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坝上的傣族自然智慧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p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云南西双版纳州澜沧江两岸居住的傣族世代依水而居,在漫长的渔猎生活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生存经验,发明出多种捕鱼工具和方法。用竹条编扎成长长的喇叭状接鱼工具,捕鱼时将渔具放在江河中,再筑起拦鱼坝,河中的鱼顺水游进了鱼具里……
  


  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许多河流,发源于无量山东侧普洱市的大青山和茅笔山。在西双版纳东部有一条始称勐先河的河流,在景洪市勐旺乡的补远寨山下名补远江;流经勐腊县象明乡之后的河段叫小黑江;流入勐仑坝子(小勐仑热带植物园)以后又称为罗梭江。罗梭江最后从勐腊县关累港的阿皮露崩山脚汇入澜沧江,全长213公里,流域面积2533平方公里。
  罗梭江傣语称为“南班”,意為水味甘美之河。
  


  清澈的河水在勐仑坝子与关累的山地间奔流,给勐仑坝子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养育着生活在这片富庶土地上的人们。罗梭江流淌到勐仑坝子时,弯弯曲曲围成一个葫芦形的半岛,人们把这个三面临水的小岛称为葫芦岛。
  “泡沫跟着波浪漂,傣家跟着流水走。”罗梭江沿岸的绿树丛中分布着许多如诗如画的傣家村寨,他们依水而居。傣家人祖祖辈辈流传着一句古老的谚语:“水创世,世靠水。”足见傣族是一个秉性温柔和顺,与万物之源的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十分敬水、爱水、惜水、恋水的民族。
  清澈如黛的罗梭江流经一个名叫曼梭醒的傣族村寨。傣语“曼”为村寨;“梭”为河口;“醒”为南醒河;“曼梭醒”即该村址正好位于南醒河汇入罗梭江的河口处,故得此名。
  


  寨子仅有50多户人家,人口300多人,距勐仑5公里左右。在傣族法典中明确规定:“建勐要有千条河。”傣家人民间谚语还说:“寨前渔,寨后猎,依山傍水把寨立。”“无山不狩猎,无河不建寨。”所以曼梭醒的祖辈们就遵循傍水而居的古训来建自己的家园。
  傣家人生活在丛林山水间,未曾见过大海,可他们崇拜万物有灵的信仰,依水而居,和水相伴,用勤劳和勇敢繁衍生息在西双版纳这块沃土上。在漫长的渔猎生活中,积累了经验,显现出智慧,发明出多种捕鱼工具。这些传统的捕鱼工具傣语分别称为:蒙、些、沾、送、赛、星等。
  


  “蒙”即是宽大的挂网,捕鱼时将网横布在水中,来拦挂游动的鱼类;“些”是一种小网,这种网一般是男人使用,捕鱼时将网撒向水面,使网沉下水底来罩住鱼,然后再慢慢地把网收起;“沾”即罾,傣语称这种捕鱼方法为“约沾”,即抬罾捕鱼。一般是傣族妇女使用,使用时用竹竿悬吊着四方形的兜网,捕鱼时手握竹竿将网沉入水底,发觉鱼进入网时迅速抬起网,来捕捉网中的鱼;“送”是用竹条编扎成桶形捕鱼工具,捕鱼时一手握一只,在鱼塘内边走边罩,罩住鱼时,鱼便碰撞鱼具,马上伸手进去把鱼抓起;“赛”是用竹条编扎成一米多长的喇叭形状一种接鱼工具,在渔具顶端又用竹签编制一个喇叭形的倒签,用竹篾扎在接鱼口,捕鱼时将渔具放在沟渠和小河中,再用树叶或竹条筑起一个小形的拦鱼坝,河中的鱼顺水游进了鱼具里就无法游出来,然后把渔具抬到岸上把鱼取出,傣语把这种接鱼方法称为“塞赛”;“星”也是用竹条编制的撮鱼工具,多数是傣族妇女使用,她们在劳作之余,便到沟边、河边撮鱼,傣语称“涮巴”;其次就是最普通的钓鱼,傣语称“别巴”。
  


  而曼梭醒的傣家人最擅长在罗梭江里捕鱼,他们的这种捕鱼方式也显示出了傣家人的智慧。最佳的捕鱼季节是在入秋以后,一般傣族把气候分为雨季和旱季两季,入秋后也就进入了旱季,雨水少了,江河里的水也不暴涨了。这时曼梭醒的傣族老乡们就准备好竹子和木料,在罗梭江里筑起栏河鱼坝,筑鱼坝需选择水流有坡度的地方,水位也不宜过深,一般是在1米左右的水位。筑坝时先在河岸上制作成人字形的大木架,然后再把木架用横木扣榫打牢,由十多位汉子抬入江水中,送入江中后又用石头把它固牢,用石头来固定木架就可以看到傣家人的智慧。
  村里人用竹条编制成一个圆锥形的大竹篮套在每道木架上,然后在每个竹篮里放入石头,就把每道木架固定下来了。这样的木架在江中根据鱼坝的需要要建十道至十二道左右,而且每一道的木架大小还不同,靠前的高度稍低,靠后的逐步升高;前面开口稍大,往后的稍集中,形成一个喇叭形的开口。然后先用长竹把每道木架连接好,连好后就用竹条把过滤鱼台编好,在河中就形成了一道长长的“V”形过滤鱼台。过滤鱼台周围还得用树叶和竹条把鱼台周围栏好,以免上游下来的鱼不经过鱼台就跑掉了。鱼坝筑好后只要从上游下来的大鱼都自然地流进了鱼台里,小鱼虾则从竹缝中落入下游。
  鱼坝是村寨里几十户人家共同建起来的,就得轮流来守候,每天收获的鱼大家平均分配,每户人家都有一份。
  每天收鱼一般是傣族妇女们做的事,傣族妇女也是捕鱼的高手,她们最擅长的是用三角形的鱼网在江河里捕鱼。到了鱼坝旁,可以看到两位守候在鱼坝旁的傣族妇女背上鱼篓,手提鱼网,走上通往鱼台的竹桥。竹桥是用4~6根长竹分两段搭建在木桩上,高度近2米,约长15米左右。一般的人要走上竹桥就如走钢丝一样难,可傣家妇女却轻盈地在上面行走。走到鱼台后她们用手中的小鱼网把落入鱼台里五花八门的鱼撮进鱼篓里,撮满后她们便背上鱼篓返回到岸上,把鲜活的鱼放养在岸边的大鱼篓里。傣语把鱼称为“”。而在汉文工具中,“鲃”是鱼名,体侧扁或略呈圆筒形,生活在淡水中,分布在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一个民族对鱼的称呼,也许可以理解为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发现有着悠久历史,不然没有这么吻合。   捕获的鱼,在岸边清洗干净,便成为傣家人佐餐佳肴,在傣家人的舌尖上,鱼是最别具特色的美味。
  踏上傣家竹楼,一进屋内,在左侧有一个火塘,火塘上有一个铁三脚架。傣家人认为火塘上的三脚架是丰衣足食、幸福吉祥和宝石三种象征,所以他们丰腴的生活和美味菜肴从古至今都是在火塘的三脚架上做出来的。
  在傣族,新鲜的鱼有许多种做法。傣族对鱼的做法沿袭着古老的传统习俗,既古朴又简单,方法也多样。烧烤,是傣家人最常用的烹调方法,只要燃起一塘火,就可以在火塘上烧烤鱼、肉、蔬菜等。他们把烧烤的方法称为“寄”,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用烧烤来加工菜肴,人人都喜欢吃烧烤食物,也很喜欢用烤鱼烤肉来招待客人。
  “香茅草烤鱼”可以说是傣家人的名菜了。把鲜鱼刮鳞,抠除鱼鳃,用锋利的尖刀从背部纵剖,取出内脏,洗净后把水滤干,然后用盐在鱼身上涂抹一遍,把事先准备好的姜、蒜、辣椒、苤菜、芫荽、荆芥等加食盐拌匀后分铺在鱼腹内,将鱼头与鱼尾对折夹住调料,又用香茅草把鱼捆扎紧,再用竹夹夹住香茅草捆扎好的鱼,放在三脚架上烘烤。当鱼烤到九成熟时,再用猪油涂抹在鱼上,继续烤至熟透,这时鱼的外表油润,鱼腹内的调料白绿相间,散发出扑鼻的香味。尝一口,鲜美中带有香茅草的芳香。
  另一道是“绿叶包蒸鲜鱼”,傣语叫做“能贺巴”。这道菜用的多是从河里捕获的鲤鱼、鲫鱼、罗非鱼等各种淡水鱼类。
  


  将鱼洗净、滤干后,先用盐和野花椒粉涂抹在鱼身上,再把备好的配料辣椒、姜、蒜、蒜叶、苤菜、芫荽、荆芥、大葱、野花椒等辛香佐料拌匀后铺在鱼腹内,用香茅草缠裹两圈,再用芭蕉叶把鱼包好,然后放入木甑内蒸熟,当从木甑中取出,摆入盘中打开绿叶时,绿叶的清香伴着佐料的辛香,一样让人垂涎三尺。这道菜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一菜有两味,鱼味是甜淡,腹中的佐料是香与辛辣,极开胃口,喜欢吃辣味的就吃里层,不喜欢吃辛辣的就吃外层,满足了两种口味。
  傣家人还有不用锅的竹筒煮鱼——仅用竹筒就可以煮鱼了!把鱼、肉填入竹筒里放在火塘上煮。除此之外,傣家人吃鱼的方法还有很多。用芭蕉叶把要烤的鱼、肉和蔬菜等包好后,放在火塘烤称为“包烧”。用鲜活的鲤鱼,先把鱼洗净、滤干后,在火塘上把鱼烤至八成熟,然后和备好的生蒜、芫荽、大葱、糊辣椒粉、野花椒粉、盐一起剁成肉泥,调拌均匀,就成为色泽乳白夹翠、肉质细腻、味鲜气香并略带辛辣的“鲜鱼剁生”,再配上用萝卜、莲花白、鱼腥草等蔬菜一起蘸着吃,是傣家人十分喜爱的,独具特色的一道佳肴。诸多做法不但保持鲜鱼的自然美味,还展示了傣家人的智慧。
  


  昆曼(昆明至曼谷)大通道通車后,从西双版纳景洪前往磨憨口岸和勐腊县,曼梭醒成为了必经之地。寨子里的村长就牵头带领村民利用栏河鱼坝捕到的鱼,在罗梭江畔建起了生态鱼坝傣味鱼庄。聆听鸟语蛙鸣、吃鲜活的江鱼、品地道的傣味,游客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享受了自然,就这样曼梭醒的傣味生态鱼庄出了名,许多人都慕名而至,乡亲们乐此不疲。
  傣家人栏河捕鱼实质上是捕大留小,合理地利用鱼类资源,没有采取毒鱼、炸鱼的方式,取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鱼类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作用。他们虽从罗梭江获得了丰润的收益,可他们仍会牢记古训,自觉地维护好家园的生态平衡。
其他文献
针对公交车的无线上网需求,结合现有Wi-Fi和LTE网络组网,对车载Wi-Fi的组网拓扑、网络配置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给出了业务发展初期有利于快速部署的组网方案。同时,还对业务
以黑豆为主料,红豆、大米、薏仁米和白砂糖为辅料,经过焙烤之后,粉碎,采用混料设计得到最优配方为:黑豆(43.7%),红豆(19.6%),大米(10.0%),薏仁米(17.7%),白砂糖(9%)。胃蛋白
本文在简要介绍图形-背景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语言研究领域内应用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图形与背景的关系,进而用图形背景逆反的观点论述了三种句型结构中各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汪永晨,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1996年创办了“绿家园志愿者”,发起中国民间观鸟、领养树、保护白鳍豚等民间环保活动;2000年开创中国环境记者沙龙;2004年美国旅游杂志年度人物;2005开辟《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2006年发起“江河十年行”;2007年当选“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8年9月当选美国《时代/CNN》2008环境英雄;2008年12月获得人民网“改革开放30年环保贡
为了支持物联网应用,在分析安全性、传输时延、移动性和传输有效性的基础上,指出有必要增强现有的网络架构、更新相关信令流程的问题,并给出终端进入网络,发起数据传输以及终结数据传输场景下的具体消息交互过程,通过分析表明这是一个较优的解决方案,能达到预设的各项指标。
通过建立基础设施组网模型,研究在LTE BBU不同集中度及设置位置情况下的承载网建设成本,得到不同组网模式与承载网建设成本间的关系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最优组网模式建
为了解决LTE网络小区PCI规划中边界网络适配困难、模三干扰改善困难的问题,引入了基于图论与遗传算法的小区PCI规划算法。该算法利用道路测试与网管采集的网络运行数据构建新
通过计算800MHz和1 800MHz两种频段的最大路径损耗,选取合适的传播模型,研究两者各自不同的覆盖能力,并分析了800MHz频段所存在的优势和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