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逃出“越修越堵”的怪圈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rty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方面,由于电动车便利、环保,受到很多使用者认可,成为不少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另一方面,各类超标电动车在马路上“横行”,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等治理的难题。于是有人认为,解决交通拥堵的根本方法是修路。路要修,但要靠“修路”解决交通问题,只是一厢情愿。
  这个清明多风雨,高速路上不太平。
  期间最重大的事故,当属沪宁高速常州段56车连环相撞,其主要原因被确定为雨天路滑和团雾,但似乎还另有原因。
  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2万公里,汽车1.72亿辆,而美国为9.2万公里、2.8亿辆。理论上,中国的路更多、车更少,交通应该比美国更安全。
  但2014年,美国因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为32675人,遍寻网络,中国官方数据缺失。而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超过20万。
  我们的高速公路多于美国,且我们的汽车保有量低于美国,但我们的死亡人数,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率,都高于美国!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高速路要学博物馆,控制流量
  除了气候等客观原因,中国高速上的连环撞,事出“数据化管理”严重不足。
  任何一条公路,容量都有限,因此存在一个“饱和流量”和“科学密度”。节假日期间,车辆骤然增多,中国的道路应该进行流量调控。这种调控并非限制特定车辆上高速,而是将相关的数据实时告诉驾驶员,然后用各种方式调控车流。
  国内不少人流密度高的公共场所都做了类似尝试。
  今年春节期间,笔者带孩子到上海科技馆参观,发现科技馆售票处有一块显示“当前馆内人数”的电子牌,续而了解到,当馆内游客逼近1万人的“红线”时,馆方就暂停售票、放慢安检速度或分批放行。出馆人数增多后,限流措施随之解除。
  就避免拥堵而言,高速公路和博物馆、游乐场道理相通。任何一条道路上,其流量都有一个“科学密度”,一旦超过,问题隐现。
  行进之中的车辆如果靠得太近太紧,驾驶员会产生紧张感、不舒感,其本能反应就是刹车,每次刹车,对后面的车都会产生一股“负冲击波”,跟行的车也必须刹车,不可预见的频繁刹车,整个交通流就被扰乱了,人心随即被扰乱,抱怨、鸣笛、抢道,交通事故的巨大阴影开始蔓延。
  在道路流量控制上,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双子城堪称榜样。
  它们从1970年代开始就反复试点“匝道信号调控”:通过在匝道上设置信号灯,调控进入高速公路的车辆。
  该市交通管理部门通过大数据调研,确定该市绕城高速上的饱和流量为“每小时3900辆”,即一旦超过3900的临界点,高速公路就会拥堵,通行速度就会下降。
  交通部门因此开始监测,路段上的车辆只要一过3900,匝道上的信号灯就会打开,对进入的车流进行调控,即需要等待才能进入,一次绿灯亮,一台车进入,另一个探测头会监控匝道上的排队等待的车辆数量,当队伍太长、溢出匝道的时候,控制燈就加快放行的速度。
  该市一共在430多个匝道上安装了信号调控灯。别小看这一个小小的措施,经过反复对比测试,专家最终发现,在没有匝道的流量控制的情况下,高峰期间撞车事故增加了26%、穿越全程高速的时间增加了22%、而公路的最大流量却下降9%、车辆平均行驶速度下降7%。
  今天的信息技术,已经远非1970年代可比,通过云计算、传感器、摄像头,中国肯定可以构建更合理的数学模型和技术框架,实现更精准的预测和导流。
  尽快摒弃忽视数据的惯性思维
  常州车祸当天,天气预报有大雨,为何还有这么多人选择出门?其中原因可能很多,如长假难得、情感纽带等等,但这里也涉及大众对天气数据的使用。如今,虽然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但中国社会很多人对数据视而不见、近乎无感,也就是不懂得怎样用数据分析现实、预测结果、管理指导自己的生活。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受制于模糊思维,往往忽视数据、或感觉“数据大一点、小一点”差不多、无所谓,一个普遍现实是:数据难以有效地指导行动。
  千千万的司机,亟待建立数据意识,用天气数据指导出行,主动规避风险。
  在常州车祸中,倘若大部分司机能够及时掌握并使用天气数据、高速公路流量饱和数、实际行车数等数据,拥堵就可能缓解,悲剧或可避免。
  当然,前提是这些数据本身要准。
  话说回来,中国大众使用数据的意识和习惯差,跟中国的天气数据服务欠佳也有关系,美国的预报精确到每个小时,还很准,国内以前的预报却常常不准,大家就不在乎了,养成了“无数据走天下”的思维定式。
  但中国的天气预报最近几年一直在进步,准确率已大大提高,现在值得信赖。气象部门的下一个工作重点,应该多想办法改善服务,把数据更快更好的传递给大众。
  数据是解决交通问题的终极办法
  此外,还有人妄言,解决交通拥堵的根本方法是修路。路要修,但要靠“修路”解决交通问题,只是一厢情愿。
  即使再修建新的高速,原来的公交出行者、错峰出行者、不上高速者,会重新调整自己的出行行为,蜂拥占领新的高速公路。这种“越修越堵”的窘状,已经在美国、日本、欧洲的大城市不断上演过了。
  资源有限,总有一天,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纽约,东京,我们会发现整个地表已经没有办法增加一条新的道路。
  而人类智慧无限。交通,是一个可以完全量化的领域。通过不断的“数据优化”,可以最终实现人类、汽车与公路的有序相处,而不是碰撞、碾压、鲜血和死亡。
  (网易新闻2016.4.5、 《东南早报》2015.4.6、 新华网 2016.4.6 等)
其他文献
入睡困難、多梦易醒、似睡非睡、眼睛困的直流泪就是睡不着……,失眠不是病,得了真要命!因为久治不愈或长期服用依赖性药物,很多人患上了抑郁、头痛等更多疾病。  失眠令人痛苦不堪  失眠的表现各不相同,总结起来有六大类,比如浅睡性失眠:有一点声音就会醒来,醒后就无法入睡,痛苦不堪;间断性失眠:每晚睡觉会醒很多次,睡睡醒醒,第二天头晕迷糊;多梦性失眠:老做梦,每晚睡觉象看电影一样,睡醒了电影就散场了,睡比
期刊
在微信朋友圈里,程明早就过上了“人生赢家”的生活——她拥有三辆跑车,住豪宅,把奥迪Q5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父亲,动辄给自己买百万以上的理财产品……不是“网红”,也不是富二代,她只是中晋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晋”)的一名基金经理。  4月4日,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诈骗犯罪,程明所在的这家号称百亿级的、被称为“中晋系”的理财平台被上海警方查处。有消息称,“中晋系”的崩盘,始于程
期刊
近日,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现实中,为官不廉、为官不为的党员干部还大有人在,其危害性不可低估,此時再抓作风建设正当其时。
期刊
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用在从政上同样适用,如果官员遇到问题绕着走,为官不为,站着位子不干事就是一种变相的腐败。3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为官不为也是变相腐败,说明治理为官不为已经提到了党和国家重要议程。  懒政怠政的内在成因  应该看到,为官不为的消极状态并非个案。  是什么导致了公务员和干部懒政怠政呢?必须探究其深层次的内在成因。  理想信念缺失。公
期刊
和颐事件折射出的是经济型酒店行业的乱象,行业内涉“黄赌毒”的纠纷不在少数,防止“小卡片”(色情服务宣传单)的传播曾经让一些酒店业者付出沉重代价,甚至有时酒店业者与色情服务业者有所“串通”。而如家此前被曝出的“毛巾门”和假发票事件则更反映连锁酒店业低成本运作、急于回本的弊端。  “带血”的“小卡片”  ID为“弯弯_2016”(下称“弯弯”)的微博用户连发数篇微博,并上传“20160403北京望京7
期刊
近日,“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事件中女子的遭遇所折射的安保漏洞,以及相关方面的态度和舆论场中的种种面向,其实正是我们所有人所共同置身其中的公共安全底色:它表現为一种社会信任“安全”的坍塌。
期刊
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础之一。所谓“民无信则不立,商无信则不興,国无信则不威”,然而,我们如今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社会上弥漫着一股不信任的情绪,导致了社会信任危机。
期刊
人活着,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无家可归”;人死去,最惨的则莫过于“死无葬身之地”。清明节前后,各地纷纷推出高价墓,比高价房还高出许多,后又出现“墓地使用期限为20年”的说法,又一次让老百姓透心的凉,感叹生与死的无奈。  高价房高价墓:国人心中的“痛”  一平米30万!这不是什么豪宅的房价,而是墓地的价格……清明节,是全体中国人怀念祖先祭奠亡灵的时候,但高价墓地却像房价一样,成为国人心中的“痛”。  近
期刊
近日,美国国务卿克里访问莫斯科。专家分析这表示俄与西方即将走向全面缓和,并由此引发世界大国关系的重大调整——中美俄大三角关系内俄中位置可能对调,中国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美主要遏阻对象,而俄则处于更有利的平衡者位置,中国未来的战略承压将持续加大。这不得不让我们更加注意观照当前与历史上的中美关系,从中把握好分歧,避免双边关系脱轨。哪怕大选后新的政府上台,我们也能以此对美国日后的对华战略有所预料。  当年奥
期刊
老无所养之忧永远能戳中大家的痛点。每一个人都会变老,每一天我们都离养老这个话题越来越近。不管年轻还是年长,我们都该关心这个话题。养老,靠子女、靠政府还是靠自己?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很多人在犹豫该不该生二胎,更多人在担忧自己老了怎么办。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而是现实状况逼着人们不得不去直面。在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下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养老问题显得尤为严重。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