  检察风云(以下简称“检”):古建筑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保护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说,保护古建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柳肃(以下简称“柳”):是的,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我们的古建筑,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如何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然是因为她具有独特的、可识别的历史文化。与通过文字和语言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相比,建筑所承载传承的历史文化,更具有准确性和客观性,因为它就在那里,看得见、摸得着。
  古建筑是真实存在的,是历史最可靠的见证者。在历史学中,出土的文物一般是最为可靠的史料。古建筑就是立于地面之上的史料。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民族,都必须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是从哪里来?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源头在何处?当然,答案必须在历史的范畴内去寻找。但历史又要到哪里去寻找呢?有人说,古建筑是“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去看看那些古建筑,不就是在翻阅历史书么。
  检:古建筑保护并非易事,往往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尤为突出,比如在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古建筑都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柳:五四时期对古建筑的破坏,是因为当时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不信任,希望学习更先进的文化,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这需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看待。当时的中国社会过于保守,对于外来文化一味地排斥,使得我们很落后,需要有新的东西去打破这种思想桎梏。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珍贵的古建筑进行了破坏,但出发点是好的,是一种向上的行为,只是有些矫枉过正。而近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古建筑的破坏并不是这样,更多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是为了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更多的是从物质层面出发的,是为了私人欲望的满足。我现在感觉到一个危险的倾向,过去三十年由于市场经济思维的冲击,不少人变成了“经济动物”,变成了只追求物质,没有思想和精神的“行尸走肉”。人如果变成了物质动物,那是十分悲哀的事情,跟动物的区别那也就只剩下穿衣服、吃熟食了。
  检:社会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对古建筑的破坏是否是社会发展过程必须付出的代价?
  柳:儒家讲“仓廪实而知礼节”,是说只有吃得饱、穿得暖,我们才会去思考精神层面的东西。于是,有人觉得大家追逐物质生活无可厚非。可问题是,现在我们真的吃不饱、穿不暖吗?即使时间再往前追溯十年,我们的基本物质生活也是不成问题的。但对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古建筑,被破坏的现象却没有减少。反观历史上一些比较贫穷的年代,却能把这些传统的东西坚守的比较好。所以我认为,社会发展对破坏传统文化、破坏传统建筑会有一定影响,但没有必然影响。
  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的确需要一个过程,但我认为,从五四到现在已经超过一百年,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也已经超过三十年,无论是中外文化优劣的对比还是对国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这么长的时间都早已足够。可是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的经济发展起来了,传统的东西反而丢掉了,珍贵的古建筑反而被更加“规模化”地破坏。近些年,有的地方为了发展经济,为了让GDP数据好看,就不要文化了,大拆大建过程中古建筑就成了牺牲品。
  知识分子要有责任感
  检:古建筑保护也是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保护者与破坏者、文化与经济、学者与政府,您也曾多次参与其中。要想古建筑得到保护,您认为症结在哪里?
  柳: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原因: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能厘清,地方领导干部的执政观念存在偏差。我参加过很多地方的古建筑保护工作,在这些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那就是在我们一些地方领导眼里,古建筑是比不上经济建设重要的,一旦古建筑保护与经济开发出现分歧,地方领导多会站在经济开发一边。有的是明面上说古建筑要保护,但暗地里支持经济开发,有的甚至连遮掩一下都不需要。
  在保护古建筑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全怪文物部门和规划部门,至少他们知道古建筑的价值,对一座城的意义。然而,他们也很无奈,过去一段时间,在一些地方,“一把手”说要拆,谁能拦得住?
  检:在保护古建筑的博弈过程中,作为呼吁保护的学者,角色是否有些尴尬,不是利益相关方,却阻碍着其他各方利益。
  柳:当然尴尬,但这是不得不做的事,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一个社会要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完全去趋附经济利益,那会出问题的。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精英,是要引领社会发展的,必须去思考社会的未来,去创建规则也好,去引导民众也好,必须要有担当和责任感。
  很多人的思想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包括我们现在一些地方的官员,站得高度不够。一个地方的官员,不能只顾自己所在地方的发展,不能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潇洒”牺牲我们子孙后代的权益,更不能为了政绩,不管整个社会的反对。
  社会缺乏审美是教育存在误区
  检:您之前说保护古建筑难,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有些官员缺乏“审美”“没有文化”,但现在很多官员也具有高学历,称得上“文化人”,是否还有别的原因。
  柳:一些官员缺乏“审美”并非无中生有,现实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并且不是偶然现象,因为我们现在的整个社会都缺乏“审美”,官员只是其中的一个群体。这与我们的教育息息相关。在我们国民的基础教育中不重视对于“审美”的培养,孩子从小就不知道如何“审美”。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基础教育中,虽然强调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但一遇到要考试的时候,一般都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砍课”现象十分普遍。一般是先把美术、音乐课的时间用于学习语数外,要是不够再“砍”体育。艺术对一个人关于“审美”的培养非常重要,是陶冶一个人的情操的重要方式,结果我们学校、家长乃至学生自己都不注重这些,觉得这些东西不如文化课分数实在,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十年、二十年前在学校没有经过艺术熏陶的学生,现在很可能就是某些地方的官员,你指望这些人一夜之间对于艺术文化抱有欣赏和敬畏,那是不切实际的。
  至于别的原因,那就不排除有的人是在“掩耳盗铃”。我们现在很多干部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过程中,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学习可能比较少,大学呢?有的官员大学学的是历史学、建筑学,难道他不知道这些古建筑的价值?只不过因为出于各种考量和某些目的,故意“装傻”。
  检: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对地方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建设越来越重视,一些地方对于古建筑也做了一些保护,很多名人故居、清官故里甚至成为廉洁教育基地。
  柳:我注意到了,对于国家对文化方面的重视,我很高兴。但目前地方上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我还不太了解,会继续观察。
  对于一些地方搞的廉政景点这件事,虽然出发点很好,一方面保护了古建筑,另一方面也物尽其用,让其成为教育和警醒后人的平台。但这其中仍然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有的地方其实是借着保护古建筑的名义搞旅游开发,其实还是在为经济服务。虽然这种方式比起以往已经有了一些进步,但是“目的不纯”,并非保护古建筑的最佳方式。还有一些地方,号称某些清官名臣的故里然后就兴建一些亭台楼榭,摇身一变就成了“故居”,这其实是一种造假。
  检:国外保护古建筑都是怎么做的?我们又该怎么做?
  柳:在欧洲和日本,他们的做法是,城市建设要避开老城区,而在老城区进行现代化改造。所谓的住房现代化,其实就是厨房和厕所的现代化,只要把厨房和厕所进行现代化改造了,这所房子其他方面跟新修的房子沒有多大差别。你去欧洲,去巴黎,去罗马,去京都,你所看到的建筑都是至少是几百年的了,随便一块砖都是非常有年头的,然而当你到达室内会发现,里面非常现代化,一些常见的电器都有,非常方便。
  我们要想做好,一个是“钱”的问题,另一个是观念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是得从官方着手,在完善立法的同时,要确保依法。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多次提出要保护环境,这也是当前大势所趋。然而,对环境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自然环境,还有人文环境。雾霾的危害现在众所周知,但我们这些年对人文环境的破坏呢?由于很难直观地展现,或者很难通过数据来得出结论很容易被人忽视。
  采写:余立澜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
其他文献
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连续两天播放了克勒门文化庆典“美在上海”,曹雷女士深感余意未尽。我们希望一档档地做下去,你们也许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和自己想见的人,有请各位看官慢慢看来……  1912年,蔡元培先生译出“美育”二字。2012年,一个以“美育”为纲的“克勒门文化沙龙”在上海诞生。这支艺术团队最早由作曲家陈钢和已故作家程乃珊发起,汇聚了一批上海文化名人,他们下社区、进高校,去各处讲上海的故事。
上海地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空前的规模,运行线路已达到十几条,站点达到300个左右,每个站点至少有两個以上的出入口。以其便利省时和环保舒适的优势成为上海市民出行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  地铁出入口遍布城市交通主线,为市民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目前,除少数出入口设置在楼宇建筑物内,无风吹雨淋之忧外,道路两侧的大部分独立出入口也设置了遮雨棚,减少了日光、雨水和灰尘对地铁设施设备的侵蚀,也方便了市民出
作为曾经的世界工厂,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已受到工资提升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冲击,国内制造业企业有很多已经陷入困境之中。为此,国务院多次提出推进“中国制造2025”,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业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良性发展。  工业4.0时代,财税制度需要改革  文/汤爱丽  “工业4.0”这一概念虽然起源于德国,但它一经提出便激起了制造领域技术革新、技术竞争的新一轮浪潮,
随着党和国家号召重拾传统文化,重建文化自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国学重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全民国学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國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可见,在“全民”之中,领导干部是一个更加特殊的群体,也是更加需要学习国学的群体。  领导干部学国学有助于构建健康政治生态  《检察风云》:当前,很多人都在学习国学。您将党员干部这一群体单列出来,专门呼吁他
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  我追索人心的深度 却看到了人心的浅薄。  我好久没有以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那种快乐了。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眼看一个个有志青年,熟门熟路地堕落了,许多“个人”加起来,便是“
作为《禁止垄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于1982年公布了16种“不公正交易方法”并加以严格禁止。这16种不公正交易方法分别是:无正当理由,却与竞争对手共同实行拒绝交易的行為;对某些事业者实行拒绝交易行为;根据地区或对象,有差别地提供商品和劳务;根据对象,实行有差别的交易条件;在事业团体或共同行为中,排斥或区别对待某一事业者;不正当贱卖;不正当高价购买;欺骗性地引诱顾客;以不正当利益引
如果是初次见到赵建新,很多人可能不会将儒雅幽默的他和反贪反渎工作联系在一起。作为江苏省江阴市检察院分管自侦工作的副检察长,他说他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给了自侦工作,从事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十年来,他养成了“以静制动”的性格,但是在办案中他总是希望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  厚積薄发的“赵博士”  “职务犯罪侦查面对的往往是文化素养高、社会地位高、家庭收入高的三高人群,要想克敌制胜,就必须要有魔高一尺道高一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作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单位,面对人案矛盾突出、刑事犯罪发案数居高不下的形势,认真履行检察职能,有力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积极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强化法律监督,努力化解信访矛盾,严格队伍管理,自觉接受人大及社会各界监督,在司法办案、改革创新、队伍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全市乃至全国前列。人大代表们在积极评价检察院工作的同时,也针对近几年工作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与建议——  加大刑事犯罪打击力
近日,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反贪局局长张玉清应邀在上海市闵行区华漕镇“2017年党风廉政建设大会”上,针对职务犯罪预防专题进行解读。上海市闵行区华漕镇300名党政干部,参与现场以“基层履職须以案为戒”为主题的报告会。
陷入“装修门”难自拔  3月31日,由11名法官组成的南非宪法法院做出裁决,称祖马没能按照南非监察部门的建议自掏腰包支付部分装修款,没有“支持、维护和尊重”宪法,属于违宪。宪法法院要求财政部60天内估算出祖马私宅升级改造的“合理成本”,由祖马个人在其后45天内向公共财政偿还不合理装修费。此外,宪法法院还认定,由执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控制的议会没能履行职能,让祖马在这一事件中承担应有责任。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