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相识”成就的友情

来源 :文萃报·周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lif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友情之中,有一类比较特殊,叫不打不相识。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通过交手,反而发现双方志趣相投,心意相通,最后成为好友。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有不少。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相遇,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相同的志向和品质。如是,则敌人可以变成知己;如非,朋友亦可以变成敌人。
  冰心与梁实秋
   1923年,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出版后,很快风靡文坛,受到很多文学青年的喜欢,可是梁实秋却不觉得好。1923年7月,梁实秋在《创作》周刊上发表了《?骉繁星?骍与?骉春水?骍》一文,批评冰心的这两部诗集。
   梁实秋告诉读者:“冰心女士是一个散文作家、小说作家,不适宜于诗;《繁星》《春水》的体裁不值得仿效而流为时尚。”梁实秋的这种言论当然是一家之言,但在文坛上却是一篇醒目的反调文章。当时,冰心在文坛上的声望比梁实秋高得多,被梁实秋批评得一无是处的小诗,正是很多文学青年模仿的对象。因此,梁实秋的这篇宏论是很难让冰心服气的。
   批评文章发表后没几天,梁实秋就踏上了去美国的轮船。在这艘船上,他遇到了冰心。经人介绍,两人相识,但当時梁实秋认为冰心是“一个不容易亲近的人,冷冷的好像要拒人千里之外”。
   到美国后,梁实秋与冰心的交往逐渐多了起来。梁实秋发现冰心“不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不过对人有几分矜持,至于她的胸襟之高超,感觉之敏锐,性情之细腻,均非一般人所可企及”。从此,两人结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
   1951年,冰心夫妇回国,定居北京,而梁实秋于1949年6月去了台湾。由于海峡两岸局势紧张,两人中断了联系。后来,梁实秋听说“冰心和她的丈夫双双服毒自杀”,非常悲痛,写了一篇《忆冰心》,用细腻平和的笔触回忆了两人几十年的友情。
   1972年春,梁实秋才得知冰心依然健在。而后,这篇文章也辗转到了冰心手里,她看后十分感动。
   冰心期待梁实秋能回大陆看看,结果等来的却是梁实秋病逝的噩耗。冰心当时已经87岁,她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和泪写了两篇悼念文章。当梁实秋的遗孀到北京拜访冰心时,冰心悲痛地说:“实秋是我的一生知己。”
  王震与张振汉
   戎马一生的开国上将王震,幼年家贫,只读过几年私塾和小学,自谦为“粗人”,但他一直喜欢读书,非常敬重知识分子。在他的众多知识分子朋友中,张振汉是与他“不打不相识”的一位。
   1935年,王震任红六军团政委,张振汉是国民党军中将纵队司令兼41师师长,两人在战场上不期而遇。张振汉带着“王牌”41师咬着红军从洪湖一直跟到鄂西,放言“活捉贺龙”。然而,6月12日,他和41师却被贺龙、王震等指挥的红二、六军团包围在鄂西咸丰县的忠堡地区,成了红军的俘虏。
   张振汉被押到王震跟前。他见王震年纪轻轻,一手提马刀,一手拎驳壳枪,腰束两颗手榴弹,猜他是个连长,便说:“连长,我想见贵长官……”站在一旁的一营营长贺庆积乐了,告诉他:“这是我们的军团政委。”张振汉大惊失色。
   张振汉是保定军校炮科毕业的高材生,是个博学多识的军人。王震对他高看一眼,在行军打仗间隙,经常跟他谈红军的宗旨和信仰,谈他战败的原因,帮助他消除不服气、抵触的情绪。渐渐地,两人的关系融洽起来。王震说:“张先生,我知道你带兵很有一套,你跟我当个观察员如何?”张答应后,王震把他带在身边,时不时问这个连队怎么样,那个连长怎么样,他也坦言回应。对他的意见,王震认为可行的,就立即采纳。
   1935年8月,红二、六军团回师根据地休整,开办红军学校,但缺少教员。王震和萧克商量,安排张振汉担任教员。但有人反对,说打败仗的人怎么教打胜仗的人?王震解释说:军事技术没有阶级性,不管红军白军都可以用,张振汉的长处我们应该利用。张振汉担任红校教员后,用自己同红军打仗的战例,将深奥的军事理论阐述得通俗易懂,受到学员的欢迎。王震一有空就去听张振汉授课,称赞他是红军学校水平最高的教员。
   后来,张振汉被安排到红军大学任教,王震托人买了一套《二十四史》送给他。原来,在长征中,红二、六军团进行乌蒙山回旋战时,一次夜间急行军,张振汉驮在骡子背上的书箱坠入深涧,其中有他最为心爱的《二十四史》,他惋惜不已。这件事,王震一直记挂在心。张振汉收到这份礼物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为有这样的朋友而感动不已。
  翦伯赞与顾颉刚
   作为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翦伯赞的学术生涯是在与史料派的斗争中走过来的。与其他史观派的代表人物一样,翦伯赞的斗争矛头,首指胡适。与此同时,他也没有放过胡适的弟子——顾颉刚。
   从现有资料来看,翦伯赞在抗战期间主要对顾颉刚进行了两次针对性批判。第一次批判反映在1938年出版的《历史哲学教程》之中。
   翦伯赞在该书中专辟了“胡适、顾颉刚等的见解及其批判”一节。其中有言:“顾颉刚与其说是一个历史家,不如说他是一个考据家。他搜集了不少的古代资料并批判了这些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力量写成一部中国的古史,而结果只是编辑了一部断烂朝报的《古史辨》。”
   一年半之后的1940年4月,批判再次开始。这次的批判完全是针对顾颉刚个人的。1939年2月13日,顾颉刚在《益世报·边疆周刊》第九期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在此文的结尾,他大声疾呼:“我们从今以后要绝对郑重使用‘民族’二字,我们对内没有什么民族之分,对外只有一个中华民族!”此文一经发表,便引发了抗战期间有名的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学术论争。这场论争引起了翦伯赞的关注,他撰写了一篇题为《论中华民族与民族主义——读顾颉刚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后》。
   他先是指出,顾颉刚把中华民族当作一个问题而提出,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问题这样的提出似乎就不太正确”。因为,这一命题“就包含着否定国内少数民族之存在的意义,然而这与客观的事实是相背离的”。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面对唯物史观派的不断挑战,史料派往往都会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与其他史料派代表人物一样,顾颉刚也没有对翦伯赞的这两次批判做出任何的回应。
   改变是在两人见面以后。根据《顾颉刚日记》,顾颉刚和翦伯赞第一次见面是在1944年5月5日,重庆北碚。这一天,顾颉刚到该地的吉林路开北碚修志委员会议,路遇翦伯赞,并到翦的临时住处交谈。两天后,翦伯赞又拜访了顾颉刚,并一起吃了午饭。二人在这期间都谈了些什么,如今已不得而知,但从日记所载的“初交而作深谈”来看,这次会面当是颇为融洽。此后,因他们的住处相隔并不很远,故有了时常的走动。总之,自1944年5月到1946年春这段时间,是顾颉刚和翦伯赞关系最为密切的阶段。翦伯赞一改之前的批判态度,主动向顾颉刚“示好”,与其时常来往。与此同时,顾颉刚也不再对翦伯赞置之不理,反而十分推崇他的学术造诣。
  李大钊与陈独秀
   陈独秀与李大钊都是章士钊的挚友,在日本期间,均帮助过章士钊在江户编辑《甲寅》杂志,他俩不断出入编辑部,却互不相识。李大钊1914年2月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比李大钊大十岁的陈独秀,此时正在东京的雅典娜法语学校攻读法语。他对留日学生轰轰烈烈的反袁斗争态度消极,刚进入《甲寅》编辑部就写出了《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虽揭露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却担心:“海外之师至,吾民必且有垂涕而迎之者矣。”
   这篇文章在中国留日学生中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大都觉得陈独秀的言论太悲观了,他竟然认为中国还不如亡国好,甚至变成像印度、朝鲜那样的国家更好,这在中国留日学生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李大钊认为应该帮助陈独秀摆脱悲观情绪,使他重新以昂扬的斗志投入尖锐复杂的斗争之中。于是,李大钊写下《厌世心与自觉心》一文,还给章士钊写了一封信,希望章士钊能够代他约见陈独秀面谈。
   这天,陈独秀来到编辑部,章士钊把《厌世心与自觉心》递给他说:“你那篇《爱国心与自觉心》引出来的风波还没有了结呢!”
   陈独秀没好气地将手一摆,拒绝道:“行严,此类稿件我不看了,你赞同就发吧!我还是那句话:一个没有民主、自由的国家,还不如亡了好!”说罢,拂袖而去。
   但过了几天,陈独秀还是仔细阅读了《厌世心与自觉心》,发现李大钊的确是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既承认自己的伤感起因于对国家任人宰割的反思,又肯定这种反思是出于对国家的“深思挚爱”的表现,也指出这毕竟是一种消极的“厌世之怀”,应该予以抛弃,陈独秀觉得李大钊的批评是符合实际的。
   陈独秀看完后,精神为之一振,他立刻揮笔给章士钊写了一份便笺:“来信、大作读毕,同意和这位大钊先生面谈,请安排时间。”两人一见面,陈独秀突然激动地向李大钊深鞠一躬说:“我感谢您那篇文章,使我丢弃了消极的情绪,代之而起的是乐观主义精神!犹如在茫然中又觅到了坦途!”
   这时的李大钊也为找到这样志同道合的战友而兴高采烈。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先后回国,投入了创办《新青年》的伟大事业。
   (综合《炎黄春秋》《北京日报》《百家讲坛》等)
其他文献
10月16日早上,杭州交警下城大队庆春中队民警单杭平正和辅警王绪山在庆春路执勤,突然一辆186路公交车在半路上停了下来,紧接着看到司机飞奔下车。“他隔着隔离带朝我们喊,说车上有人突然倒下了!” 听到司机的喊声,两人立马往公交车方向跑去。单杭平上车一看,出事的是一位坐在车内最后一排的大伯,约摸六七十岁左右的年纪,当時整个人已经横倒在旁边的座位上,呼吸也没有了。大伯身边,一位十来岁的小女孩正不停啜泣,
期刊
刷抖音、点外卖、懂网购、满世界旅游……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一大批紧跟时代潮流的“新老年人”。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是“退休围着儿孙转”,而是“努力拥抱新潮生活”, 学习新技能,展现新才艺,活出新精彩。  “银发网红”,活成了年轻人喜欢的样子   在一般的印象中,老年人跳广场舞、带孩子,似乎与互联网时代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但这些老年网红或自带精英范儿,或有返老还童似的可
期刊
10月22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12项交管改革新举措,于11月20日起实施。记者获悉,此次改革新政进一步调整了驾驶证申领年龄限制。据悉,新政将放宽小型汽车驾驶证申领年龄,对申请小型汽车、小型自动挡汽车、轻便摩托车驾驶证的年龄上限由70周岁调整为不作限制。為确保安全,70周岁以上人员考领驾驶证的,需增加记忆力、判断力、反应力等能力测试,且需每年进行一次身体检查,提交体检证明。  公安部交通管
期刊
最近一个多月,又有几名高官“主动投案”。按照党纪规定,主动投案、如实交代情况,可以有一定的从轻处理空间。不过,有些官员在投案这件事上也要“作假”。最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就披露了这样一些案件细节,其中戏码,读来令人愕然。  一   2019年11月19日,江西省抚州市生态环境局原党委委员、副局长丁文投案了。得知这一消息后,丁文的“班长”、抚州市生态环境局原党委书记兼局长邓长明如坐针毡。   丁文
期刊
●据报道,广东东莞李某在酒席后开车送醉酒的朋友黄某回家,没成想黄某次日被发现在路边自杀身亡。今年8月,东莞市中院作出终审判决,认为李某没有尽到安全护送义务,维持酌定李某承担5%责任的原判决,赔偿原告7万余元。这样一则新闻,日前引发网友热议。   法律责任划分可以更合理——李某一非酒局组织者,二未饮酒,三没有劝酒,开车送黄某回家仅仅出于好意。由于黄某醉酒后没能说清住址,李某遂将其放在自己所知的原住址
期刊
自今年2月下旬以来,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因疫情防控等原因,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患者可以通过拨打114等电话预约,也可以通过手机订阅医院服务号、下载医院官方App等渠道网络预约,每个渠道都有一定数量的号源。对于多数患者来说,此举很便利。但对很多不会操作智能手机,尤其接打电话都有困难的老年人来说,医院挂号门槛的陡然提升,导致他们独自就医变得格外困难。  以前搬个小马扎,蹲宿也能挂上号   “赶紧地
期刊
国务院大督查行动解决了不少百姓渴盼解决的问题。近日,有群众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黑龙江省森工系统住建行政职能移交过程衔接不畅,鹤岗市鹤北林区房屋交易办理停滞400多天,百姓感到非常不便。督查组调查后发现,百姓反映情况基本属实。被通报的地方表示,确立“特事特办、一事一议、一件一办”原则,“立即受理”。  办个事,400多天“干瞪眼”,听着闹心,想来忧心。好在,总算在国务院督查组的介入下,
期刊
当地时间10月18日18时左右,日本首相菅义伟乘专机抵达越南首都河内,开启其上任后的首次海外访问。在访问越南之后,他还将访问印度尼西亚。“此次出访目的是与两国构建信任关系,继续推进‘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FOIP)。”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是日本唯一的同盟国,二战后日本首相首次海外出访目的地通常都是美国,以此体现外交上所奉行的日美基轴政策。然而,菅义伟并未选择美国作为首访国家,似乎有违常规
期刊
连中年人都被嘲笑为油腻的时代,那些老派的人给我们镇定和从容的力量,让人心生敬意。   老派不是老去,沉溺在过去的岁月里,缩小着自己的疆域。而是坚持着做事风格,自律,不因老去而自我惶恐,自我涣散,他们努力展现在那些本应该传承的品质。   64岁的费玉清,在舞台上唱完最后一支歌,宣布退出歌坛。这个几十年来一直西装笔挺,温润儒雅的男子,无论时代多么喧嚣,歌坛潮来潮去,坚持着自己的风格。1984年,将近不
期刊
“已经找到治疗新冠的方法了,四头大蒜,加一瓶白醋,泡一個星期服下,新冠肺炎就能痊愈。如果学会了,请给我一个小红心。”“我爸爸有肾结石,看到有个视频说,体内有结石再也不用去医院了,用核桃加香油放白糖,蒸着喝半个月,体内结石就能全排干净。”……   如今,年轻人经常会在父母的朋友圈里看到以“有救了!再也不用去医院”“震惊!这种食物吃多了致癌”“你绝对不知道,这样做长命百岁”……为题的转发内容,内容不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