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堂自然生长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cz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主阵地,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积累、综合运用、自主实践的过程。“儿童问学课堂”,以“问”为引擎,扬起生长的帆;以“学”为核心,培育生长的力;“问”“学”相生,蓄积生长的能。学生在“问学”中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问学;语文课堂;生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1-0014-02
  【作者简介】刘宁霞,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南京,210019)副校长,高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问学”,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激发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问学”,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自然生长。
  一、以“问”为引擎:扬起生长的帆
  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从古至今,备受关注。“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面对文本时知道问什么,如何让学生有问的兴趣、问的习惯、问的能力呢?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问什么”。例如,低年段的学生往往会对课文中的一些生字新词发问,这是符合学习规律的。随着年级升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问自答”。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问作者,了解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问内容,了解课文梗概,理清课文脉络;问表达方式,发现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遣词造句的匠心;问编者,在课后习题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在单元的编排中发现课文的“共性”与“个性”……
  其次,要让学生有“问”的兴趣和习惯。教师怀宽容之心,尊重学生问的权利,乐于引导而不是漠视,让“问”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在“问”中培养学生“问”的能力。在课文学习中,要善于发挥“问学单”的作用,把学生“问学单”上的问题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比较中甄别。在一次次的比较中,学生学会用“语文的视角”发现问题。在对学生问题的分析中,教师应进一步关注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出最关键的问题,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是幼稚的,是对文章内容或者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直觉,这时,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转化。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上《石榴》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石榴会笑吗?怎么咧开了嘴?(2)“石榴笑破了肚皮”是什么意思?(3)为什么石榴娃娃要急切地向外张望?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太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但他们对这种语言表达很感兴趣,觉得很新奇。教师引领学生看图、读文,知道这些句子实际是在写石榴果成熟了,那课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再引导学生感受拟人修辞的生动表达。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时,还要把握语文的课程本质和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例如,不同文体的文章教学自然有各自的重点内容和关注点。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閱读感受;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关注文体,关注语言文字,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漫游,在语言情境中体验,边读边问,边问边读,培养语感,扬起语文远航的帆。
  二、以“学”为核心:培育生长的力
  语文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在其中,自主探学,与同学老师分享互学,明确学习的重点,优化练学,在多元评学中不断生长。
  1.静思默想,自主探学。
  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新的知识建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真正的思考、品味。课堂上,教师必须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问题的感召下走进文本,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呈现出“丰富的安静”。一边读一边想,圈画、批注,真正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心中有感,才有表达的需要。
  2.交流合作,分享互学。
  过去,在教师的掌控下,课堂上发言的只是少数学生,“大多数动耳听,优等生给结论”的现象比比皆是。“儿童问学课堂”,教师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有表达的机会,在表达中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分享互学,就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多方交流,代替过去“一人讲,大家听”的简单模式。教师对小组成员进行“异质搭配”,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组合,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体验到交流的快乐。小组内的每个人积极主动地发言,清楚明白地表达观点,同时每个人又都是倾听者,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并及时修正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在表达中提升学习语文的能力。
  3.尊重差异,优化练学。
  课堂的练习设计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使练习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挑战自我,挑战思维。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上《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超市作业”,让学生任选其中两项完成:(1)讲一讲,把《维生素C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2)写一写,如果你是病重留岛的船员,介绍一下你在岛上的那段生活;(3)读一读,从课外搜集科学家因偶然事件而导致发现和发明的小故事。三项作业,有复述课文、想象作文、搜集资料阅读,锻炼的是不同的语文能力,学生自主选择,让他们在战胜各自的挑战中获得成功的信心,培育生长的力。
  三、“问”“学”相生:蓄积生长的能
  “问学”,因“问”而“学”、循“问”而“学”;“学”解决“问”,又产生新的“问”。“问”“学”相得益彰,共生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长效生长。
  问中学,学生的学习由发现问题开启,在读的过程中,有的问题自然就明白了;弄不明白的问题,便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学生提问:“杜甫是一个大人,为什么听到失地收复会‘涕泪满衣裳’‘喜欲狂’呢?诗人的情绪好像与年龄不相称。”这一问,激发起认知的矛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杜甫的生平,等学生查阅资料再读诗句,感受到的是杜甫强烈的爱国之心,“涕泪满衣裳”“喜欲狂”,实是当时诗人积蓄已久的情绪宣泄,是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学生的这一问,是探究的开始,也正是这一问,让学习变得深刻、丰厚。
  学中问,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学习苏教版四上《维生素C的故事》,在师生梳理出课文主要是写维生素C发现的过程后,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明明是写科学家发现了维生素C,作者却用大量的文字写哥伦布的一次航海,这是不是重点不突出?”一个新的问题产生,有时是新的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理解了没有哥伦布的航海,没有“海上凶神”,没有他对船员的关心,就没有他的“灵感”。正是他当时的疑问,为科学家的研究提供了发现的可能性。所以,课文详写哥伦布航海的经过,略写科学家的发现,这就是作者布局谋篇的精到。把学生的“问”变成教学资源,学生学得自然,有真收获。
  会“问”,会“学”,“问”“学”相生,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感知课文的内容,品味语言文字,感悟作者的表达,受到情感的熏陶。一个文本的学习结束,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拓展,将学生引入一个更大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充满学习的期待,走向新的“问学”。<\\Ysc02\d\邱\江苏教育\小学版\2017\01\KT1.TIF>
其他文献
简单概述我们的IT生活,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IT产业界却异常动荡.引出我们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后台的数据中心出现?哪些锚位?这些背后的改变又将如何来影响我们的生活?
【摘要】教育学生书写好每一个汉字、传承汉字书写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健全的组织网络是促进写字教学有序、高效开展的前提,理念前瞻、素质优良、个性鲜明的教师团队是推进书法课程建设的保障,环境的营造、活动的开展、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实施书法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文化建设;师资;书法特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
2009年比特币诞生,短短几年,比特币不仅引发了全球金融圈的大风暴,还激起了人们对互联网时代和未来货币的大讨论。有的人将比特币奉为货币进化乃至人类社会交易流通的颠覆式发明
如果你认为智能手表只是小打小闹,根本无法对高高在上的瑞士手表形成威胁,看完下面这组数据,你就会改变想法。4200元,这就是瑞士手表的平均价格!据《钟表》杂志的统计数据,20
ACCESS正在成为信息时代的新制度范式,在权利核心上建构着新的基本规则。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是全国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卓越学校”、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STEM教育样本学校、淮安市中小学创客教育试点学校。近年
德育教育开展的宗旨应是适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学校应把德育课程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这是在践行"浸润"式德育中不断尝试、探索的做法。介绍
如何在做生意中成为君子?这涉及价值观的问题。君子是体现东方价值观的人性假设。与西方经济人假设形成对照。经济人假设反映的最大化原则,追求的是自我利益最大化。君子的人
【摘 要】STEM是一种项目式学习,但却不是简单的做项目或完成一项工程任务。STEM教育指向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对于STEM而言,项目只是培植和发展创新思维的载体与平台,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都在STEM项目的实施和操作中完成。  【关键词】STEM教育;项目学习;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90-0070-03  【作者简
文字的时代过去了,图片的时代过去了,语音的时代也过去了,在移动视频直播的时代中又能有几个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