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役者还是反抗者?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f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里美(1803-1870)是19世纪法国风格独特的中短篇小说家。《塔芒戈》创作于1829年,是其小说中比较突出的一篇,讲述了非洲武士塔芒戈落入奴隶贩子勒杜之手后,在航船上率领其他黑人奴隶奋起反抗,最后杀死白人船员的故事。作者以冷静的笔调,塑造了孔武有力、野蛮机智的塔芒戈形象,真实地反映了非洲人民的悲惨命运,有力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罪恶。
  评论界对于塔芒戈的看法存在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认为,塔芒戈是作家肯定的正面人物,说他是英勇悲壮的;有的人认为,塔芒戈身上背负着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的血腥罪行,是非洲黑人的死敌。那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塔芒戈这位有争议的人物呢?笔者认为,对一个人物的中肯评价,最基本也是最可靠的依据就是文本。
  一、作为奴役者的塔芒戈
  从文本来看,塔芒戈是非洲著名的武士和黑人贩子。他与白人奴隶贩子法国人勒杜合作,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黑人奴隶资源。他“把一大群黑奴帶到海边,准备将他们贱价脱手;因为他自命为有能力有办法,只要他的商品在市场上短缺,他就能够给予补充”。他把自己的同胞当作商品,谋取利益,的确对非洲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在作者笔下,塔芒戈自命不凡,自鸣得意。他穿着一件旧的蓝军服,军服太短了一些,在军服与他的几内亚土布短裤之间,露出了一大段黑色皮肤,像一条宽皮带,一把骑兵用的大军刀用绳子系在他的腰间,他的手里拿着一支英国制的漂亮的双管步枪,他就“以为自己比巴黎或者伦敦的花花公子更加时髦了”。他身体强壮,一身蛮力。船长勒杜看在眼里,以行家的眼光对大副说:“这样一条大汉如果能把他安全无事地运到马提尼克岛,我至少可以卖他3000法郎。”后来,塔芒戈酒醒以后追上勒杜的船只要求返还他的老婆爱谢,勒杜设计解除了他的武装,两个身体健壮的水手都不是他的对手,最后还是倒在大副的军刀之下。
  塔芒戈凶残暴虐,惨无人道,对自己的同胞毫无人性。他利用武力在内陆到处抓捕黑人,不论男女老少统统抓起来。为了防止他们逃跑,他给每个人脖子上都套上一根长木叉,限制他们的自由。他与勒杜讨价还价,犹如在牲畜市场上买卖牲口一样,勒杜用“一些劣质棉布,加上一些火药,打火石,3大桶烧酒,50支没有修好的步枪,交换了160名奴隶”。对于挑剩下的老弱病残,塔芒戈希望每人能换得一杯烧酒,甚至凶残地以枪杀有三个孩子的母亲相要挟,逼迫勒杜买下所有的黑人。他还准备枪杀一个衰弱的老头,被他的老婆爱谢及时阻止,因为她发现这老头正是预言她可以当上“王后”的巫师。这却触怒了酩酊大醉的塔芒戈,盛怒之下暴打爱谢,并把她免费送给了勒杜。这些描写足以说明塔芒戈的反动本质,他与非洲黑人的尖锐对立和深刻矛盾,他凌驾于其他黑人之上,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大权,说他是非洲黑人的奴役者毫不为过。
  那么,塔芒戈是不是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坏蛋和恶棍呢?从文本看,这些描写只是故事展开的背景和前因,小说的主体则是塔芒戈团结黑人奴隶对以勒杜为首的白人船员的反抗和斗争,并最终杀死所有的白人船员。
  二、作为反抗者的塔芒戈
  塔芒戈从高高在上的奴役者一变而为阶下囚具有戏剧性的变化。他因为后悔把老婆爱谢送给勒杜,想把她要回来,结果被勒杜设计俘获,成了黑人奴隶中的一员。地位的变化并没有使塔芒戈自暴自弃,听天由命。他沉着冷静,高傲倔强,“他在一群胆小害怕的奴隶中间高傲地昂着头”,即使被勒杜残酷鞭打,满脸伤痕,可是他的“神气还像以前那样高傲,那样倔强”,潜藏在身体里的反抗意识促使他采取一系列行动。
  塔芒戈巧施计谋,凝聚力量,把黑奴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壮大反抗的力量。他利用非洲人的巫术暗语“马马·任博”使爱谢产生恐惧(这是黑人用来吓唬人的吃人妖怪。丈夫如果怀疑妻子背着自己做了男女苟且之事,会以“马马·任博”相恐吓,让妻子说出实情,借以惩罚妻子),促使她回心转意,并设法给他准备了一把锉刀。他利用自己在黑人中的威名,“日夜不停地说服他们作一次勇敢的尝试来恢复他们的自由”,终于鼓动、激发起黑奴对自由的渴望,他们甚至“催促他赶快决定解放他们的日期,比他自己认为有能力举事的日期早得多”。塔芒戈还利用放风的机会,不放过任何能考验守卫人员警惕性的机会,有意接近他们,并不经意地把玩他们的枪支,以麻痹他们的戒备之心,为举事创造条件。他与黑奴们一起商讨,周密策划,详细地分派了任务。他还唱起家乡雄壮的战歌,以鼓舞起义者的士气。
  起义时机终于到来了,庄严的誓言把起义的人们团结在一起。塔芒戈和黑奴按照之前的计划开始了起义,白人船员被起义者打个措手不及,胜利很快倒向了黑人这一边。作为首领,塔芒戈在战斗中表现得勇猛顽强,毫不手软,以至于凶残。他与船长勒杜在连接前后甲板的一条狭窄的过道上相遇,都想把对方干掉。面对挥舞着军刀的勒杜,塔芒戈毫不畏怯,敏捷地“像他家乡的一只豹子”,一下冲进对方怀里,双方扭打在一起,滚倒在地上,他“咬住勒杜的脖子,用力之猛,竟使血如喷泉,像从狮子的齿缝里喷出来一样”。塔芒戈抓起军刀,对着已经半死的敌手猛刺了几刀。剩下的几个水手想哀求起义者怜悯,也遭到无情地杀害。黑奴们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在这次反抗白人船员的斗争中,作为反抗者的塔芒戈表现出了可贵的品质。其间,他毫不气馁,机智冷静,勇敢顽强,努力团结黑人,进行周密策划,才取得了起义的最后胜利。这种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难能可贵,至少与其他黑人相比,这一点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如前所述,这也是有人认为塔芒戈是正面人物的原因。
  三、为何会出现形象割裂
  在一篇小说中面对同一个人物,人们却给出截然相反的评价。人们对他的形象在认识上出现偏差,甚至相互矛盾,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创作者的角度讲,梅里美是一位风格独特的小说家。冷峻客观,不动声色,是他的叙事特色。他很少把自己的好恶褒贬的主观情感表现在现实生活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柳鸣九在《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集·序》中曾指出:“他对他所描写的人物和现实生活是有爱有憎的。但他总是有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某种超脱,既不倾泻热情和赞美,也不表露强烈的僧恶。”读者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因此,就会出现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甚至是误读。同时,从梅里美一贯选择的主人公来看,他尤其偏爱那些生活在蛮荒地带、游移在文明边缘的人物,如高龙巴、嘉尔曼、马铁奥等,包括塔芒戈。他们属于法外之民,只遵循自己的行事准则,所以,人们如果用文明社会的法制观念来观照他们的话,往往事与愿违,并不能真正认清其本质,不会得到一个接近作者本意的答案。
  从评论者的角度看,对于小说中一个人物的评价,如果不能以文本为依据进行客观公允的分析,则往往会如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同时,在分析一个人物时,决不能按照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标准来做判断。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千变万化的,人们不能用僵化的、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发展变化着的人和事,如果是这样,人们将无法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四、结语
  塔芒戈是奴役者还是反抗者,或者说他是一个反面人物还是正面人物?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发展、辩证和全面的观点来进行处理。塔芒戈曾经是“非洲黑人的死敌”,是一个暴虐者和吸血鬼。但是当他沦落为奴隶时,境况发生了改变,他由奴役者变成了反抗者,领导黑人奴隶奋起反抗,最后赢得了胜利。所以,塔芒戈既是奴役者,更是反抗者,或许反抗者的身份更接近梅里美的本意。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生态批评视域下梅里美小说研究”(项目编号:15Y1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人性在失去道德准则、社会规则的约束后会变成什么样呢?原本生活在文明社会的殖民者来到殖民地,是否又能保持文明的做法呢?约瑟夫·康拉德是现代主义潮流的引领者之一,他的中篇小说《黑暗的心》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小说充分展示了现代西方文明的末日之感,折射出日趋严重的人性扭曲和道德沉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是欧洲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英、法、德、意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期刊
英国文学家伍尔夫不仅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性主义者。她的作品以意识流的描写而闻名于世,小说《到灯塔去》是其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小说围绕拉姆齐一家及其朋友1910-1920年的生活展开描写。这部小说颇具印象派的风格,宛如一幅印象派的画作。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使用象征主义表达了自己对死亡和永恒以及两性关系的看法。通过分析这些象征意象,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伍尔夫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 
期刊
知识分子是鲁迅笔下从未缺席过的角色,他们或是穷困潦倒、心智麻木的落第士人;或是在残酷的旧社會无力地徘徊的“孤独者”;或是奋斗到最后被启蒙的人所吞噬的“启蒙者”。《一件小事》中的“我”是异于所有人的存在,从开始完全以个人为中心的自以为是到后来的自我反思,经历了一个知识分子自省和思索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了表现人与人之间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也反映出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语境下所遭遇的身份困境及其自我身份认知的重
期刊
提到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这位现当代美国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她的《反对阐释》《论摄影》《作为疾病的隐喻》等这些观点独特、言辞犀利、紧跟时代命题的评论文章,其影响十分广泛,就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都评价她为“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其实,桑塔格最希望人们记住的身份并不是批评家,而是作家。虽然产出不多,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
期刊
中国的汉字历史悠久,每一个汉字都有特定的寓意,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寓意得到不断扩充和完善,这对于人们解读文言文和诗歌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以高中阶段人教版的课本为例,分析文言文和诗歌中“独”字后面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说文解字》云:“羊为羣。犬为独。犬好斗。好斗则独而不羣。”由此可以看出,“独”的本义是独自、独立、单独,后来引申为“专一”的意思。还有一种解释是,“独”是一种外形像老虎、白色的身
期刊
在服装行业高速发展与更新的今天,服装中的设计元素和设计理念越来越重要。中国民族图案的魅力无与伦比,其具有优美的形式、多变的配色以及丰富的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民族图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在现代服饰设计中更是被赋予新手法、新思路、新色彩,从而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时尚舞台之上。民族元素不是简单的中国文化堆积,不是对民族传统服饰造型、色彩、式样、表面形式的模仿,而是自然生发于中国民族性
期刊
《湘夫人》是屈原《九歌》中的名篇,充分展现了屈原“香草美人”意象的运用,成为多版《大学语文》的选篇和专升本考试的复习篇目。由于屈原作品年代久远又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教学过程有一定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切身感受湘君的苦恋哀思,同时带领学生分析屈原的政治情怀是教师的教学重点。本文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并设计合理的教学情节,开展新颖的课堂教学活动。  《湘夫人》和《湘君》选自屈原《楚辞·九歌》,是姊妹
期刊
我有幸作为AIESEC中国大陆区的海外志愿者,于2013年寒假前往保加利亚进行了6周的文化交流。我曾以为这次出远门是为了看世界,结果却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  雪,一片平坦的白,一块一块的,有规律地被清扫、堆积在机场。巴黎的清晨有些冷,在候机室等待转机时,除了Cino和我两个中国女生,没有见到任何亚裔。在飞机上看不到地平线,我只看到一大片雪一样白的云朵。我一路都在追赶太阳,直到两脚真正踏在欧洲大陆
期刊
《家》是巴金在现实主义方面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描绘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变化史,这部作品不仅体现出封建思想的丑陋以及封建制度的腐败,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具备的一些特点。在这部作品中,巴金凭借自己对封建家庭制度的深刻体会以及相关生活阅历,采用现实主义方法,以高氏家族为背景,对各种人物进行了不同的描述,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封建制度必然导致一些问题,给我国的旧制度敲响了丧钟。笔者曾根据人物性格对《家》
期刊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快速发展的社会尽显浮躁之风,只看重生活品质,不关心死亡品质,即不关心死亡的尊严问题。因此,现代人应该冷静下来思考生活的品质和死亡的尊严问题。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其中不乏关于生死的卓著。人们应当多加熟读古本,向古人学习生死的智慧,思考自身这个主体在大环境下应持有的生死观,而不能做“时代进步、精神虚无”的畸形儿。《论语》是儒家典籍之一,其中就有生死观的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