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证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教育·名师在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8090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是所有学科的指导思想,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也常常交融着哲学原理。现在素质教育改革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教学生科学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授哲学的思维和方法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部分。化学学科知识融合了辩证法思想,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唯物的辩证法有利于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和研究,也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创造和实现,因此哲学原理的渗透必不可少。
  一、化学与哲学的关系
  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进行研究的基础自然学科,主要是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进行研究,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是化学这门学科的特征。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物质是由分子、离子、原子组成的,在化学中组成物质的分子分割成原子,在此过程中就呈现出了关于矛盾的哲学原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的物质,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组成世界的物质,两者必定有某种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促進。哲学思想家恩格斯的著作《自然辩证法》中称化学为“关于原子运动的科学”,同时也称化学变化为“永恒的分子变化”。无论是化学这门学科体现出来的哲学原理,还是哲学原理深刻地蕴涵着化学变化,都表明了化学与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化学和哲学都是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哲学是以化学这门自然学科为其发展的基础,而化学的发展又依靠于哲学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之,化学与哲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二、化学教学中应用哲学原理的提出
  (一)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教育等各方面都呈现出螺旋上升式的发展趋势,教育顺势发展必须跟上脚步,因为无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都具有明显的科学背景。因此,基于社会的发展需要综合型人才,教师就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去传授哲学思想和方法。首先,我们要广泛地使用哲学原理去开展教学,使学生理解和知道哲学。其次,化学在哲学的指导下会更加突出化学学科的独特魅力。最后,要提升学生的思维,以学识奉献社会,为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力。
  (二)哲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义务教育基础之上,高中化学课程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不但要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还应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如何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成为了关键,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化学反应的机理,还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而这一切都依靠于哲学,在学习过程中教会学生用辩证思想去学习化学,用哲学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还应给学生构建科学的思维模型,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辩证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标志着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而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和静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化学中也有特别的体现,如高中所学到的化学平衡知识。
  学生在高中会学到化学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这两个原理都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的体现。化学平衡的定义是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的浓度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即达到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状态是一个热力学概念,是指系统发生的化学反应既没有向正向进行的自发性又没有向逆向进行的自发性时的一种状态。当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和分压都不再改变,反应就“停滞”。其实,这只是宏观表象,本质上无论是正反应还是逆反应都在进行着,因而化学平衡也是一种“动态平衡”。这些化学概念性知识是相对枯燥和难以理解的,如果将运动和静止的哲学观点引入课堂,告诉学生“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不仅可以降低知识难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量变与质变规律
  哲学上量变与质变的定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而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物质状态向另一种物质状态的飞跃。
  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元素周期表呈现规律性变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到8个达到稳定结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再如,化学溶液的浓度由浓变稀,将会呈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表现出来的实验现象也就不同。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观点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体会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矛盾也是具有特殊性的,其特殊性就在于不同事物的矛盾是不同的,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是不同的。这样的哲学原理要求我们在面对事物的时候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对症下药,而在化学中解决问题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化学学习中,解决化学问题时也渗透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比如,不同的物质着火要用不同的灭火方式,其方式是根据着火物质的性质来选择的。灭火的方式有多种,大多情况可用灭火器或湿布,但油、苯、酒精这类易燃物着火时就不能用水,而要用干沙土来扑灭;金属钠、钾也都不能使用水或泡沫灭火器来灭火,而要用石墨粉,原因是钠、钾遇水会发生剧烈反应,同样钠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会与泡沫灭火器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使火越烧越大。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化学学习中哲学原理是无处不在的,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重要。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确定性是指凡是被实践证明的都是客观真理,而不确定性是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已经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科学的认知过程是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形式进行的,化学也不例外。
  在化学中,我们一般使用吉布斯自由能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自发。其实在人们还没有实践研究出吉布斯自由能之前,有人将焓变作为判断依据,后来人们发现不是所有朝着放热方向进行的反应都是自发的,如冰的融化是吸热过程,但其是自发的反应。经过不断的实践,人们找到了判断反应是否自发的正确依据,其实这就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化学的原理是来源于真理的,认识就是在不断地排除谬误的过程,教师要教会和鼓励学生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去研究,通过实践让真理得到检验。
  化学中蕴涵着哲学原理和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将唯物辩证法贯穿始终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将化学教学与哲学原理有机结合,可以将各种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解释得更清楚,促进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最终达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利用科学的方式去探索未知世界的目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也是应用哲学原理在化学教学中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小红.化学教育的哲学思考与运用[J].池州师专学报,2000(3).
  [2]廖萍.浅谈化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J].才智,2010(9).
  [3]江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
  [4]姜彬,付颖.普通化学教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J].中国校外教育,2012(36).
  [5]孙向东.运用哲学原理指导化学学习[J].甘肃教育,2005(6).
其他文献
鲁迅小说最重要的四个译本是王际真译本(选译本)、杨宪益与戴乃迭译本、威廉·莱尔译本、蓝诗玲译本(后三个是全译本).本研究以王际真译本选译的11篇小说为基准,比较了四个译
一段时间内,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教育界一度引起广泛热议.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立德树人”思想认识不清、立场不稳.一部分人认为,教育是不断
期刊
本文在生成建构主义框架下对汉语供动型可逆句两个变体的派生关系和句法构造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一系列句法鉴别式,本文首先判定供动型可逆句两个变体表达的事件语义特征完全一
基于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教育研究者发现,由于多种原因,即使在同一个课堂上,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种差异,就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最适合的教育。我国古代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论,客观上也是因为发现不同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同特点。尽管从理论上来说,对每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是最恰当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当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面对数十个学生,教师很难真
期刊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听说读写,从学生信息输入有效性的角度来看,阅读是比听更加有效的信息输入方式,也正因为如此,在语文教学中对阅读的关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阅读往往指单篇阅读,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对阅读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者逐渐发现单篇阅读的局限性,尤其是将其放到学生发展与整个社会的背景下,单篇阅读就暴露出广度不够等缺点。因此,教育专家提出
期刊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日益引起教师的注意,这就是议题式教学.研究议题式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选择更好的教学方式,以使之更好地适应于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对
期刊
核心素养是全球教育领域倡导并应用解决核心知识学习、能力与情感态度发展问题的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使人才在发展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成功地融入社会。因此,我国在2014年要求各阶段教育构建科学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每个学习阶段内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以及个人发展必须的能力与素质。而在小学语文学科中,也基于核心素养要求调整课程体系,构建灵动课程。但经过诸多实践探索,目前仍然存在内容交叉冲突、衔接不当等问题,
期刊
当前高中教学已经全面进入核心素养的时代,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多数学科而言,教学首先是指向关键能力养成的,必备品格在关键能力得以培养的过程中同步养成。思想政治学科却并非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思想政治学科首先培养的是学生的必备品格,也就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强调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必备品格的养成过程中,学生得以形
期刊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设置篇幅短小、浅近易懂的文言文,即小古文.一直以来,很多教师都将小古文的教学视为难点,学生也因为文言文与现在的白话文有较大的差距,或多
期刊
古典诗词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凝练简洁的文字、深远丰富的意境,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语用能力、审美意识、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资源库。古典诗词的教学有着固定的模式和策略,为了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兼顾古典诗词的文体特点,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凸显古典诗词的艺术性和理趣性,借助古典诗词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不断发展。  一、基于学情基础,开凿可感的资料呈现渠道  古典诗词由于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