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广场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出现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为我们的生活空间提供了更多的精神、物质需求。在本文中,以县城拟建文体休闲广场的规划设计为例,简要论述了广场的规划设计要点和遵循原则。
关键词:广场;规划;布局;指标
l前言
从基本定义上讲,城市广场是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 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城市构成的一部分重要元素。在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活动。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让城市迈上更健康、更文明、更讲究生活质素和城市文化的台阶。基于此,规划和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的良好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2工程概况
某县拟建文体休闲广场位于滨江南岸新区中部, ,总用地面积2.5hm2(其中广场用地面积为16030m2)。整个建设用地范围东临洋洞河边,南临环城南路,西靠住宅小区,北靠市政路。其中用地范围内地形较为单一,基本为平地。地势南高北低,场地内高程均大于城市百年一遇的洪水位高程,无洪涝灾害影响。
3遵循以人为本原则,营造舒适的文、体、休闲广场
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应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对广场规划设计中,将规划用地按其性质划分成文、体、休闲三大活动区(用地北面部分作为休闲区,南面作为体育活动区、中间作为文化活动区):在营造舒适的文、体、休闲环境同时,又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4科学规划设计,合理用地布局
现在的广场一般都比较大,需要划分成不同的领域,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开展多种活动的需要。在划分过程中,要有一个集中的大空间,这个空间占据主导地位。小空间的划分要适当,不宜琐碎,并且与大空间之间要有联系。不管是大空间还是小空间,广场空间应以“块状空间”为主,“线状空间”不适应活动的开展。
4.1功能分区明确,用地布局合理
按照不同的使用性质和场地条件,将整个广场用地划分为文、体、休闲三大部分。体育活动区设置在用地的北面(其中设有一个露天篮球场、一个儿童活动中心、一个健身场和一个单双杠场地),在广场中轴线的东面地段设多功能文化科技馆一座(公共厕所就设在体育馆内的后边);广场的中心位置及东面为文化活动区(其面积为5200m2),其他为休闲区,整个广场分为文、体、休闲三大块设计,这样的布局做到了既分工明显又相互联系的合理的整合性广场。
4.2停车场地设计
广场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利用周边的道路和小高层居住建筑的地下室做停车场,既为整个地块也为周边地块解决停车问题。停车场地面做法见图1所示。
4.3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应协调与统一。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包括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和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到文化广场的方便性和可达性。
根据现状地形条件和广场、居住分隔的需求,广场用地部分通过设置的1条(南北向)20m宽的路和1条(东西向)内部道路引入,广场内部道路设置为环路,并通过一条(东南向)15m宽的路联接滨河路,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非常方便人流进出。居住用地部分:西面居住用地利用原小区与办公楼的一条12m宽的路进出,人行可以由广场北部道路直接进入;西南角的居住用地环城东路直接进出,居民也可以由后门直接进入广场。这样的道路交通系统设计,可以保证城市各区域到文化广场的方便性和可达性。
4.4竖向处理
充分利用地形条件,结合周边道路标高与坡度,同时考虑满足甲方建设用地及节约资金的要求,尽量做到实用,合理,经济地解决场地竖向高程问题。根据现状地形情况,针对不同高程地段分别处理竖向问题,充分考虑工程环境条件,适当改造地形地貌,按照“挖填平衡,就近处理”的原则,解决土石方工程问题。
4.5景观绿化组织
广场不论大小,都要充分考虑绿化问题,这体现了现代广场设计对于人和环境的关怀。广场绿化要和广场的其他要素作为一個整体统一协调。广场作为集文化、体育、休闲一体的综合性广场,建筑造型力求个性鲜明、现代新颖、简洁大方,满足其功能需求。色彩以浅淡颜色为主,局部地段进行点缀,以形成繁荣的氛围。充分利用屋顶、阳台、雨篷等场地进行垂直绿化,建造空中花园形成立体绿化景观。
在广场的景观绿化设计中,在西面居住用地设计1栋12层的建筑大楼,建筑造型体现居住建筑的明快、恬静的特征,利用阳台、窗户和屋顶的变化与统一,创造舒适宜人、错落有致的建筑景观。在用地内由于人来车往较多,则在道路旁和建筑物之间种植高大乔木,形成道路绿化景观和树荫,增加绿化率。
4.6综合管线分布设计
在广场规划设计中,用地范围内的给水、排水、煤气、电力、电讯和有线电视等管线均从江南路和正东路接入或接出,与城市管网相连。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经污水管收集排入城市污水管网,雨水经雨水管收集后就近排入河内。
4.7照明系统设计
广场照明是城市照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城市照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广场照明工程是照明科学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体,也是照明技术与城市环境结合的艺术体现。利用灯光对城市广场加以美化,运用光线照射的强弱变换、色彩搭配可淋漓尽致地表现广场的特有风格。根据广场的规划布局和夜景视觉效果,可以将广场照明系统按如下设计:
(1)按照不同的使用功率将广场中不同的灯光线路单独设置,以便于日后的管理与维修。
(2)电源:采用380Ⅴ 三相五线制供电,电源从县城供电网中引入。电源引入处需重复接地,电源控制箱设于文化科技馆内。
(3)广场线路布置采用铜芯塑料绝缘线穿塑料管埋地覆设。线缆表面覆土厚度不少于0.6m。
(4)灯光线路线径和电源控制箱根据供电系统图的要求进行采购。
(5)射灯照明:除综合健身馆采用大功率射灯外,其它均采用小功率射灯。
(6) 周围道路的路灯不纳入本照明系统中。
(7)其它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规范执行。
(8) 灯具规格详见表格1。
5技术经济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是从量的方面衡量和评价规划质量和综合效益的重要依据,要评价任何一个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的好坏,要解决任何一个技术经济总是都离不开采用各种各样的技术经济指标。广场技术经济指标见表格2。
6结束语
作为现代规划设计人员,在规划设计工作中要以理念创新为基础,遵循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在广场规划设计中,要根据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性质,去优化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用区域观、体系观、战略观、生态观、人文观、政策观来指导我们的规划工作,秉持以人为本理念,缔造安全友好的生态网络系统,将大众群体休闲活动的需求和现实可行的条件作为设计广场最关键的依据准则和最基本的出发点,做到设计创新,科学规划,尽最大努力为社会设计出一流的艺术精品。
注:文章内的图表及公式请以PDF格式查看
关键词:广场;规划;布局;指标
l前言
从基本定义上讲,城市广场是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 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城市构成的一部分重要元素。在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活动。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让城市迈上更健康、更文明、更讲究生活质素和城市文化的台阶。基于此,规划和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的良好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2工程概况
某县拟建文体休闲广场位于滨江南岸新区中部, ,总用地面积2.5hm2(其中广场用地面积为16030m2)。整个建设用地范围东临洋洞河边,南临环城南路,西靠住宅小区,北靠市政路。其中用地范围内地形较为单一,基本为平地。地势南高北低,场地内高程均大于城市百年一遇的洪水位高程,无洪涝灾害影响。
3遵循以人为本原则,营造舒适的文、体、休闲广场
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应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对广场规划设计中,将规划用地按其性质划分成文、体、休闲三大活动区(用地北面部分作为休闲区,南面作为体育活动区、中间作为文化活动区):在营造舒适的文、体、休闲环境同时,又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4科学规划设计,合理用地布局
现在的广场一般都比较大,需要划分成不同的领域,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开展多种活动的需要。在划分过程中,要有一个集中的大空间,这个空间占据主导地位。小空间的划分要适当,不宜琐碎,并且与大空间之间要有联系。不管是大空间还是小空间,广场空间应以“块状空间”为主,“线状空间”不适应活动的开展。
4.1功能分区明确,用地布局合理
按照不同的使用性质和场地条件,将整个广场用地划分为文、体、休闲三大部分。体育活动区设置在用地的北面(其中设有一个露天篮球场、一个儿童活动中心、一个健身场和一个单双杠场地),在广场中轴线的东面地段设多功能文化科技馆一座(公共厕所就设在体育馆内的后边);广场的中心位置及东面为文化活动区(其面积为5200m2),其他为休闲区,整个广场分为文、体、休闲三大块设计,这样的布局做到了既分工明显又相互联系的合理的整合性广场。
4.2停车场地设计
广场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利用周边的道路和小高层居住建筑的地下室做停车场,既为整个地块也为周边地块解决停车问题。停车场地面做法见图1所示。
4.3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应协调与统一。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包括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和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到文化广场的方便性和可达性。
根据现状地形条件和广场、居住分隔的需求,广场用地部分通过设置的1条(南北向)20m宽的路和1条(东西向)内部道路引入,广场内部道路设置为环路,并通过一条(东南向)15m宽的路联接滨河路,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非常方便人流进出。居住用地部分:西面居住用地利用原小区与办公楼的一条12m宽的路进出,人行可以由广场北部道路直接进入;西南角的居住用地环城东路直接进出,居民也可以由后门直接进入广场。这样的道路交通系统设计,可以保证城市各区域到文化广场的方便性和可达性。
4.4竖向处理
充分利用地形条件,结合周边道路标高与坡度,同时考虑满足甲方建设用地及节约资金的要求,尽量做到实用,合理,经济地解决场地竖向高程问题。根据现状地形情况,针对不同高程地段分别处理竖向问题,充分考虑工程环境条件,适当改造地形地貌,按照“挖填平衡,就近处理”的原则,解决土石方工程问题。
4.5景观绿化组织
广场不论大小,都要充分考虑绿化问题,这体现了现代广场设计对于人和环境的关怀。广场绿化要和广场的其他要素作为一個整体统一协调。广场作为集文化、体育、休闲一体的综合性广场,建筑造型力求个性鲜明、现代新颖、简洁大方,满足其功能需求。色彩以浅淡颜色为主,局部地段进行点缀,以形成繁荣的氛围。充分利用屋顶、阳台、雨篷等场地进行垂直绿化,建造空中花园形成立体绿化景观。
在广场的景观绿化设计中,在西面居住用地设计1栋12层的建筑大楼,建筑造型体现居住建筑的明快、恬静的特征,利用阳台、窗户和屋顶的变化与统一,创造舒适宜人、错落有致的建筑景观。在用地内由于人来车往较多,则在道路旁和建筑物之间种植高大乔木,形成道路绿化景观和树荫,增加绿化率。
4.6综合管线分布设计
在广场规划设计中,用地范围内的给水、排水、煤气、电力、电讯和有线电视等管线均从江南路和正东路接入或接出,与城市管网相连。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经污水管收集排入城市污水管网,雨水经雨水管收集后就近排入河内。
4.7照明系统设计
广场照明是城市照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城市照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广场照明工程是照明科学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体,也是照明技术与城市环境结合的艺术体现。利用灯光对城市广场加以美化,运用光线照射的强弱变换、色彩搭配可淋漓尽致地表现广场的特有风格。根据广场的规划布局和夜景视觉效果,可以将广场照明系统按如下设计:
(1)按照不同的使用功率将广场中不同的灯光线路单独设置,以便于日后的管理与维修。
(2)电源:采用380Ⅴ 三相五线制供电,电源从县城供电网中引入。电源引入处需重复接地,电源控制箱设于文化科技馆内。
(3)广场线路布置采用铜芯塑料绝缘线穿塑料管埋地覆设。线缆表面覆土厚度不少于0.6m。
(4)灯光线路线径和电源控制箱根据供电系统图的要求进行采购。
(5)射灯照明:除综合健身馆采用大功率射灯外,其它均采用小功率射灯。
(6) 周围道路的路灯不纳入本照明系统中。
(7)其它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规范执行。
(8) 灯具规格详见表格1。
5技术经济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是从量的方面衡量和评价规划质量和综合效益的重要依据,要评价任何一个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的好坏,要解决任何一个技术经济总是都离不开采用各种各样的技术经济指标。广场技术经济指标见表格2。
6结束语
作为现代规划设计人员,在规划设计工作中要以理念创新为基础,遵循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在广场规划设计中,要根据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性质,去优化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用区域观、体系观、战略观、生态观、人文观、政策观来指导我们的规划工作,秉持以人为本理念,缔造安全友好的生态网络系统,将大众群体休闲活动的需求和现实可行的条件作为设计广场最关键的依据准则和最基本的出发点,做到设计创新,科学规划,尽最大努力为社会设计出一流的艺术精品。
注:文章内的图表及公式请以PDF格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