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法律的左右互搏?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wangyo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人》
  美国最高法院风云
  (美) 杰弗里•图宾 著;何帆 译上海三联书店 2010.4
  
  读西方的政法史,有些书令人振奋,有些书令人神伤,有些书令人拍案,有些书令人扼腕。有些书十分奇异,能让你悲欣交集,五味杂陈,同时体验纵横交错的阅读快感。在我的私人阅读史上,这些奇书的荣光属于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伯尔曼《法律与宗教》,属于潜伏于水面之下的《哈维尔文集》和《通往公民社会》,如今则需要加上一本杰弗里•图宾写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九人》。
  中国法学界对美国最高法院理论与现象的译介,从1980年代就已经开始,近些年来则呈蓬发之势。1982年,鲍勃•伍德沃德与斯科特•阿姆斯特朗合著的《The Brethren:Inside the Supreme Court》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被改为颇具中国特色的“美国最高法院内幕”,记得书后还标示“内部发行”,更可见根深蒂固的中国特色。去年,此书再版,借用台湾译本,读来诘屈聱牙,好在书名终于换回了“最高法院的兄弟们”。(“兄弟们”一说,则属美国特色,在1981年里根总统任命桑德拉•戴•奥康纳为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前,所谓九人,清一色为须眉豪杰。假如伍德沃德与阿姆斯特朗推迟10年写此书,再用此书名,女权主义者必定会找他们打官司。)
  伯纳德•施瓦茨以编年体形式所撰的《美国最高法院史》,本来是极佳的入门书,可惜译成中文,不大好读。比《九人》稍早几月,戴维•奥布赖恩《风暴眼:美国政治中的最高法院》译入中土,此书随美国最高法院的变更而数易其稿,洵为名著,而且同样是写美国最高法院在政治与法律的夹缝之间的纠葛与转型,可与《九人》共读,感觉正如金圣叹所言“腌菜与黄豆同嚼,大有胡桃滋味”。
  那些依照政治教科书的指示来理解美国政治(妖魔化),或者视美国为千禧年之理想国、乌托邦(神圣化)的读者,读《九人》将如读侦探小说,处处嫌疑,步步陷阱,结局与预期更是大相径庭。他们会发现,原来联邦最高法院在美国的地位,并非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并非从其诞生之日就是“世上最伟大的法庭”,美国建国之初,最高法院不太受重视,其办公场所被安排在国会大厦地下室及一楼的偏僻角落,空间狭小,光线不足,空气不畅,直到1935年,最高法院大楼才告竣工,其地位之变迁,乃是一代接一代的大法官们寸土必争而来。原来,美国的三权分立,不是指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井水不犯河水,相敬如宾,相濡以沫,而是如《九人》所呈现的那样,这三项权力都像饥饿的狮子一样伸开了魔掌,张大了嘴巴,随时准备驱使、吞并对方:白宫的主人与国会的议员们企望通过提名、杯葛大法官的人选,以控制最高法院的政治走向;大法官们在2000年布什诉戈尔案中的表现,充满暴露了他们狭隘的党派偏见与狂妄的政治野心。读者们还会近距离窥见,大法官们从来就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之士,而是和我们一样虚荣、自负、迷惘的凡夫俗子。只是,一个伟大的宪政主义制度设计,可以保障即使三权相争如龙战玄黄,最终却能走向双赢,通达正义;可以保障即使是愚夫坐上了大法官的位置,傻子把握了总统的权杖,国家机器却能一如既往有条不紊,运转得当。
  当然,制度并非万能,人力与制度的良性博弈才是促成制度一步步走向完善的燃料和屏保。所以说,只要一个国家的公民拥有足够的理性与责任感,便永远不会将傻瓜、恶棍推上大法官与总统的宝座。《九人》所写的大法官们,作为民主政治的产物,几乎每一人都是一时之俊彦,像桑德拉•奥康纳,戴维•苏特等,更是数载难遇的奇才。我完全相信,他们若不进法院而从事其它工作,将同样出类拔萃。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因佛罗里达州的选票纠纷,小布什与戈尔相持不下,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这其实是一局轮盘赌,大法官们一旦选择介入,便压上了全部身家。结果,“短短三周,过去备受尊崇的司法权威被大幅削弱,大法官们几乎走一步错一步,将这一群体与最高法院都带入困窘之境”。用自由派大法官约翰•保罗•斯蒂文斯的话讲:我们也许无法百分之百确定,到底谁是今年总统大选的赢家,但最终输家却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个国家对法官作为法治公正的守护神的信任。
  布什诉戈尔案的硝烟散去,自由派大法官的表现迥异:布雷耶在人声鼎沸的饭店高声叫喊,勉励受挫的青年法律人对最高法院保持信心,肯尼迪装作毫不在意,奥康纳一直回避讨论此案。唯有戴维•苏特,他感到“有什么东西在内心粉碎了”。他与同事们根本不是一类人,对这些人而言,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他们甚至可以对最高法院的案件冷嘲热讽,可以依凭世俗生活的欢悦摆脱司法工作的艰难。可苏特做不到。法官职业就是他的全部,是他的生活,是他的信仰。“他真心相信司法的独立性是法治的根本。而布什诉戈尔案的判决,简直是对这一传统的嘲弄。某些同事的党派偏见过于赤裸裸,其行为也太过明目张胆,苏特想,或许自己不能再与他们共事了。”
  《九人》的英文版出版于2007年,苏特尚未辞职。虽然他早萌退意,却一直拖到2009年,直到民主党出身的奥巴马总统上任,才功成身退。如此,奥巴马便可提名一位倾向于自由派的大法官(拉丁裔联邦女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接替了苏特的职缺)。这是不是一种基于党派偏见的工作规划呢?看来,法律与政治的纠结,连“每当念及布什诉戈尔一案,都会忍不住怆然泣下”(这是此书最令人动容的一幕)的苏特都无法脱逃。
  毋庸置疑,《九人》呈现了美国政法生活的一个面,且是此前为我们所漠视的一个面:最高法院及大法官的政治化。然而,我们能否依据此书的结论而推断:如果司法权的政治化不可避免,正应了那句谚语,法律是政治的晚礼服,那么,对于行政权的侵犯,法院与大法官应该弃甲倒戈,甚至主动投怀送抱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可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阅读《九人》,不时百感交集。■
  
  《苏联的心灵》
  共产主义时代的俄国文化
  (英) 以赛亚•伯林 著;潘永强、刘北成 译
  译林出版社 2010.7
  本书收录了以赛亚•伯林关于苏联的一些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既有对二战后他与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等苏联作家的几次著名会晤的记叙,也有他呈交给英国外交部的关于斯大林统治下苏联艺术状况的公文;既有对曼德尔施塔姆和帕斯捷尔纳克的肖像描绘,也有他访问苏联后对苏俄文化的印象速写等等。以赛亚•伯林从身世与文化上都与俄国有着直接的渊源,他对俄国知识阶层有深刻的同情与了解。本书为我们了解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文化生活一般状况,以及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命运,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德)马克斯•韦伯著;阎克文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8
  这个全新中译本,全面收录了德文原版、帕森斯英译本、卡尔贝格英译本的研究精髓。近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仅仅出现在西方,而同时期的东方却呈现出停滞之势?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极为注重对资本主义经济兴起过程中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意义的深究。通过对大量经验材料的搜集与分析,论述了新教伦理与近代理性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生成发育关系,并对东西方宗教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不仅是结论,而且包括本书的方法论,都为当代的社会科学提供了富于启迪意义的思路。
  
  《阿瑟•米勒手记》
  “推销员”在北京
  阿瑟•米勒 著;汪小英 译
  新星出版社2010.7
  1978年,阿瑟•米勒和妻子英格•莫拉斯来中国旅游。1983年他们第二次来中国,但这次不再是旅游者的身份,米勒受邀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推销员之死》。《推销员之死》在北京公演引起轰动,几乎成为中美关系解冻之后两国戏剧交流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这本书是以米勒1983年的排练日记为基础写成的。他说,“本书的记录只是惊鸿一瞥,反映了一些平常中国人的心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中的演员。”
  
  《17世纪的荷兰文明》
  (荷)赫伊津哈 著;何道宽 译
  花城出版社2010.5
  这是欧洲著名文化史家约翰•赫伊津哈的力作之一。他以深刻的历史洞见揭开两个谜团:第一,荷兰这样一个边陲小国怎么能够创造一个历史奇迹,在建国100年、独立50年后“突然”成为世界强国、欧洲中心;第二,这个创造了历史奇迹的国家为何兴也快、衰也速。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
  暗藏的物质文化宝藏
  (美) 韩利 著;张键 译
  日本德川幕府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准与发达国家差不多同一发展阶段的水平比,究竟是高还是低?如何通过房屋建筑、室内装修、餐饮、服饰乃至洗澡,即当时日本人的健康状况和物质文化的考察,来评价他们的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是,日本为什么能在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相同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开展工业化?作者通过自己特殊的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本书对于研究日本经济、历史的人固然有意义,对于那些迷恋于如何建造住宅、如何浆洗和缝补衣服、如何准备膳食的人来说,也可以读得饶有兴味。
  
  《西周的政体》
  李峰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8
  西周的政治制度曾经对东亚文明产生过根本性的影响,而西周研究对全球范围特别是有关早期国家的形态和发展的研究有直接意义。作者以现今发现的西周铭文为主要依据,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研究西周官僚政府的组织原则和运作机制。以西周铭文为主要研究依据,可以相对减少后世史料价值观的困扰。作者认为,过去的几个政治学、人类学模式如“城市国家”、“领土国家”、“封建国家”、“分立国家”、“邑制国家”等,都不能直接应用于西周国家,西周国家更接近于“权力代理的亲族邑制国家”。
  
  《边镇粮饷》
  赖建诚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8
  我们读明史﹐只见君臣论及边防时﹐满口什么“边饷日增”﹑“边事可忧”﹑“规复祖制”。作者在汗牛充栋的明代史料中,挑选出五份史料﹐全面评估明朝在1531——1602年间北方边防部队的兵力(士兵及牲口数目)﹑粮饷以及中央白银拨款以倍数剧增的情形。此书不仅研究了明朝北部边防体系的财政问题﹐而且对于明朝财政赋役制度之演变﹐明朝社会经济之发展﹑宋明两朝的宏观历史比较等﹐都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
  
  《迷影文化史》
  李洋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8
  如果你热爱电影,你会在这本书中找到伟大的知音,他们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名字:梅里爱、让•雷诺阿、路易•德吕克、安东尼奥尼、安德烈•巴赞、乔治•萨杜尔、亨利•朗格卢瓦、特吕弗……他们曾改写了电影史,并非因为他们在特定时代担负了某个身份,更因为他们对电影有着共同的热爱和痴迷,这独特的热爱和痴迷就是“迷影”(cinéphilie)。本书作者根据旅法多年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述了“迷影”如何改变了电影和电影文化的历史,文笔生动又不失严谨,是电影爱好者、电影专业学生不可多得的必读佳作。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4》
  袁腾飞说世界史(下)
  袁腾飞 著
  希望出版社2010.7
  本书是袁腾飞讲历史系列之《世界史》下部,也是该系列的终结篇。从新工业革命到一战史、二战史、中东战争,袁腾飞依旧用他一针见血的观点,幽默风趣的语言呈现了更为丰富、生动的历史画面。尽管有版权“风波”,但本书完全忠于袁腾飞的言论,不胡乱添加也不胡乱删减。在该书最后两页,袁腾飞恳切自述了对中国历史教育的不满。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
  陈乐民文存
  陈丰 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这是欧洲学大家陈乐民的遗著。第一部分是回忆、日记、随笔、信札,记述零星的往事和思想的火花。第二部分是他生前最后两年撰写的关于一些历史问题和中西文化比较的文章,如分析封建在中西两种不同的历史进程中的不同的概念;提出欧洲思想的三种性质:批评性、辐射性、传承性;评介雷海宗、陈衡哲、冯友兰等一代“融通中西,博古通今”的名师的贡献……。 编者说,这些文字,是一位自嘲为“跨世纪人才”而实则跨两种文化的中国知识分子最后的心迹与关怀。
其他文献
19世纪的地方政府改革是大势所趋,改革初期涉及地方政府改革的三大立法最为关键。通过持续不断的司法改革,英国建立起统一有序的现代司法体制。现代警察的出现降低了治安法官
我国的法律教育经常被批评为重理论而轻实践。近年来法律教育培养方式改革的重点致力于提高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注重法律技能培养的美国法律教育则成为改革的主要参照。尽
2017年1月末,伦敦金属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价格显示,镍材的价格经历了短暂下跌后稍有提升,这证明了一点,短暂的价格下降会带来下半年产量的增加。三个月的伦敦金属交易所
全国太阳灶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2月6日~9日在沪召开。会议由中国太阳能学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委托上海市能源研究所筹办。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14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趋化抑制因子(MIF)及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在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小管间质中的表达及1,25-(OH)2-D3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手术建立
由于受传统法学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高等政法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着重于对学生进行法律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而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脱离了社会对法律职业人才的具体
Luminescent solar concentrators(LSC) can reduce the area of solar cells by collecting light from a large area and concentrating the captured light onto relative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La-involvement on biomass pyrolysis behaviors and properties of produced biochar, oak sawdust(OS) and corn straw(CS) were em
目录第一章序言第二章法国古代的司法组织第三章法国民事诉讼程序的起源第一节教会法诉讼程序第二节国王救令第三节法学家第四章封建时期法国民事诉讼程序及其转型第一节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本土化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称。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也是发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