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几点做法

来源 :英语学习·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angh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文化品格?李红恩在《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中对文化品格进行了如下阐释:“文化品格就是指人或事物(或某一类人、某一类事物)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风格、特点与特征,它既是对人或事物的文化属性的规定,也是其价值取向的重要表征。
  在新课程改革中, “知识与技能”是三维课程目标的一维,排列已经说明了知识本身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从知识与品格的关系看, 知识是产生并提升品格的条件。三维目标是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 作为思想范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是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而得到升华。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文化知识是必要的,但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文化品格的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響。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语言。
  教材中的文化品格即指教材中所反映的文化气质、风格以及对文化的选择与传递。读书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单单为了获得知识, 而是为了智慧在胸、真理在手。有人认为, 知识的进步与智慧的增加并非成正比, 提出“转识成智”的主张和要求。要想充分扩大学生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的范围,必须采取多种方式。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深入挖掘语言素材,体会文章的文化内涵
  作为教师要尽量将文化品格培养与英语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学会语言、掌握语言技能,又拓展视野、提高跨文化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语言学习的工具性目标功能外,还要关注语言的人文性功能。每个模块、每篇文章的编排,都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钻研,在完成语言知识点、语法学习之外,我们一定要带着学生深入文章主题去思考,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进行自我完善,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例如:外研版九年级上册第三模块第二单元My hero——Dr. Norman Bethue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中国人民的英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大夫,不顾自身危险,只身前往抗日战争前线,竭尽全力抢救受伤的中国伤员。最终,在一次手术当中割破手指,在给一个外科传染病伤员做手术时受感染,但他仍然不顾伤痛和生命危险,坚持去战场救护伤员,最终因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逝世。
  通过对整篇文本的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白求恩怀揣着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拖着病弱的身躯仍坚守救死扶伤的一线。这种感人至深的事迹背后,一定体现了医生的高尚的职业操守,以及白求恩大夫作为外国医生,只身来到中国救助中国伤员的国际主义人文情怀,正是这种跨越国境的“大爱”,令中国人民深深缅怀这位国际友人。在课堂教学当中,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从词汇、句式、语法的层面完成应试的阅读课教学,就大大削弱了经典文章所传达出来的人文情怀,学生的文化品格也很难在教学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地被培养、熏陶出来。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这些美好的文化品格,对其今后的成长大有益处,绝不是几个知识点、语法、考点等所能比拟的。
  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开展文化品格的培养
  在讲授外研版七年级下册第五模块第一单元What can I do for you?这一课时,教师在设计上可以紧紧围绕两条主线:一条是语言学习线——购物功能表达,另一条则是文化品格线——母亲节的感恩教育。在明晰母亲节为母亲挑选礼物的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同伴合作、小组合作和情境体验等方式,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进行交际、会话,包括买卖物品、挑选商品、讨价还价、付款等,达到用英语进行购物交流、训练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并形成了自主、互助学习策略,同时增强学生英语表达的信心,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和英语的趣味性;而最深层次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渐体会到母亲的不易,学会感恩母亲进而孝敬父母。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开放讨论:问题What is the best gift for mom?,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分组展开议论。有的学生认为最好的礼物一定是母亲最喜欢的东西(衣服、爱吃的食物、绿色植物等),这就要求平日要当一个留心观察生活的人,学会体贴、关心母亲;有的学生提出,给母亲的礼物一定是能够传递浓浓爱意的(康乃馨、围裙、护手霜等),平时的家务活儿主要都由妈妈承担,我应该学会理解、帮助妈妈;而也有学生指出:所有的礼物都能够传递爱意,但是从家长的角度而言,最能够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感谢之情的,一定是自己要把自己照顾好,在生活、学习、活动等方面都不让妈妈操心,这是不是最大的带给妈妈的母亲节礼物呢?纵观这一思考、讨论、表述的过程,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共鸣,逐步升华了感恩主题,拓展内涵、发展思维,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母爱的伟大,升华情感主题,文化品格的教育“润物细无声”。
  通过介绍节日文化,增进国际理解能力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例如外研版七年级上册第十模块第二单元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Spring Festival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单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基于自身对中国最重要节日的理解,在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扩充词汇及相关英文表达。在教材学习的基础之上,我们需要进一步针对话题进行适当拓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因此,在“春节”话题教授中,教师利用了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当中的一个资源,借助其进行拓展延伸,也增强了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及热爱程度。学生在学习了教材当中春节文化习俗后,可以通过该资源了解春节的由来历史。
  同时,根据自身的兴趣点、知识水平和偏好,学生还可以选择异国文化习俗进行学习(万圣节、感恩节等)。万圣节是纪念所有圣徒的日子,万圣节前夜,人民往往会在房屋四周的墙上悬挂用纸糊的巫婆、黑猫、鬼怪或尸骨等装饰品,窗前和门口则悬挂或放置着龇牙咧嘴的南瓜灯笼。当晚成人门还喜欢举办化妆舞会,孩子们也会打扮一番并在社区挨家挨户索要糖果,以“Trick or treat不招待就捣乱”等方式尽享欢乐。外研版九年级上册第二模块第二单元介绍了美国的感恩节Thanksgiving,美国的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礼拜四,在传统意义上是一个喜庆丰收,合家欢聚的重大节日。加拿大也有感恩节,但时间是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教师介绍了人们在哪里庆祝感恩节,什么时候庆祝,为什么要庆祝,怎样庆祝,及感恩节的主食——火鸡turkey等等背景知识。
  在教学过程当中,纵观学生从收集资料到课堂情景教学,直至最后的节日介绍展示的整个过程,学生不仅用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西方的节日文化,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还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英语教学延伸到了课堂教学之外,培养了国际视野,融入了文化品格教育。
其他文献
本文讨论复杂非线性化工过程不可测输入的在线软测量问题,在本实验室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循环流化床锅炉(CFBB)燃烧系统为工业对象,采用本实验室开发的CFBB动态仿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