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下的教学研究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de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部编本教材的问世,语文教材的质量在逐渐提高。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下的教学进行了具体研究,同时本文对于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的教学建议也进行了具体说明。
   关键词:初中语文 部编本 写作系统 教学研究
  1.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下的教学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新课标的提出以及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教材的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当前我国“一纲多本”的教材形式将会逐渐被部编本教材所取代。在当下我国大部分的地区教学资源都是以教材为主的,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因此教学质量与教材编写质量是息息相关的。在部编本教材当中,写作部分做出了很大的改变,与以往的写作教学方法不同的是强调写作方法的引导,突破了既有的教材编写模式。在教学顺序上结合了写作引导和写作实践,使得教师的写作教学不再那么随意,让教师教学能有所依据和依托。与之前的人教版教材相比,部编本教材所编写的写作教学板块更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更加具有科学性,与此同时问世的苏教版也有一定的区别以及联系。也就是换句话说,部编本教材做到了去粗取精,将旧教材的可行部分加以保留,并且将其他教材的优点也进行了汲取,形成了新一代的教材部编本。
  2.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的特点
  本部分主要阐述了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的特点,包括编排内容的有效性、编排结构的科学性、编排呈现方式的灵活性三方面,每方面又分别为重视写作知识建构,以程序性知识为主;以文体训练为核心,兼顾写作话题训练;写作专题自成体系,编排设置具有序列性;围绕记叙展开线索,条例清晰且具体化;编排呈现简明扼要,编排方式灵活多样;贴近当代学生生活,唤醒学生情感体验。
  2.1编排内容的有效性
  2.1.1重视写作知识建构,以程序性知识为主。王荣生教授基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将语文知识分为:“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归为语文学科的陈述性知识,将与之相应的技能归为语文学科的程序性知识。”换而言之,陈述性知识指的就是解释“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指的就是“怎么做”的知识。在部编本教材当中对于陈述性知识的比重有所下调,更为注重程序性知识的阐述。也就是在教材的编写上更注重了实用性,把教给学生“是什么”的重点放到“怎么做”上来,让学生学到实用性强的知识技能。
  2.1.2以文体训练为核心,兼顾写作话题训练。部编本教材以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按照了文体类别来进行编辑教材,在初中三年的语文教材当中语文的文体侧重点逐步推进,并且同时具有一定的序列性,一般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同时还穿插了一些应用文的训练。在初中阶段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有一定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2.2编排结构的科学性
  2.2.1写作专题自成体系,编排设置具有序列性。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来说,需要兼顾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教材当中对于写作板块的编写不容易自成体系,而部编本教材在编写上着重写作板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编本教材当中写作板块的地位,并且按照中学生身心智力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写作板块进行了编排,使得写作专题自成体系,编排设置具有序列性。
  2.2.2围绕记叙展开线索,条例清晰且具体化。部编本教材的编写使得写作板块条例清晰并且具体化,主要体现在教材当中对于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排版设计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教学顺序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3编排呈现方式的灵活性
  2.3.1编排呈现简明扼要,编排方式灵活多样。部编本教材在编写的时候不仅注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且也重点突出了写作板块,注重写作方法的提升以及引导,同时兼顾教学顺序,在此基础之上的语文教学写作课堂具备了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等特点,编排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布置协作任务,并且同时附带了写作知识的讲解,而且写作的目的明确,写作要求具体可行。
  2.3.2贴近当代学生生活,唤醒学生情感体验。在部编本教材的作文板块编写之中融入了很多贴近当代学生生活的题材和话题,在唤醒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让学生真正在语文作文写作中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将具体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运用在了写作之中。
  3.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的教学建议
  本部分主要针对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的教学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主要有重视写作知识,转变作文教学观念;根据教学需要,理清知识教授方法;关注教材之外,适当开发教学资源三个方面。
  3.1重视写作知识,转变作文教学观念
  3.1.1着眼知识体系,树立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教材作为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育中介系统,起着教育媒介的作用,因此语文教材作为课程理念下的一个分支应该具有大局观,符合整体的知识体系,也就是着眼知识体系,树立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
  3.1.2统筹语文素养,形成生动的知识价值观。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学任务同其他的语文语文技巧一样,最終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学习者。但是相对于当前的语文教育现状而言,很多语文教师还存在着“多布置一些作文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写的多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上来了”这种想法,很显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而部编本教材正好就这一普遍存在的教学现象,对语文教材当中的写作板块做出了改善,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注重写作量的积累的同时注重写作质的变化,真正做到了统筹语文素养,形成生动的知识价值观。
  3.2根据教学需要,理清知识教授方法
  3.2.1借鉴话题作文教学模式,渗透写作知识。当前的语文写作教学仅仅给学生布置一些单调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单调而且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写作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养成。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当中通过对于话题作文的借鉴,将写作知识渗透到话题当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还起到了写作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渗透作用。   3.2.2避免均衡用力,参照学情进行有梯度的教学。教材是教学媒介,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素之一,但是将教材中所含有的所有教学知识都完美的呈现在教学之中在现实的教学当中是不存在的,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错综复杂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情境,因此在教学当中做到均衡用力是不可取的,一定要视学情而定,进行螺旋式有梯度的教学,灵活的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机智,从而尽可能大的将教材中包含的各种教学知识进行传授。
  3.3关注教材之外,适当开发教学资源
  3.3.1拓展知识视野,配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在部编本的写作板块作出重大变革的前提之下,教师在依照教材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的时候,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利用教材,而不是完全的以教材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部编本教材的写作板块下配合教学内容,适当的拓展写作方法、技巧等各方面知识视野,合理的进行教学。
  3.3.2利用学生习作,提高写作知识教学亲和力。新课标对于语文能力提出的要求是“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但是对于初中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独立写作的能力还比较弱,因此教师在不笨变教材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利用学生的习作,来提高写作知识。提高独立写作能力是一个持续而较为缓慢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这个方面的教学应该具有耐心和亲和力,利用好学生的习作,来提高写作知识教学亲和力。
  4.结束语
  随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教学一线的使用,有关该教材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插图到教材四大系统的改进,从阅读课文到名著导读,从语文知识视角到中华传统文化视角无不显露出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教材编写的关注,对语文教学的热心。然而,在“部编本”教材注重写作教学,加强写作内容编排的倡导下,由于种种原因,有关该教材写作部分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因此笔者试图从该教材写作知识系统角度出发来丰富写作部分的理论研究成果。
  本文从教材历史发展的理念追求,从写作知识研究和教材写作编写研究现状出发,简要地阐明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编排的背景。从教材整体着眼,梳理清楚整个教材的写作知识分布及类型,通过与2013年人教版教材写作知识系统对比,深入探究“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的编排特色,也考察两本教材的使用现状及存在的局限性。根据教材编排特色、使用现状和局限性,从观念、教学方法和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三个层面为七年级写作知识教学提出建议,以期望一线以教材为载体的写作知识教学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春文.新课标与初中语文新教材写作板块的对接研究——初中语文新教材写作板块教学实施现状调查及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5,32(11):89-93.
  [2]周正逵.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势在必行——编写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语文课本(试教本)的体会[J].运城学院学报,2001,14(9):121-124.
  [3]唐建新.写作教学的艰难探索——关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编写[J].课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2016(11):65-68.
  [4]陈格飞.新课标要求与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教法例谈——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为例[J].文教资料,2018,9(16):163-167.
  [5]江跃.“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读写教学的探索——基于中小学衔接教学视角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7,24(13):213-216.
  [6]江祝霞.历史复习课对“主线”和“史料”的巧用——以“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9(16):154-158.
  [7]卓巧文.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建議[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2(17):144-148.
  [8]候改改.“三位一体”阅读课型体系的特点及实施探究——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教育参考,2017,8(13):93-97.
  [9]许松柏.“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国家意志解读——以“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下册为例[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29(10):165-169.
  [10]王家伦,陈宇.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四大系统的显著进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8):30-32.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憩园》是巴金创作风格的转折点,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揭示。小说主要围绕一座名为“憩园”的公馆,通过“黎先生”的视角展开故事,为读者讲述了两个家庭的悲剧,整篇小说弥漫着一种挽歌情调。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与自己的思想充满了矛盾,这种思想上的自我斗争决定了《憩园》的复杂面貌。   关键词:巴金 《憩园》 挽歌 自我斗争  一.概论  巴金是中国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家》
内容摘要:昭君出塞有其特殊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它从历史走进诗歌,成为历代诗人们反复吟咏的题材。唐代昭君诗结合社会现实,在传统的悲怨主题上,融入了诗人自身的人生感悟,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特点。   关键词:昭君诗 主题 唐代 士人  昭君出塞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故事。王昭君,名嫱,秭归人,17岁时被选入宫待诏。汉元帝时,昭君作为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被封为“宁胡阏
内容摘要:作为我国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其深远影响以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不言而喻,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并成为近现代文学研究的重点。鲁迅先生所著的小说,言辞犀利,直面社会残酷现实,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时下都很大程度上给予世人警醒,具有独特的文学特色。新时代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发掘鲁迅文学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并不断传承,对于我们直面挑战、不断前进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本文研究鲁迅文学的特点以及其
内容摘要:鲁迅先生的散文中有许多描写绍兴的戏剧的篇章,而在绍兴的戏台之中,有许多的场景都是表演鬼神传说的。浙江绍兴地区关于鬼神的文化风俗有很多,而鲁迅先生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看过许多诸如“无常”“女吊”之类的鬼神戏剧。对于这些文化,鲁迅先生将其描绘在了自己的散文作品之中,以此来表现出一些人因鬼神而变得失去人性等等的令人无奈痛苦的情况。   关键词:鬼神 鲁迅 散文 戏剧 传说  一.鬼神文化
内容摘要:《骑桶者》是卡夫卡的一篇短小精美的短篇小说。卡夫卡虚构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对一件悲惨的事件做了冷峻的幽默处理,使小说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完全区分开来。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帮助学生体会现实主义的写法和“虚构”的写法所产生的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而更深的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学习 外国小说 虚构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
内容摘要:文章以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从“个体生命”存在的角度,重点分析《阿Q正传》中阿Q在物质、经济、精神等全方位的生存困境,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一个人,尤其是像阿Q这样的底层小人物在遭遇现实挫折、个人生存困境却又无力改变现实而产生的一种自我解脱、转移痛苦的精神转移方法。   关键词:阿Q 精神胜利法 个体生存 自我拯救  毫无疑问,鲁迅笔下所塑造的阿Q形象已是一个文化符号,这样一个文化符号
内容摘要: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流传着丰富的文学艺术瑰宝,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在其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古代文学作品均富有着丰富的生命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成长脉络以及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寄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中国古代诗词作品都是特点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因此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情感,时代发展不同,诗词情感脉络也不同。本文着重分析历史变革与诗词情感脉络变化的关系,感受古代文学家的真情实
内容摘要: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对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唐宋两代诗词中常用的文学意象,龙在其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龙这一意象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征?本文结合龙崇拜起源理论以及对宋词的浅层研究对龙这一意象在诗词作品中起到的作用进行浅析。   关键词:唐宋两代诗词 龙崇拜起源理论 龙图腾  一.研究背景  龙,是一种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一种极具代表性又极具想象性的“
逍遥游rn江南大学是一所老资格的大学,中文系又是江南大学的名系.中文系之所以声名赫赫,是因为有一批久负盛名的老教授,在许多专业上可说是一言九鼎,领风气之先.rn名圣臣字散
内容摘要: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最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原型范畴理论提出在多义词教学中应重视从词义的核心义项出发,再延伸至其他引申义,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对汉语多义词进行充分的解释,加强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在第二语言教学实践中,用原型理论作指导,突出一词多义的核心义项并辐射延伸到其它义项的掌握,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词的能力,也促进了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改进。   关键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