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建筑材料在旧建筑更新改造中的应用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feg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旧建筑改造和更新领域中有许多优秀的建筑师在现代材料的运用上独具匠心、特征鲜明,并形成了相应的设计理念。他们对材料有着独到的见解与认识,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创新,掌握了解材料的特性,使材料能在相关的设计项目中完全地表现以及发挥,从而体现材料的自身价值,给人以强烈的触觉和视觉冲击力。通过对材料语言的表现性的最大限度的追求,挖掘出材料自身潜藏魅力的同时,注重建筑与环境以及人脉的相互关系,创造出完美的视觉感受,为旧建筑带来全新的生命。
  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使用技术。建筑的这一特点在材料表现上得到集中的体现。材料的视觉表现使材料的质感肌理,物质形态以及色彩等基本属性在建筑中纵情表达,那些鲜艳或淡雅的颜色,规则或者异形的体态让建筑以从未有的饱满身姿丰富充实着我们平淡的生活,材料之间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和构造形式表现,以及相互的搭配、组合、连接,最终形成视觉作用下的统一,给人以愉悦的视觉感受。因此材料的表现是不仅仅体现于建筑的艺术性表达,它还能作为结构表现的物质依托,以构造的特殊美感表达展现材料的结构性美学,完成材料的多元表现能力。因此现代材料对于我们的生活越加重要,关系紧密。而它的重要性也体现于旧建筑改造中,它以毫无破绽的完美姿态为旧建筑重新进行塑造装饰,焕然一新。
  玻璃—在旧建筑重建中的运用
  玻璃的起源可追溯到近五千年前,但直到2 0世纪玻璃才开始作为建筑材料发挥重要作用。今天,玻璃大量地以外墙材料呈现,为建筑物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线和视野,但也经常产生温度调节的难题,那是由于设计者没有考虑到过多的太阳能增益或者玻璃材料绝缘性能普遍较差所造成的潜在的过热。许多新产品正是针对这些限制。太阳能控制玻璃有很多种,从技术上简单的含百叶双层玻璃构件,到更高级的电子控制透明度的电致变色玻璃。通过采用内含半透明绝缘材料如玻璃纤维或气凝胶的双层玻璃单位,玻璃的绝缘特性可以得到改善。半透明玻璃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从白色半透明玻璃到掺入纺织品和其他材料的玻璃。
  玻璃以自身独特于其他材料的表现形式,被大量运用于现代建筑之中。它通透,轻盈的材料表现特性如今几乎已经成为了现代建筑特有的标签,在建筑师的奇思妙想当中,玻璃最大极限地展示着自身材料的优势,使建筑熠熠生辉,光彩照人。而玻璃强烈的现代性同时也为旧建筑改造所青睐,它与旧建筑旧有肌体的强烈对比,切实地反映出旧建筑的原真性以及可读性,另外从材料的应用角度,与混凝土等强粘接性材料自身的不可逆性和自身物理缺陷相比,玻璃以改造过程中对旧肌体的破坏以及依赖程度小,易于拆卸,施工工期短,结构承载力强,能与旧肌体形成良好的对比,反射,融合效果,反映现代材料的建筑特征而成为旧建筑改造以及更新设计中最常运用的现代材料。
  2、塑料—在旧建筑重建中的运用
  在建材家庭中,塑料是最近新增的成员之一,并在短时间内成为使用最为流行和普遍的建材。市场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塑料以及像可丽耐和豪美思人造石这样的塑料矿物质复合材料。具有形状记忆或热变色性能的“智能”型聚合物正越来越多地使用于实验性的室内设计或建筑项目。塑料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它的生产、使用和处置,正引发塑料行业和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些回收公司在营销他们的产品时就怀有这种理念,那就是再生材料审美上的欠缺正是其“生态环保”的凭证。热塑性塑料的回收利用也是一个问题,回收是可行的,但还不普遍。对于以较少的环境影响来生产塑料来说,用纤维素替代原油作为碳源是一个重要的选项。①膜材以及膜结构:膜结构是以高强度,高耐候性的柔性薄膜材料与各种结构支撑体系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空间结构形式,它一般具有一定刚度的稳定曲面,能承受一定的外部荷载。很容易在传统的规整的集合建筑形式中凸显自我,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②ETFE薄膜:氟塑料是塑料的一个重要类别,而ETFE薄膜则是目前为止最强韧的氟塑料,其具有良好的耐热,耐化学和电绝缘性能的同时,它的耐辐射,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都十分优越。由于质地肌理的特殊,ETFE薄膜的表现力极其具有震撼效果,成为建筑师普遍认同的新型材料之一。
  3、金属—在旧建筑重建中的运用
  金属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现代材料技术中它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建筑业中, 金属只有在金属完成工业化生产后,它才开始在建筑业中发挥突出的作用。尽管金属的强度、韧性、弹性和均质性都非常优良,但它们也有一些生态性缺点。随着设计师对这类问题更加关注,这方面的缺点变得更加明显。开采和加工金属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并污染环境。与此同时,塑料、陶瓷和木材加工领域的进展为金属的使用提供了替代性选择。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提高金属的强度、韧性和导电性,虽然最引人注目的金属技术进步尚在寻未找在到建筑方面的应用。在建筑领域中,主要目标是制造更高强度、和更轻质重量的钢材及其它合金以建造更轻的建筑结构。金属泡沫在建筑中开始得得到采用,不仅是因为它们的技术特性,也因为它他们的美观审美特性。像不锈钢和钛这样高品质的金属在一些小规模应用中也越来越普遍。
  金属作为建筑师偏爱的材料,在旧建筑改造中的应用也相当广泛,以钢,铝,铜等为材料的金属运用于旧建筑中,与旧建筑其强烈的历史年代感存有着巨大差异,这使金属独立于旧建筑,强调了旧建筑的原真性和可读性,另外对于金属与旧肌体连接一般使用螺栓等方式,这对于旧肌体的破坏以及依赖都很小,并且能有效地改善建筑的抗震性,增强旧建筑结构的稳定,这都为旧建筑的新生打好了基础,而随着金属工艺的发展,其自身具有的耐久性,
  防水防风性,施工简便快捷,适应建筑轻型化的要求等都不断得到了提高,这使金属在旧建筑改造与再利用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因此金属成为继玻璃之后,最为频繁运用于旧建筑改造再利用中的现代材料。
  4、混凝土—在旧建筑重建中的运用
  混凝土曾被长期与单调的灰色水泥块联系在一起。近年来,混凝土已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其创新性与多用途材料的声誉。它并非一定是灰色的,也不一定仅呈长方形。混凝土是一种高度工业性材料,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演变,创造出更耐用的混凝土,及具有更大的韧性和弹性的混凝土。甚至如强度和不透明性等被视为其典型的特性,也不再是其固有的特性。现在市场上有许多种半透明混凝土,它们都是用光纤或其他透明材料作为聚合物。也有混凝土表面处理方面的创新,包括表面印刷图像技术,印刷图像的质量甚至可以跟照片媲美。在混凝土的环境可持续性方面也有重要的进展。
  雖然混凝土最初是以一种结构材料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因为它抗压性好,可塑性强,在勒·柯布西耶,路易斯·康等大师的影响下,逐渐从单纯的结构材料发展成了如今富有外在表现力的功能齐全的建筑材料。在旧建筑改造中混凝土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无论是装饰美化还是结构支承,混凝土都实现了旧建筑的完美转型,但是混凝土的致命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当其冲的就是它的不可逆性,另外强度太大,粘结力太强也使旧建筑改造对混凝土的使用慎之又慎。
  
  建筑是一部石头砌成的历史书,本身就反映着既往社会生活的种种,那么新的建筑必然承载着新的历史信息和社会印记,在与整个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重发展相一致的同时,作为新时代的精神,不断寻求一种相对于以往建筑形式更为开放,包容的建筑语言,这也是世界城市面貌不断变化,并与过往建筑对比鲜明的原因,也是建筑本身体现的最直观的价值。因此,对于旧建筑的衰败破旧我们不应该抱以消极的态度,而应该通过现代材料在旧建筑改造再利用中的运用,为旧建筑注入时代的精神和生命力,使现代材料与旧建筑以往形式中相互融合体现时代特性。
其他文献
我国政府机构历经数次改革,政府职能与机构配置更加完善,行政效率与公共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梳理和总结政府机构改革实践,从政府机构改革的职能结构、组织
本文通过对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的分析,探讨专业化特色校园设计对学生专业教育的影响,关注由校园特色建设带来的教学氛围,介绍可借鉴的范例与做法。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桩基检测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桩基础的分类和桩基检测的方法,探讨了桩基检测技术应用与未来发展
期刊
摘要:冬季采暖工程是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为了改善城区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性大工程。汽轮机降低真空运行,提高循环水温做为冬季供暖是一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显著的节能技术,本文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关键词:汽轮机循环水供热   中图分类号: TK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家《能源法》的颁布实施和世界能源的日益短缺,企业的节能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一个
期刊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配网的线路损耗较大,尤其是城郊结合部的用电负荷密度小,用电分散,设备利用率低,配网负荷功率因数低,负荷的季节性强等原因都加大了线路及配电变压器的损耗。为了节约能源,降低线损提高经济效益,近几年来,在做好电网的集中补偿以及分散补偿的基础上,认真大胆的实现对配网进行随机、随器补偿,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无功补偿在电力系统中的主要作用  无功
期刊
复合土钉支护是更优于土钉支护的一种先进的支护技术,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一个相对合理的数值分析模型,对基坑开挖支护和稳定变形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计算,为以后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施
期刊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国内建筑设计以其独具慧眼的目光,瞄准世界、开拓思路、大胆设计。大量独具魅力的欧式艺术建筑拔地而起,国人刮目,惊叹不仅中华民族建筑艺术领先世界,而且欧式的建筑艺术也乃人类瑰宝。因此,本人愿就欧式建筑风格艺术做一试论以其管窥、意欲抛砖引玉与业内同仁共享。  资料显示,一般认为欧式建筑起源子公元四五世纪初,十世纪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