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家族老人”素材运用指导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中考作文备考试题】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老人,他们或睿智,或慈爱,或幽默,或有着更多让你备受感染的性格和品性。
  请以“家族老人”为主题,写一段你与你家庭或家族中那位老人鲜为人知的真情故事。题目自拟,记叙文描写中要能“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场面”,不少于800字。
  【名师题解】
  题目限定了主题“家族老人”,对我们在如何珍惜亲情、关注老人,给他们以同等的爱的回报等问题上会有所启示。题目同时限定了文体,要求我们围绕“家族老人”,以写人为主,或者以叙事为主。
  如果以写人为主构思全文的话,可以写家族中的某一个老人,并以他为主,我和其他人物为辅,在人物的活动中再现老人的品性或遭遇。
  如果以叙事为主的话,涉及的人物只是一个故事的要素,不必作重点刻画,而所叙之事,可以是一个片段、一个事件,也可以是连贯之事。如何取材,要看事件对我和老人影响的意义大小。
  为了更好地表现所写人物,写作时有必要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的场面。一般运用以下两种方法:
  1.视听并用,点面结合。描述生活画面,一方面要善于抓住情景特征,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描写全景,包括背景、人物活动及自我感受;另一方面要选择典型镜头,具体描写神态、行为、语言、心理等特点。这样,有面有点,才能写出气氛和情感,生动地再现生活。
  2.动静结合,以动为主。描写生活画面时注意动静结合,或以动显静,或以静示动,就会大大增强描述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更应当以“动”为主,力求通过特定环境中场景的转换、行为的变化和事物的发展等动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揭示事物的现实意义。
  【推荐素材】
  素材一:很多民族把乌鸦当做神鸟,比如彝族人,他们自己的日子过得再苦,只要自己碗里有吃的,必会从碗里拨一些食物给乌鸦吃。因为乌鸦反哺,懂得感恩。乌鸦,这种遭人嫌恶登不了大雅之堂、入不了水墨丹青的小鸟,却拥有一种真正的值得我们人类普遍称道的美德——养老、爱老,在养老、敬老方面堪称动物中的楷模,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
  素材点拨:“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我们要善于从它们身上发现、感悟并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使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反哺情结”,能够成为一种义无反顾的力量。
  素材二:身穿发旧的衬衫,敞着胸膛,脚蹬黑色布鞋,一双干瘦如柴黑兮兮的手,捧着四捆全是一元的人民币……这个近日出现在西安市公安局莲湖分局大莲花池派出所值班室门前的老人叫史秉文,今年83岁。昨日上午,他在捡拾废品时,从垃圾桶里翻出了4000元,交给了民警寻找失主。尽管4000元老人可能要捡好几个月废品才能攒够,但老人却没有据为己有,只是反复地说:“不是咱的钱,不能要!不能要!”
  素材点拨:曾几何时,人们都纷纷抱怨“老人变坏了”,然而,真的如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身边的大多数老人依然和蔼可亲,依然淳朴善良。他们中还不乏很多像史秉文这样的老人,他们善良而仗义,他们的言行一次次让我们感动与敬佩。
  素材三:日前在美国,一位90岁老奶奶贝丝为给自己庆生,在教练陪伴下,搭飞机从4800多米高空纵身跃下。尽管风力较大,老人在着陆时摔了个跟头,但她仍神情自若,完成挑战。她说,不介意在95岁生日时再玩一回。
  素材点拨:我们常说,再不疯狂就老了。可这位贝丝奶奶的故事却告诉我们:即便老了,也一样可以疯狂。“年轻”与“老”有时候并不是差在年龄上,而是体现在心态上。只要拥有一颗积极乐观、阳光明媚的心,那我们就会永远年轻,永远不老。
其他文献
【考点阐释】  仿写也叫仿句,是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一般是命题者提供一定的语境,要求考生参照提供的条件而模仿写作。它将语言运用与思维创新,将表达形式与思想内容、知识水平、品德情操结合起来,具有题型灵活、设计精巧、考点多样、综合性强等特点,往往涉及到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等许多方面。这种题型既能考查考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又能考查考生的语言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道风景线吧。一束花、一朵云、一抹彩虹,都可以成为人一生都抹不去的记忆,牢牢地镶嵌在生命中。而我,至今也忘不了那满树的银白。  年幼时的我,常常住在乡下的外公家。那时外公已有六十多岁了,却还是精神饱满。小时候外公常会给我讲故事,所以我很喜欢他。  某个夏日的夜晚,外公说要带我去看花,夜晚的星斗在天边闪耀时,我和外公已经踏着乡间小路走向那未知的花,我心里既害怕又期待:害怕的是漆黑
亲爱的奶奶:  你在天国还好吗?记得你临终时说——想奶奶了就拿那张桃花书签来看吧!是的,那张你亲手做的书签我一直保存着,它正安详地静卧在我的手心里,虽有点褪色,轻如一片鸿毛,但书签上那绣着丝线的粉红桃花图案依旧赫然映入眼帘,看着它犹如托着一份沉甸甸的念想,恍若时光的记忆涟漪在平静的生活水面上悄然荡漾开来……  “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父母离异后,我便随父亲与你同住,这之后父亲也踏上南去
摘要:毕飞宇的小说总是会在日常生活的肌理中,在一个个小人物为生存而搏杀的血淋淋的伤口里,透视还原生活的样貌以及我们社会生活的基本伦理。无论他所面对和感知的世界是高尚低俗,他都愿意接受这个世界的面貌,包容这个世界的神秘性。他的小说创作彰显出作家努力使文学与生活“互文”的精神气质,也让我们在文字里听到杂糅的声音、炫舞的色彩和感觉的意象。这是叙事文学中较高的修辞境界,令人再次感受到那种向古典精神致敬并与
主持人语:本期的“地方路径”涉及多个方向、多个时段:京津冀、内蒙、安徽,时间上则有抗战、新时期、“百年中国”,等等,这说明“地方性知识”视野的丰富性,在未来,我们完全有可能在不断的扩充中实现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全新的阐释,挖掘其中长期被人忽略的话题,揭示历史更多的细节。其中,刘大先先生的论述更提出了新的思路,即在“地方性”这一空间的视野中如何看待“族群”的特殊意义,一般说来,地方性文学现象的内涵和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全国各地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地区前往湖北和武汉支援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各方面人员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闻令而动,攻坚克难。  从除夕夜星夜驰援,到元宵节紧急集结,全国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各省份全力支持湖北各地市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各地建设力量、建设物资迅速汇聚,短时间内建好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人民解放军保证医疗物资和人员有效
王靜作品选
期刊
摘要:《认罪书》带有潜在的伦理倾向,以显性、隐性两个叙事文本想象性地书写了历史中的罪责与创伤,并以泛化的罪感叙事在道德维度上展开对个体罪与责的审判与追问。同时,小说将过去的创伤历史意味深长地以癌症与死亡的形式重返当下,在因果逻辑中显现个体忏悔的乏力,喻指着过去被压抑的创伤正在演变成结构性的历史创伤,对当下并将对未来持续地产生困扰。  关键词:《认罪书》;乔叶;个体道德;疾病隐喻;结构性历史创伤  
主持人语:曾几何时,“地方”被看作是乡土经验的一种体现,而“先锋文学”则是纯精神的探索,“先锋无涉地方”。其实这还是比较直观也较为“初级”的“地方”概念。地方作为具体某一乡土经验的聚合,我们固然可能如实地概括、描述,但是作为一种对自我精神原乡的难以摆脱的说明记忆,却是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无法否定的事实。它不一定都是“故乡的山水与人情”,但一定深埋着自己的最原初的生命的感觉,这个意义的“地方”也可以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广大青年干部要责任在肩、接续奋斗,以“三色”续写新时代青年干部风采。  “一颗红心永向党”,用红色践行青年干部初心使命。青年干部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学深思深研党史国史,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继承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將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深入践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