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锡著名书画家钱松岩先生在他著述的《砚边点滴》一书中说:“诸健秋先生工人物山水,又善传神。”这是对我国现代著名书画家诸健秋的山水、人物画形态逼真、神情宛然的概括评价。
诸健秋(1891—1965),名鹄,字若侯。江苏无锡人。现代著名书画家。他出生于艺术世家。父亲诸海岸,是一位以花鸟见长的著名画家。诸健秋自幼耳濡目染,爱好书画,8岁便能临摹家中客厅悬挂的清代画家王小梅之《仕女图》。父亲见他天赋过人,不忍将其埋没,在自己作画时,常常向他讲授绘画技艺。
1904年,14岁的诸健秋,去长兄诸永年在上海所开设的画铺学习铅画。两年后,由父亲托人介绍,拜无锡名画家赵鸿雪为师,专攻人物画。由于名师指点加上自己的刻苦勤学,深得赵鸿雪之真传,为诸健秋日后绘出形象逼真、神情宛然的人物画打下了坚实基础。
青年时代的诸健秋,因家庭生活窘迫,在无锡崇安寺图书馆路上开设“镜秋室”,以为人画铅画照为生。同时,他利用工作之暇,攻学国画,后正式拜国画大师吴观岱为师。在老师的教授下,诸健秋对元四家及吴门画派的特点都有了较深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自己苍润清秀、平淡天真的画风。
诸健秋在学习绘画的同时,开始研习书法及诗词。在书法上,他每天必临李北海和米南宫,还认真研究孙过庭的《书谱》。经过数十年的苦心钻研,终于在书法上有所建树。建国初期《无锡日报》的报头及锡惠公园中的“映山湖”的题字,均出于他的笔下。在诗词方面,他十分注重学习古典文学,并常向诗坛前辈及同道虚心讨教,来提高自己的诗词水平。
经过系统地训练和学习之后,诸健秋再重画人物画时,便有了质的飞跃。他画仕女,取法清代华喦,形象生动多姿,敷色鲜嫩不腻,气质轻俏灵秀,画面内蕴深厚。其所画的《碧山吟社图》,二十多位人物,仅寸许长,脸如豆粒,但个个栩栩如生,容貌各异,衣冠服饰、举止神态均无一雷同,令人叹为观止。1934年,在由刘海粟发起赴德国柏林普鲁士美术学院举办的“现代中国画展”上,诸健秋参展的《仕女图》,深受德国艺术家们的赞叹。
诸健秋生活淡泊,处事谨慎,颇具爱国之心;不慕荣利,拙于交际,从未办过个人画展。“九·一八”后,他奋然参加“抗日救赈书画义卖”活动,将所得画款全部支持抗日斗争。1941年,诸健秋还冒险掩护过新四军两名技工。可见他的爱国热情,人品之高尚。
新中国成立后,诸健秋先后出任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中国农工民主党无锡市常委、无锡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并当选为无锡市人大代表。1965年病逝于无锡,终年74岁。家属遵其遗愿,将他收藏的部分古书画名迹捐献给国家,其中包括明清名家珍品32件,现分藏于江苏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和无锡市博物馆。另有《健秋画存》行世。
诸健秋(1891—1965),名鹄,字若侯。江苏无锡人。现代著名书画家。他出生于艺术世家。父亲诸海岸,是一位以花鸟见长的著名画家。诸健秋自幼耳濡目染,爱好书画,8岁便能临摹家中客厅悬挂的清代画家王小梅之《仕女图》。父亲见他天赋过人,不忍将其埋没,在自己作画时,常常向他讲授绘画技艺。
1904年,14岁的诸健秋,去长兄诸永年在上海所开设的画铺学习铅画。两年后,由父亲托人介绍,拜无锡名画家赵鸿雪为师,专攻人物画。由于名师指点加上自己的刻苦勤学,深得赵鸿雪之真传,为诸健秋日后绘出形象逼真、神情宛然的人物画打下了坚实基础。
青年时代的诸健秋,因家庭生活窘迫,在无锡崇安寺图书馆路上开设“镜秋室”,以为人画铅画照为生。同时,他利用工作之暇,攻学国画,后正式拜国画大师吴观岱为师。在老师的教授下,诸健秋对元四家及吴门画派的特点都有了较深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自己苍润清秀、平淡天真的画风。
诸健秋在学习绘画的同时,开始研习书法及诗词。在书法上,他每天必临李北海和米南宫,还认真研究孙过庭的《书谱》。经过数十年的苦心钻研,终于在书法上有所建树。建国初期《无锡日报》的报头及锡惠公园中的“映山湖”的题字,均出于他的笔下。在诗词方面,他十分注重学习古典文学,并常向诗坛前辈及同道虚心讨教,来提高自己的诗词水平。
经过系统地训练和学习之后,诸健秋再重画人物画时,便有了质的飞跃。他画仕女,取法清代华喦,形象生动多姿,敷色鲜嫩不腻,气质轻俏灵秀,画面内蕴深厚。其所画的《碧山吟社图》,二十多位人物,仅寸许长,脸如豆粒,但个个栩栩如生,容貌各异,衣冠服饰、举止神态均无一雷同,令人叹为观止。1934年,在由刘海粟发起赴德国柏林普鲁士美术学院举办的“现代中国画展”上,诸健秋参展的《仕女图》,深受德国艺术家们的赞叹。
诸健秋生活淡泊,处事谨慎,颇具爱国之心;不慕荣利,拙于交际,从未办过个人画展。“九·一八”后,他奋然参加“抗日救赈书画义卖”活动,将所得画款全部支持抗日斗争。1941年,诸健秋还冒险掩护过新四军两名技工。可见他的爱国热情,人品之高尚。
新中国成立后,诸健秋先后出任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中国农工民主党无锡市常委、无锡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并当选为无锡市人大代表。1965年病逝于无锡,终年74岁。家属遵其遗愿,将他收藏的部分古书画名迹捐献给国家,其中包括明清名家珍品32件,现分藏于江苏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和无锡市博物馆。另有《健秋画存》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