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学经典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受应试教育和西方教学影响,如今的語文教学几乎已与国学经典相脱离。作为语文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国学经典在教学中的丧失的严重性,并思考怎样把国学经典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语文教学 渗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35-01
  现在学生不知道传统文化,缺少模糊科学,从民族的明天来讲,西方科学没有改变世界内心的幸福感。如今,上海,台北的学校都在进行经典教育,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渗入,让学生读经典。作为中学生,很多学生没有读过《三字经》《论语》《道德经》……而国学经典只有通过语文教学这个纽带渗透给学生,怎样渗透呢?主要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经典
  1.1 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
  《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於经典,两不相损。”《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祭祀之理,制於圣人,载於经典。”
  1.2 指宗教典籍
  如:《圣经》《古兰经》《大藏经》等。
  1.3 指文献典籍
  如:李约瑟《中国科技史》,司马迁《史记》,李二和《中国水运史》等。
  用一句话简单概括: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
  2 学生必须知道为什要读经典
  中学生读经典就是因为让他们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
  博尔赫斯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朱自清曾在《经典常谈》一书的“序言”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重于文化与人文,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所传递出的与人类普遍命运、终极关怀、人文思想所共通的精神价值,在于其作为民族、国家、社会可以藉此长传不断滋养后人的高尚品性与内质。经典之为经典,正在于其所携带的“形上”价值。没有这一点,经典便称不上经典。
  在经济全球化、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让学生多读经典,于己于国,都大有裨益。人的素质单靠学英语和电脑是培养不出来的。人的素质只能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经典,应该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中学时期,对于文字已经有了相对较好的理解能力,中学生读经典,不但能培养其内涵,也可以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导向。
  3 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
  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读什么书是学生时代就养成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常对漫画,杂志,故事类的书比较感兴趣,一让他们读经典,他们常会唉声叹气,说经典乏味难懂,所以应让学生从小学养成读经典的习惯,把经典当作最主要的读物。
  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应该以正确的态度,轻松的方式来阅读。只要有正确的态度,有兴趣,有自己的判断力,会活读就好。把阅读经典看作是一件轻松、简单、有效的事情。
  第三是绝不能将任何一个经典绝对化,神圣化。在阅读经典的同时,还要阅读生活这部“大书”,关心、参与现实生活的创造,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作为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读不读书,读什么书,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现今社会的应试教育下,很少有学生去读经典。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时间;另一方面,如果有一点课余时间也耗在影视和网络阅读上。我并不反对影视和网络阅读,并且认为影视和网络确实提供了阅读的新的可能性,扩大了人们的视野,这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其局限也是明显的:有可能削减,以至取消了深度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因此,如果以影视、网络阅读代替经典文本阅读,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读什么书的问题。像鲁迅所说的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大口地吞下的阅读—— 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鲁迅大声疾呼:“我们要有批评家”,给青少年的阅读以正确的引导。
  经典阅读正是这样的导向: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
  4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国学经典
  我国的国学经典有很多,我个人认为,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完成《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的阅读。而初中阶段则应该阅读四大名著,《庄子》《道德经》《古文观止》。
  5 国学经典在我班的渗透过程
  (1)每周课时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好合理的计划,才能在保证正常教学,又不给学生增加压力和负担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渗入。教师要做好每学年,每学期,每个月,每周,每天的阅读计划,按照计划给学生布置阅读经典的任务。至少保证每周一课时的经典阅读。
  (2)要求学生准备阅读经典的记录本,记录经典语句,读后感以及对经典内涵的理解,从而明白做人的准则,原则。
  (3)要做好五个一。
  第一,每天都读经典,可以是一则论语,一章《老子》,也可以是一首古诗。
  第二,每周都要写读后感,不限字数,但一定要写出人生道理或者自己最大的收获。
  第三,每月都有笔记展览,口语交流。同学可以通过交流进一步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第四,每学期都有一次经典阅读竞赛,学期末小组评比。
  第五,每学年每名学生至少要读一部完整的经典,并有阅读笔记。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做人更深邃。
  人类文明的特点在于它的延续性,人类文明需要沿袭和继承。没有传统的文明不成其为文明,没有经典的文化也不成其为文化。因此,传统的毁灭就是文明的毁灭,经典的消失就是文化的消失。接受经典和珍惜经典,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创造的开始。摒弃经典,或将经典视为收藏的文物,都是在断送文化。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而阅读就要从学生时代开始。
  参考文献
  [1] 徐潜,于元.汉书,后汉书[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2] 孟索杰.学周刊[J].理论与实践,2009.
  [3] 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舞来群魔百年长,逆施倒行妄作梗,居心诡清明而险,争金落花春已去,七律·去矣,彭定康@奇羽
期刊
域名抢注问题已在新闻媒体中多次报道,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最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和国家工商局曾联合行动,为国内42个驰名商标进行2个月预测留期的保护域名注册,同时将
<正> 南北朝时的梁朝,有一位叫张僧繇的大画家,据说有一回他在金陵(南京)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但就是没有点睛,众人不解,张僧繇说:“倘若点睛,龙便会破壁而飞。”众人不信
进入90年代以来,广西食糖产量急剧增长,1996年达237.51万吨,占全国食糖总产量的1/3强,比1990年的136.64万吨增长73.81%,年平均增长9.65%,产糖量连续5个榨季居全国首位。然而,制糖业的经济
素质教育倡导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减负”理解为没有作业,从语文训练这一层面而言,“减负”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作业设计的
期刊
分析了传统嵌入式系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嵌入式系统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分别从教学方法、兴趣培养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一九九五年经贸工作回顾1、工交生产和商品流通保持稳定增长1995年全部工业预计完成总产值2056亿元,增长31.3%,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1160亿元(按90年不变价计算,全区乡及乡以
文章针对当前网络协同商务链,首先分析和探讨了网络协同商务链的协调模型,之后对网络协同商务链的系统学原理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最后就网络协同供应链电子商务展开了研究和探
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来说,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除了需要关注创造性教学策略的有效应用之外,还应该着眼于时代发展的趋势,将互联网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