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2000年以来的汉语学习动机研究述评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an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动力机制,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成败的一个关键性的个体差异因素。通过文献法,文章回顾2000年以来汉语学习动机自身和学习动机相关因素,如学习策略、动机强化、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归纳进而展望汉语学习动机研究趋势。
  关键词: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述评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043-04
  从20世纪60年代科德(Corder,1967)首次提出“有了特定动机,人们若暴露在语言环境中,将不可避免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论断开始。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理论及相关研究开始不断发展。学习者的动机隶属于个体差异研究的范畴,个体差异所包含的因素较多且相互作用复杂,因此学习动机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中国最早的学习动机研究,是从研究外语学习和外语学习者开始的。从最初的大量引入和介绍国外教学和理论,逐步发展到基于我国外语学习和教育背景下的深层思考。随着汉语国际化的推广,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在借鉴英语学习动机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启了汉语学习动机研究的新领域。由于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推广起步较晚,国外学界没有充分重视汉语学习,国内的理论研究又相对落后于教学实践。因此,我国学者关于对外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呈现出两种特征:一是引入和解释国外二语动机理论,另一种是以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开展独立的实践探索。近年来,随着语言习得理论的应用推广,对汉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其中的学习动机研究也逐渐向纵深推进,但目前静态与动态的实证研究仍旧欠缺。
  本文通过文献法,回顾2000年以来汉语学习动机自身和学习动机相关因素,如学习成绩、学习策略、动机强化、文化认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归纳进而展望汉语学习动机研究趋势。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动机”一词在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学中被广泛使用。刘珣(2000)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动机是推动学习者学习并达到掌握第二语言目的的一种强烈愿望,包括目的、要达到的愿望、对学习的态度和努力行动四个方面。徐智鑫、张黎黎(2014)将动机定义为决定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能直接影响学习者对某一特定行为的选择、为之付诸的努力和这种努力的持久性。笔者认为,动机可以用来解释人为什么选择做某事,他选择之后愿意付出多少努力以及他能为目标的实现坚持多久。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动力支持,学习动机会受到自身努力程度、环境、教师等因素的影响,学习的持久度也会因此有增有减。
  二、国内2000年以来的汉语学习动机研究
  (一)研究对象方面
  1.目的语与非目的语环境下的研究。如龚莺《日本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2004)、白云《俄罗斯大学生学习汉语学习动机研究》(2010)、陈天序《非目的语环境下泰国与美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2012)、刘霜《泰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以泰国勿洞为例》(2012)、刘运红和陈东芳《中亚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分析》(2012)、朱映联《非目的语环境下乌克兰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调查研究》(2013)、柏曼曼《蒙古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以内蒙某高校为例》(2013)、钟纯《马来西亚孔子学院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以马来亚大学学生为例》(2014)]、丁安琪《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强度变化分析》(2014)]、赵勋《尼泊尔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个体差异性研究》(2018)等。
  2.华裔与非华裔为对象的研究。如王爱平《东南亚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汉语学习动机》(2000)对东南亚国家(主要是菲律宾、印尼和泰国)的102名华裔为研究对象29.夏明菊《华裔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分析》(2003)]、闻亭《华裔与非华裔汉语学习者对待目的语群体态度及习得动机比较研究》(2005)等。
  3.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为对象的研究。如晋争《西藏地区大学生汉语水平与汉语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7)等。对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但对汉语学习动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具有参考价值。
  经过对众多文献的查阅发现,研究对象涵盖了汉语推广较好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学习者,菲律宾、日本、韩国、印尼、泰国和越南等:大多以某些国家、地区或其共同构成的留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国家或地区汉语学习者的动机进行对比研究,但目前仍旧较少:调查研究中大都区分了学习者的华裔与非华裔背景:有不少专门针对华裔汉语学习者动机的研究:考察了不同学习期限、进修形式、学龄阶段、汉语水平,以及学历与非学汉语专业与其他专业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上述研究较为清晰地揭示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身份和不同学习背景的汉语学习者的动机情况,但对有些国家学习动机的研究仍旧是空白。
  (二)研究方法和手段
  近些年来,研究者不断更新了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调查形式也不再局限于问卷调查,一般都是对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实地观察法、文献调查法、对比研究法、学生回顾二语习得经历等的综合使用。不仅有随机抽样的研究,也存在整群抽样的研究:有普遍调查,也有个案调查:既有横向研究,也有纵向研究。动机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理性化和规范化的趋势。早期以介绍性、理论性和综述性为主的研究,逐步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非材料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和并存。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研究的设计和处理数据的手段。早期的数据的处理手段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比如频率、均值、百分比等。目前研究中应用的因子分析方法、多元回归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复杂的数理统计方法充分体现了处理数据方法的复杂性。
  (三)测量工具
  学者们开始注重实证探索,测量工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外相关量表的改编与修订,另一类是自主开发的新问卷。在对国外量表的改编与修订中,在加拿大学者Gardner & Lambert(1972)提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编制的《态度与动机成套测验》(ATMB)最为流行。Dornyei(1998)提出学习动机三层次说,从语言、学者、學习层面来界定、测量外语学习,该理论更重视课堂教学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Tremblay&Gardner(1995)吸收了需要层次论、期望一价值理论和自我效能等观点,提出了学习动机的扩展模式,该模式是目前唯一经受了较全面的实证检验的学习动机理论。后两种理论在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中也有一定影响。龚莺(2004)在研究日本学生汉语学习动机时使用了ATMB的一部分:刑程(2005)根据Dornyei的理论自编了包括33个题项的问卷,涵盖了语言、学习者和学习情景三个层面32;陈天序(2012)的《汉语学习动机问卷》;张鹏(2017)的调查问卷以AMTB为依据,参考其他学者的调查问卷,根据学生和当地情况适当改编。   众多学者的研究当中并未报告测量工具的信效度,并且学者们自编的测量工具多数不太符合心理测量学程序,而且不容易找到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所以测量工具信效度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研究内容方面
  1.关注学习动机的结构。近年来,我国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对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问题探讨也有独特见解。沈亚丽(2008)将汉语学习动机分为,融人行动、工具行动及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成就型动机。26郭亚萍(2009)在研究印尼留学生时,提出将对外汉语的学习动机分为三类:内在动机、工具型动机、被动型动机。陈艳(2011)在研究初级阶段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时有文化融人动机、学习情境动机、工具动机、外在压力动机、成果动机、教育动机几类划分。
  由于研究者们依据的理论不同,方法、手段各异,因而在汉语学习动机的结构分类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目前没有比较定性一个分类。
  2.关注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曹贤文、吴淮南(2002)发现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差异与其学习成就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孟伟(2007)利用自编工具调查发现。外国留学生的外在压力动机与其汉语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刘宁(2010)对美国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其内部动机与汉语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外部动机与汉语学习成绩没有显著相关。白听(2013)以402位非洲留学生为研宄对象,调查分析了非洲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在不同动机类型上的差异和汉语学习动机类型与HSK成绩之间相关性。张莉(2015)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为例从动机、融合性、语言焦虑等维度对汉语学习动机与成绩的相关性分布进行研究,得出非亚裔学生的成绩与动机都显著相关,而亚裔学生的成绩与动机都无显著相关等结论。
  由于没有较完整的考察标准,各自的指导理念也不相同,因此得出来的结论也各有不同。
  3.关注学习动机与其他个体差异因素的关系。高海洋(2000)调查分析了来华学习汉语的韩国学生的态度、动机、性格、焦虑等情感因素之间,以及动机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发现学习者的动机与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相关,它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的选择。詹文芳(2009)对泰国本土学习汉语的大学生、中学生的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差异不大:女生的学习动机总体上高于男生等。沈亚丽(2009)对初、中、高三个级别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习者的级别不同,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也存在区别。其中,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相关性的专门研究较多,如刑程(2005)、雷文文(2011)、刘萍(2013)、杨林伟(2014)等。
  4.关注学习动机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研究学习动机与教学策略、动机强化的关系的文章也有不少。章石芳(2005)以菲律宾华语教学为对象,讨论了华语教学的内在动机诱导方法及华语教学策略。刁小卫(2008)分析了能够激发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邵灿灿(2015)基于不同学习动机对汉语老师提出备课策略并给出备课实践。龚莺(2004)、张柯(2008)、彭磊磊(2013)、姜曼(2015)等分别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进行调查后,提出了教师激发并保持学习动机的相关教学策略。其中,姜曼提出,教师、教材、教学方法依次分别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关键、依托和保证,并提出相关策略。
  5.关注学习动机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王爱平(2000)对目的语环境下102名国籍分别为印尼、菲律宾和泰国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得出华裔学生学习汉语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地遵从父辈的要求到个人主动的、自觉地、明确地对汉语一中华文化认同的过程。朱莉(2012)对留学生和在中国交流的汉语学习班的外国学生进行调查,得出文化认同程度高,则学习动机就越强:融合型动机加深文化认同的程度,而工具型动机限制文化认同的进一步发展等结论。陶宇坤(2014)通过对广西大学泰国留学生的调查,得出泰国学生中的佼佼者,具有较强的汉语学习动机和自觉性,文化不适应不会削弱其学习汉语的兴趣的结论。
  6.关注学习动机与对汉语国际传播与推广之间的关系。贺阳(2008)阐述了汉语学习动机的激发对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许秋寒(2008)在《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中提出了解来华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深层需求,可更好吸引学生来华学习,为招生管理工作提供帮助,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促進汉语教学课堂特色化。王敏(2012)论证了学习动机对汉语推广的影响,并就此提出了巩固汉语学习优势动机、消除和转化汉语学习负动机等有针对性的建议。李燕(2016)提出要真正实现汉语国际化,对内要加强国民的母语教育与母语保护意识,对外要提高汉语国际的话语权。
  三、启示与展望
  (一)加强自身的理论建构
  长期以来,国内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大都引用国外二语学习动机理论及其研究模式,近年来,我国虽也有独特见解,但借鉴、效仿、解释及验证性的调查分析仍然较多,并且还大量借鉴国内英语学界对学习动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属于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学习动机相关理论研究目前还很薄弱薄弱,缺乏自身的理论建构。由于国外不同学者对动机的理解不尽相同,动机理论多种多样,我国学者在研究中交叉使用,很容易造成研究结果出现各种偏差。因此,在日后的研究中要加强理论知识研究,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性研究。
  (二)开发针对汉语学习动机的测量工具
  在测量工具上,学者们多是对国外相关量表进行改编与修订,或是在国外量表基础上结合条件自主开发的新问卷,在实证研究时没有对测量工具的信效度进行反馈。之前汉语没有引起国外学者们的关注,国外的动机测量工具是针对其他语种开发的,因此,对汉语学习动机的测量是否具有信度和效度,这是值得注意的。当前学者们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得不到统一,又不太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以致很多研究结论都是独立的,无法进行比较研究。因此,符合心理学标准且适合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的统一测量工具亟待开发。   (三)增加汉语学习动机强度变化研究
  二语学习动机本身是认知、情感和行为因素的复杂综合体,变化多端,并且学习者的动机强度会随相应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目前国内的研究大都是对性别、国籍、目的语与非目的语环境、华裔与非华裔、年龄、家庭背景等众多因素严格控制的静态研究,而动态研究极少。因此教学研究者有必要从时间角度进行更多的相关研充,特别是长时间跟踪性的实证研究,更加关注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动态发展过程,可通过访谈、课堂观察、学习自传、学习日记、教学日志、追溯等多种方法进行资料的搜集,更多的从发展角度关注学习动机。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还可以增加对学习动机增强的学习者的研究,找出他们的学习策略,给其他学生以借鉴。
  (四)加强国际汉语教师能力培养
  对汉语学习者动机的调查研究及相关策略的提出。这些都离不开国际汉语教师与加强国际汉语教师能力培养。除了要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之外,我认为更应该培养教师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建模,更加准确清晰地展现各变量的交互关系。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制定符合汉语学习特点的动机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五)建立网络数据库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众多学者提出的动机激发策略中都提到了加强对网络的利用。我觉得目前适合不同年龄、学习水平的汉语学习App及其他网络资源太少,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开发,更重要的是共享,建立资源共享库。
  汉语学习动机与汉语国际传播有直接联系,目前国内对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很散,我认为一是没有本土化的理论知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充足的符合标准的数据。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人数、国籍等因素上分布不均匀,对结果产生很大影響。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个类似于个人档案库的学习动机数据库是很有意义的。具体实践上我认为需要国家呼吁广大国内国外的汉语教师们来完成这个大工程。这将对汉语学习动机的静态和动态调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会对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策略等起重大作用。
  综上所述,汉语学习动机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并取得了众多成果,为汉语教学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随着汉语国际推广步伐的加快,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蓬勃发展,构建本国的汉语学习动机理论、开发测量工具、建立网络数据库等势在必行,汉语国际推广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其他文献
学界关于刘勰《文心雕龙》中“神与物游”的命题理解普遍存在I"*-1题。“神思”的整个活动过程,也就是“神思与物游”的过程,是在心理世界展开的,所有的想象、联想、构思都发生在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高校非哲学专业的逻辑学教学存在教与学的不对称,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文章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意识的改变、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的改进等三个方
<正> 一篇议论文,短到只有四句,恐怕是从来罕有的吧。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正是这样一篇被誉为“千秋绝调”的短文。 “孟尝君能得士”,这一点是从来没有人怀疑或反对的。
目的探讨血清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方法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培养在不含血清、含灭活血清和含未灭活血清的低糖达尔伯克改良伊格尔培养基(L-DMEM)中。每天用
摘要:《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提出汉语的语缀不但可以附着于词根或词,还可以附着于短语,并且主张将“的”“着”“了”等助词也归入语缀之中。本文将从“的”字入手,将其其与地道语缀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从而证明将“的”划入语缀的不合理性。  关键词:《汉语语法分析》;的;语缀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025-03  引言  吕叔湘先生所著的《汉语语法分析
摘要:通过分析现代汉语多义词“板、角、符”词义演变的轨迹及规律,从词义演变的整体角度对这三个词进行分类。  关键词:多义词:词义演变:分类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031-03  义素分析理论通过数学式的量化分析对词义进行描写,如:男人=人+成年+男性。含义具体和有较明确构成成分的词义容易进行义素分析,但含义抽象和整体性强的词义不适合进行义素分析,如“思想”
针对公众对化学学科认识的偏见,阐释了化学是一门美丽和谐的学科,为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们审美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目的观察盐酸贝那普利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晨峰型高血压的疗效及其逆转左心室肥大的作用。方法将入选的晨峰型高血压患者分为时辰化服药组(n=31)和常规化服药组(n=29)。时辰化服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涵盖面广,知识内容多,但教学课时少,如何提高本科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质量是高等医学教育亟须解决的课题之一。作者通过对长期教学和实践的总结,认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