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视角的变化,很有必要从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探究练习作业的设计。观照自主选择性,注重多元融合性,强化体验运用性,让练习作业的设计由课堂走向课外,由知识走向运用。
关键词:练习作业选择融合运用
练习作业是教师用来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得力抓手。长期以来,练习作业的呈现一般都是教师出几道题目,包括抄词、默词、释义、阅读等,到了小长假或者寒暑假时,干脆就印几张试卷,或布置几篇作文,要求学生完成。“师命难违”,学生大都本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做着一成不变的作业,没有多少兴趣,更别提高质量完成了。随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视角的变化,有必要从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探究练习作业的设计。
一、观照自主选择性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这无疑会抹杀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热情。迪士尼乐园的路径之所以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是让游人在草地上自由行走的结果。将此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教師应观照练习作业的自主选择性,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例如,学生对于网络的兴趣非常浓厚,布置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的练习作业时,我便设计了如下练习题目:
1.我是个“小网迷”。我知道好多网站,例如、等。在网上,我学到的知识是。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网站,对它展开研究,可以个人独立进行,也可以小组合作研究。你可以上街采访,可以翻阅书籍,也可以利用网络解决问题。汇报形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电子的。
3. “苏州家校路路通”网站平台正在举办“在母亲节到来之前给自己的母亲写祝福语”的活动,请你也来写一写,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真诚祝福。建议把祝福语输入网站的发件箱,定时发送。
本课的练习作业有必做的,有选做的,意在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个性,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这几道题目有较大的开放性,第一道题目意在拓展学生眼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会有些小难度,但学生只要熟悉课文,再花些工夫,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第二道题目改变了原有的单一化学习形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探究能力;第三道题目注重运用,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表达真情实感,既是对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又是对具体情境中活学活用能力的测试,有助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智慧的生成。实践证明,这样的探究性练习作业,给予了学生较大范围的自由度,有效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的兴趣,作业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因此,当完成作业由“无趣”走向“有趣”,由“被动”走向“主动”时,练习效果自然显著。
二、注重多元融合性
仅仅立足教材的练习作业,内容往往单一,形式也比较呆板,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心怀大语文观,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发展。语文练习作业的设计可以围绕某个主题,融合多种相关元素,使练习作业更具实用性,更切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五”安排了一篇介绍端午节的习作。围绕此话题,我对苏州的风俗民情、历史、民间传说等内容进行了融合,以微视频的形式进行呈现,意在让学生对苏州的历史文化、地方风情有初步了解,生发探究的兴趣。之后,我发动学生在即将到来的端午节期间完成三项作业:一是资料搜集归类,让学生走出家门,走到家乡的老字号、小街小巷中,通过询问长辈、上网查询等多种渠道,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悠久历史、民间传说等,并进行整合归类,发到班级论坛,与他人分享;二是确定研究专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家乡的了解,设计一项或是一组专题作业,进行个人或小组研究;三是专题成果汇报,要求个人或小组不拘一格,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有了前期多元融合的视频材料做基础,学生发现自己的家乡竟然有这么多与端午节紧密相连的文化元素,因此参与积极性极高。
假期结束,他们的汇报分外精彩,如有的学生完成了精彩的习作,阐述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每年的5月5日是‘立夏’时节。这一天,我们这里的人们习惯吃咸鸭蛋、吃酒酿;还会编织红色的网兜,把咸鸭蛋装在网兜里,挂在孩子们的头颈上;还要给他们穿上印有百兽的黄色布衣,据说这样可以辟邪。各地的风俗各种各样,通过这次调研采访,我对家乡的端午节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小组以微视频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呈现了自己的收获:“苏州有2500多年的历史,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园林文化闻名于世(此处呈现苏州园林独具特色的图片),但是苏州的百年老店:松鹤楼、得月楼、叶受和、黄天源、稻香村、采芝斋、雷允上、三万昌等同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此处呈现每个百年老店的标志性图片)。苏州那些小街小巷的名字:干将路、莫邪路、学士街、山塘街、三元坊、滚绣坊、专诸巷、大儒巷(此处呈现每个小街小巷的标志性图片)……都有一段动人的传说,都有一个神奇的故事。”有的小组将自己的成果编写成宣传小册子。还有的学生匠心独具地制作了手抄报,技巧已经涉及写作、编辑和排版,独特而又精美。
从这些作业设计可以看出,走出单一不变的形式,走向多元融合后的练习内容,能够真正发挥作业本身的引导价值,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不断推着学生前行。仅以学生最为头疼的习作来说,因为有了多种习作素材的融入,有了自己喜欢的探究形式,有了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便有了习作的兴趣和自信。这样的效果,是单向的练习作业所无法企及的。
三、强化体验运用性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强化练习作业的体验运用性,让语言由表象走向深层,值得探究。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针对“如何保护家园”的话题,我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对相关策略进行归纳,结果发现大多学生仍是泛泛而谈。于是,我及时转变方法,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体验性作业,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形成专题研究小组,结合具体的体验进行深入研究。如针对“苏州的水”的主题作业,学生先关注苏州的水,了解到:水是生命的源泉,古城苏州与水有着不解之缘;2500年前,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营造了苏州城“小桥流水多,人家尽枕河”的美好意境;苏州因为其小桥流水的美好意境,被称为“东方威尼斯”。之后,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掌握苏州的水的最新动态;通过调查研究,实地取水样检测水质;调查自己家的用水情况,并填表分析;参观苏州污水处理厂等,发现当前的苏州也已步入缺水城市之列,水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为了调查苏州水污染的原因,学生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聘请环保学院的教师、市水利局的专业人士做校外辅导员。通过详细调查、取证和实地体验,学生总结出了水污染的五点原因:(1)未经处理的废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道中;(2)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3)水土流失;(4)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5)市民的节水意识淡漠。最后,小组成员纷纷献计献策,形成了河道治理的建议书,提交给了苏州水利局的有关部门。具体建议有:在河道边设立隔离层,让垃圾顺着水流漂,聚集到一起,防止扩散;在河里养鱼,不让河道变成死河;定期打捞浮在水面的漂浮物,让鱼儿长得更好,让河水更清澈;提高居民素质,增强环保意识;严格管理排放污水的厂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苏州的水”这一主题结束后,学生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如“苏州那么多的垃圾都运往哪儿了?”“哪种方式更环保?”“假如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填平了,我们又该往哪儿运送垃圾呢?”可见,在完成这项拓展性练习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仅夯实了语言运用能力,也提升了思辨能力。
让练习作业的设计由课堂走向课外,由知识走向运用,让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同时得到思维的成长,这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许培卿.从课程开放视角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5).
[3] 杨晓英.对小学生作业的哲学解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7.
[4]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下册[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关键词:练习作业选择融合运用
练习作业是教师用来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得力抓手。长期以来,练习作业的呈现一般都是教师出几道题目,包括抄词、默词、释义、阅读等,到了小长假或者寒暑假时,干脆就印几张试卷,或布置几篇作文,要求学生完成。“师命难违”,学生大都本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做着一成不变的作业,没有多少兴趣,更别提高质量完成了。随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视角的变化,有必要从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探究练习作业的设计。
一、观照自主选择性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这无疑会抹杀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热情。迪士尼乐园的路径之所以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是让游人在草地上自由行走的结果。将此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教師应观照练习作业的自主选择性,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例如,学生对于网络的兴趣非常浓厚,布置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的练习作业时,我便设计了如下练习题目:
1.我是个“小网迷”。我知道好多网站,例如、等。在网上,我学到的知识是。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网站,对它展开研究,可以个人独立进行,也可以小组合作研究。你可以上街采访,可以翻阅书籍,也可以利用网络解决问题。汇报形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电子的。
3. “苏州家校路路通”网站平台正在举办“在母亲节到来之前给自己的母亲写祝福语”的活动,请你也来写一写,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真诚祝福。建议把祝福语输入网站的发件箱,定时发送。
本课的练习作业有必做的,有选做的,意在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个性,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这几道题目有较大的开放性,第一道题目意在拓展学生眼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会有些小难度,但学生只要熟悉课文,再花些工夫,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第二道题目改变了原有的单一化学习形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探究能力;第三道题目注重运用,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表达真情实感,既是对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又是对具体情境中活学活用能力的测试,有助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智慧的生成。实践证明,这样的探究性练习作业,给予了学生较大范围的自由度,有效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的兴趣,作业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因此,当完成作业由“无趣”走向“有趣”,由“被动”走向“主动”时,练习效果自然显著。
二、注重多元融合性
仅仅立足教材的练习作业,内容往往单一,形式也比较呆板,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心怀大语文观,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发展。语文练习作业的设计可以围绕某个主题,融合多种相关元素,使练习作业更具实用性,更切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五”安排了一篇介绍端午节的习作。围绕此话题,我对苏州的风俗民情、历史、民间传说等内容进行了融合,以微视频的形式进行呈现,意在让学生对苏州的历史文化、地方风情有初步了解,生发探究的兴趣。之后,我发动学生在即将到来的端午节期间完成三项作业:一是资料搜集归类,让学生走出家门,走到家乡的老字号、小街小巷中,通过询问长辈、上网查询等多种渠道,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悠久历史、民间传说等,并进行整合归类,发到班级论坛,与他人分享;二是确定研究专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家乡的了解,设计一项或是一组专题作业,进行个人或小组研究;三是专题成果汇报,要求个人或小组不拘一格,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有了前期多元融合的视频材料做基础,学生发现自己的家乡竟然有这么多与端午节紧密相连的文化元素,因此参与积极性极高。
假期结束,他们的汇报分外精彩,如有的学生完成了精彩的习作,阐述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每年的5月5日是‘立夏’时节。这一天,我们这里的人们习惯吃咸鸭蛋、吃酒酿;还会编织红色的网兜,把咸鸭蛋装在网兜里,挂在孩子们的头颈上;还要给他们穿上印有百兽的黄色布衣,据说这样可以辟邪。各地的风俗各种各样,通过这次调研采访,我对家乡的端午节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小组以微视频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呈现了自己的收获:“苏州有2500多年的历史,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园林文化闻名于世(此处呈现苏州园林独具特色的图片),但是苏州的百年老店:松鹤楼、得月楼、叶受和、黄天源、稻香村、采芝斋、雷允上、三万昌等同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此处呈现每个百年老店的标志性图片)。苏州那些小街小巷的名字:干将路、莫邪路、学士街、山塘街、三元坊、滚绣坊、专诸巷、大儒巷(此处呈现每个小街小巷的标志性图片)……都有一段动人的传说,都有一个神奇的故事。”有的小组将自己的成果编写成宣传小册子。还有的学生匠心独具地制作了手抄报,技巧已经涉及写作、编辑和排版,独特而又精美。
从这些作业设计可以看出,走出单一不变的形式,走向多元融合后的练习内容,能够真正发挥作业本身的引导价值,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不断推着学生前行。仅以学生最为头疼的习作来说,因为有了多种习作素材的融入,有了自己喜欢的探究形式,有了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便有了习作的兴趣和自信。这样的效果,是单向的练习作业所无法企及的。
三、强化体验运用性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强化练习作业的体验运用性,让语言由表象走向深层,值得探究。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针对“如何保护家园”的话题,我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对相关策略进行归纳,结果发现大多学生仍是泛泛而谈。于是,我及时转变方法,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体验性作业,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形成专题研究小组,结合具体的体验进行深入研究。如针对“苏州的水”的主题作业,学生先关注苏州的水,了解到:水是生命的源泉,古城苏州与水有着不解之缘;2500年前,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营造了苏州城“小桥流水多,人家尽枕河”的美好意境;苏州因为其小桥流水的美好意境,被称为“东方威尼斯”。之后,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掌握苏州的水的最新动态;通过调查研究,实地取水样检测水质;调查自己家的用水情况,并填表分析;参观苏州污水处理厂等,发现当前的苏州也已步入缺水城市之列,水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为了调查苏州水污染的原因,学生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聘请环保学院的教师、市水利局的专业人士做校外辅导员。通过详细调查、取证和实地体验,学生总结出了水污染的五点原因:(1)未经处理的废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道中;(2)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3)水土流失;(4)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5)市民的节水意识淡漠。最后,小组成员纷纷献计献策,形成了河道治理的建议书,提交给了苏州水利局的有关部门。具体建议有:在河道边设立隔离层,让垃圾顺着水流漂,聚集到一起,防止扩散;在河里养鱼,不让河道变成死河;定期打捞浮在水面的漂浮物,让鱼儿长得更好,让河水更清澈;提高居民素质,增强环保意识;严格管理排放污水的厂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苏州的水”这一主题结束后,学生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如“苏州那么多的垃圾都运往哪儿了?”“哪种方式更环保?”“假如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填平了,我们又该往哪儿运送垃圾呢?”可见,在完成这项拓展性练习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仅夯实了语言运用能力,也提升了思辨能力。
让练习作业的设计由课堂走向课外,由知识走向运用,让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同时得到思维的成长,这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许培卿.从课程开放视角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5).
[3] 杨晓英.对小学生作业的哲学解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7.
[4]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下册[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