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的契合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价值观的作用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方向的明灯,是指引道路的指向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人自古遵循的传统,在21世纪,依旧作为流淌在血液中的价值观,被中华民族所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与诸多儒家思想精华有契合之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群众,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注定了我们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8-0025-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我们所说的价值,是某种事物能够满足人们需求和欲望。而价值观则是判定什么是价值、如何衡量价值的基本观点。价值观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的尺度和准则。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它集中反映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层次,体现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基本认识和理想目标。价值观分为一般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一般价值观处于从属地位,仅仅是某个方向或者领域的价值观;而核心价值观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引导着其他从属价值观,是一种社会制度层面上的,社会公民应当普遍遵循的价值观,涵盖各个方面。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精神面貌,是一种整个国家所具有的有特色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本,因而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树立共同理想的历史文化渊源,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的契合
  (一)“和为贵”与和谐社会
  儒家文化的最高追求境界是“和”。“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是儒家的价值取向。“居仁由义”(《孟子·尽心上》)则是为了用道德约束行为,从而达到有序的自觉行事,最终达到“和”。儒家思想中“和”既包含了等级差序的伦理自觉,也包含了求同存异的共同发展。儒家认为,发自内心的、以道德自觉和伦理自觉为基础形成的社会秩序,符合天地之序和人之本性,因而是稳固和谐的。儒家以“礼”作为约束行为的典章制度,以“乐”为“五声八音总和”,彰显“乐”的感化统一功能,“礼乐”两者相辅相成,秩序性与统一性相结合,每个人都被定位在有等级差序的却相互有责任有义务的和谐伦理关系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在有序的伦理道德的引导下,建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和”包含了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不同领域的和谐发展以及世界和谐。中国自古以来就追求在和谐的愿望下,谋求共同发展。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都凝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以古老的文明为底蕴、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夯实着中国人民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在社会中,以“和而不同”来缓和紧张的矛盾和思想的冲突。既保留了个性,又都共存于和谐之中。对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出现的差异性、多样性,从原来的排斥、拒绝的心理,转化为接纳、认识的理性态度。继承与创新的观点,就是“和而不同”观点的延伸,在寻求共鸣的环境下,保持自身的特殊性。
  儒家生活方式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宽容。中国之所以有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繁衍生息、繁荣发展,正是因为这种和而不同的包容,使得不同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谐共荣。和而不同,是在文化交流、各民族相处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国际上对中国的称霸质疑所主张的态度,习近平将追求和平、和睦、和谐定义为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合则强,孤则弱”。在和谐的环境中,加强合作发展,将眼光和追求长远地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中。
  (二)儒家伦理体系与公民价值道德观
  儒家伦理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被定位在不同的伦理角色之中。“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之大道也”(《礼记·丧服小记》)人与人相处,要遵循差序,以“礼”为规范行为的准则,由此,产生仁、义、道德,这种深刻的源自传统熏染和礼法约束的道德规范,源自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让个体的人以此为内心律令,自觉遵守约定俗成的准则。人与人会构成集合的单位:家庭、家族、民族、国家、世界。当人们拥有共同的土地、财产以及精神的时候,便对这个集合的共同体产生认同的感情,并因此自觉承担起义务和责任,在客观的伦理共同体的存在中实现个人价值。儒家文化中,伦理关系将人的义务和责任落在不同的角色中,并通过对共同血缘、文化、历史、精神追求上的追溯,扩展为对于国家的义务与责任。
  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是公民价值道德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伦理关系约束之下,道德行为规范约束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典章制度“五礼”、伦理行为规范“五伦”及日常行为规矩,构建了儒家思想下的生活方式。“五礼”是将社会中的礼仪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对于表达日常生活中的祝福、悲哀、欢迎、振奋、欢乐等一系列的活动,都设定了程式化的礼仪规范;“五伦”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人际关系让个人在伦理社会中的角色承担起相应的義务与责任;日常行为规矩是对日常的站、坐、卧、洒扫等行为的规矩,日常所遵循的规范是德行修养过程的起点。存在于家庭中的伦理在生活范围内扩大延展,人的最高责任是承担家庭和国家的义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同时也是对儒家伦理价值体系的继承和延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荣辱观,与儒家思想中的伦理体系相呼应,继承并扩充公民价值道德观。   (三)“忠、孝”与社会责任感
  “忠、孝”是践行对于家庭以及国家责任的方式。“忠”是中国古代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心律令。《忠经》之中,对于“忠”是这样阐述的:“忠者,一其心之谓也。”(《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一心一意,才能称为忠。《论语》中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不仅言明“忠”的对象,同时,给“忠”提出了前提条件。只有君王对臣子待之以礼,臣子才会忠于君王。忠,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内心认同,更是互相的。忠的对象,在儒家思想“仁爱”的影响下,逐渐由君王转化为民族、人民。儒家“忠”的思想对中华民族长久的熏染,使得中国人民理所当然地把对国家的责任感、对民族的忠诚作为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即爱国主义。注重集体、国家的利益,个人服从集体利益,是儒家文化独特的道德传统。萌发于对社会共同体的认同感,激励人民自发为了共同的利益,自觉地先天下之忧而忧。
  “孝”是对家庭承担责任。是对家庭生活中基本的伦理的践行。中国古话的“忠孝不能两全”,是指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在国家与家庭冲突矛盾的时候,要以社会、国家利益为重。有大家的和平稳定,才有小家的温馨安稳。“孝”是“忠”的前身。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在修养自身的德行之后,实践于最基本的社会共同体——家庭,自身修养是家庭稳固的根本。而家庭的稳固则是国家安定的根本。伦理网络在社会发展交流中逐渐扩大,家庭伦理也拓展为国家层面的伦理,国家是高于家庭的伦理共同体。潜移默化的伦理体系深入血脉,个人会自觉地为家庭、国家、民族奉献甚至牺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儒家将“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以“施仁”于天下作为修养自身德行和践行社会责任的目标。将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对于民族的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心国家命运,维护国家权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家文化中汲取营养。
  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的内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创新地应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为我国在快速的经济发展中站稳脚跟提供了精神和信念的支撑。
  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建设,需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历史的文化遗产和当今的文化创新。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但继承却是创新的基础。立足于厚实的文化积淀与优秀的文化传统,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发挥民族的独特优势,夯实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梳理、重整,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方法、观点引领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红色基因相结合,提出了兼具时代精神和传统渊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添中华民族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动力。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巨大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了冲击。人们在思想精神上的多样性、价值多元性,要求中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行。
  参考文献:
  [1]线装国学馆编委会.四书五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2]崔大華.儒学的现代命运——儒家传统的现代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武汉:崇文书局,2015.
其他文献
利用光谱仪通过大田试验测量不同氮素水平及不同生育期冬小麦冠层的光谱反射率,测算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CHL)、叶绿素密度(CHL.D)、地上鲜生物量和地上干生物量等农
传统教学管理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缺陷,如培养思路僵化、培养方法单一等,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一现状促使高校需要变革教学管理中的人才培养模式,需将人才培养路径
使用PI模型对泥河沟流域土地生产力特征及其与侵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泥河沟流域土地生产力的变化差异很大,总体上以林地最高,果园和草地次之,农地最低;整个流域土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满足近年来我国提出的以企业科学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新会计制度,应优化调整财务管理模式,转变财
针对"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等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课,将课程特点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对课程的研究型(如互动式、探究型等)教学方法展开研究。力求激发学生
合作学习的生成背景和当前的职教形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迎合了职教对传统教学方式改革的需求,但合作学习只有紧密结合职业院校的特征方能迸发出其内在的生命力,高效、全面锤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成为国内各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重点,成果导向教育恰好集中体现了其遵循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3个原则。本文通过对成果导向教育进行研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