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千古悬棺之谜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569148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它分布于四川、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福建和台湾等13个省区。其悬置方式有3种:一是木桩式:在峭壁凹入可避风处,凿孔插桩,架棺于上;二是凿岩式:凿岩为穴,置棺于内;三是自然洞穴式:利用岩壁天然缝隙或洞穴,置棺于内。木桩式、凿岩式悬棺目前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是四川珙县洛表乡、曹营乡和贵州的修文六广河。四川珙县洛表乡悬崖峭壁上现存放着250多具棺材。长江三峡沿岸的风箱峡和大宁河畔的悬棺遗迹,更是达300余处。自然洞穴式悬棺多集中在贵州安顺市的紫云格凸、平坝县的桃花村等地,有的洞穴内存放达600余具。悬棺离地面高度一般在26~50米之间,高的可达100米,多临江河。
  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的悬棺至今尚有三大谜没能破解。一是悬棺主人是谁,二是为何采用悬棺安葬死者,三是他们又是如何将沉重的棺材安置到悬崖上去的。格凸景区的开发,使悬棺这千古之谜得以破解。
  
  悬棺主人是谁
  
  


  悬棺的主人,一般认为是春秋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故称“僰人悬棺”。这以周梦云和美国学者威信长安等为代表。他们认为“此物出自上古,绝非数百年前物。何以言之?史称,大禹死后,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见诸《孟子》矣。孟子又云:盖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委之壑。今查置棺处所,河流下陷,足证当时河水必高,又且两岸多系水造成屋,知为上古大壑,毫无疑问”。 而著名的自然科学家陈一得又对周梦云和美国学者的判断提出质疑,他的观点是:首先,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自春秋以来,或向滇西迁徙,或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过早地结束了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的历史。也就是说,僰人生活的时代,在公元前250年以前。其次,如果豆沙关悬棺所在是因河流下陷而成数百米高悬崖,这个过程没有几千年恐怕不能完成。陈一得反诘:历二三千年之长久,“任何坚硬木质,日射水浸,鲜不化为齑粉”?更何言骨骼完整,棺木纹理清晰。 事实上,查考史籍,较僰人晚近一千年生活在这一带的白僚、仡佬等民族也有悬棺葬习俗,“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于岩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元代李京《云南治略》、明代周汝成《炎檄纪略》均有此记述。《新闻晨报》2005年11月18日报道说:“复旦学子阎鹏荣则通过遗传学手段证明了是3000年前的古百越人将棺木置于崖壁之上。”对中国最为神秘的悬棺,考古界一直争论不休,普遍认为它们的主人不是古百越人,便是四川贵州一代的巴人。复旦学子阎鹏荣说:“我从遗传学的密码分析来看,证明了他们是古百越人的说法。”
  在黔中腹地,在边远封闭的贵州省紫云苗族自治县格凸河风景名胜区,多处洞穴都有悬棺,而悬棺地附近都是苗族集居之地。格凸风景区的神灵宫——格凸河中游的一个100多米高、40多米宽的巨大出水口的洞穴内的左边岩石上,1988年前存放着240多口棺材。笔者在这一带考察悬棺时,曾在宗地乡的红岩村锅枪组,悬棺岩脚下的村寨,寻找到了一口完好悬棺的后人,这位苗族老人称棺内人是他们的祖辈,只有80多年的历史,然而,现在他们已经不再悬棺了。而在安顺市平坝县桃花村的苗族,至今还采用自然洞穴式悬棺,一个洞穴内存放的棺木达600多具。2003年5月,文物专家在三峡兵书宝剑峡悬棺内发现了青铜巴式矛、巴式戈、巴式柳叶剑、青铜刻刀、青铜凿子、青铜洗盘、古剑饰。由此看来,一是悬棺时限,由一些书上说的“上限未知,下限为明代”,应该解为上限未知,下限晚近了。二是笔者认为悬棺也并不是哪一个民族所固有。
  
  为何悬棺
  
  《信息时报》2003年6月3日《三峡千古悬棺被开启》一文说:悬棺的原因传说是“诸葛亮兵书葬悬棺”,说是三国时,诸葛亮得知自己的生命已不久了,即招来他最信得过的人,将别人垂涎已久的兵书与宝剑,装在两具棺材里,藏到了香溪这一无人可攀的悬崖上。另一说是,一对恩爱夫妻死后,为了达到生同室死同穴的目的,要求儿女将他们先后葬在了悬崖上。华西网-华西都市报2001年9月3日《破解悬棺升天之谜》说:据考证,悬棺大多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遗迹。那时由于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古人就采用悬棺以示“趋吉”和“尽孝”之意。不过让人起疑的是:除了选择高不可攀的悬崖绝壁作为葬身之所外,采用其他的葬俗就不能“趋吉”和“尽孝”吗?《云南志略》云:“人死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堕者为吉。”此说亦有不通处,因为凿岩式、自然洞穴式就堕不下来了。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口传的《苗族古歌》,有这样的说法:我们从很远的东方来,没有土地,就把老人的尸骨暂搁在山洞里,我们回家的时候再带走。这里的苗族人,把悬棺这种安放形式叫“搁”。“搁”就是使物体处于一定的位置,是还可以移动的意思。在格凸河风景名胜区,有一个只有两户人家的村寨叫脚杆寨,主人告诉我,用苗语说脚杆寨叫“不这吾”,意为“我要回家”。传说,很早以前,他们的祖先因为战争,一路败退,几经辗转来到这里,祖辈为了告诫后人,叶落归根,发誓只要脚杆还在,一定要打回老家,收复失地。于是乎,祖辈“归西”,后人没有将其入土,而是将尸骨高悬在那些阴凉的、凌空的、鸟兽也无能为力的岩洞、绝壁之处,一是防追兵破坏,二是防畜兽侵袭,三是便于长久保存,只待有朝一日“回家”时一同归根。为了牢牢记住先辈一定要返回老家的再三叮嘱,于是就有了脚杆寨的寨名,于是就有了悬棺的习俗。在格凸,现在虽然不再悬棺,但在丧俗活动中,有一个非常隆重的祭奠仪式,要砍一匹精壮的“战马”送亡人,这匹马有四件必备之物:马鞍、战刀、弓箭、斗笠。相传,苗族的祖先因为外敌入侵,从而失去了东方的家园,才逃到现今住地,但祖先一心要收复失地, 虽然在有生之年未能如愿,死了也要骑战马重返战场,杀敌报仇。由此看来,行“悬棺葬”只是临时存放,等收复失地后,还要带回老家去。由于这种愿望长期没有实现,就成了一种习俗。
  


  
  怎样放上去的
  
  自然洞穴式的悬棺存放难度不大,而木桩式和凿岩式悬棺,大多放在离地面数十米乃至百余米处,有的安放斜度接近甚至超过了90度,而这两种悬棺又都置于水流湍急、似乎无法攀援的绝壁上,那重达数百斤的悬棺,是怎样“升天”的?这一悬棺之谜成为中外考古界关注的课题。
  在关于悬棺的安置问题上有四种说法:一说:凿岩为路,待棺柩安放停当和崖画绘制好后,再把路毁掉;二说:如修埃及金字塔样,先用土填埋崖壁,尔后再挖去填土;三说:搭厢架;四说:从崖顶放绳索。用前三种方法似乎不是很现实,后一种有一定的道理。学者为探索悬棺之谜,曾做过许多努力。1996年10月,上海同济大学陆敬严教授在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的悬棺墓穴使用绞车垂直提升法进行安放悬棺的试验:用一台木制的绞车和几个木制滑轮,用绳子将地面上或崖下水面上的棺木吊起来,待提升到洞口前,由事先进入洞内的人甩出绳钩,将棺木拉入洞内。这是用当代科学的思维,去模拟古代人的做法。
  格凸河风景区“蜘蛛人”的发现,从另一条渠道揭开了悬棺之谜。格凸河的居民罗发科、黄小宝和王凤忠,均能在垂直光溜的百米绝壁上,在没有任何安全设施防护的情况下, 只要有脚可踏、有手可攀,或借助一些竹杆、木棒作为攀岩的辅助工具,5分钟就能爬到108米高的绝壁上,4分多钟后又徒手退回了地面。这证明,那些所谓无人能去到的悬棺之处的悬崖绝壁,古代人也可用同样方法征服的。
  


  从格凸河景区的棺木和其他地方的棺木结构来看,棺木都是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可以拆装组合。一口数百斤重的棺木按构成部件分开后,每块也不过几十斤,人的尸体也只不过是一块棺木部件的重量。
  依山傍水是古人选择栖息地的基本原则。古人把存放棺木的位置选好并打好木桩或凿好洞穴,再用藤或绳,把棺木部件分拆吊上绝壁进行组装,再把尸体吊上放入棺内,盖棺,悬棺葬就这样完成了。至于棺木和尸体分开吊到悬崖绝壁是否符合行悬棺葬的人的理念,这一疑问在格凸一带早些年苗族丧俗活动中可以得到证实,他们虽然不再悬棺葬,但在土葬时,尸体是由儿子背到墓地后放入棺木的。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增塑剂丁酰柠檬酸三正己酯(butyryl trihexyl citrate,BTHC)的测定方法,并测定血小板贮存袋所含增塑剂BTHC在混合浓缩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的溶出量,为该产品的安全性评
木果果  一头小猪,一只肥鹅,或是一个苹果。相信不少人部收到过一份这样的礼物:存钱罐。这份看似不起眼儿的礼物,其实就是小孩子人生理财迈出的第一步。省吃俭用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大家总是量入为出,喜欢把节省下的钱存起来。春节快到了,你的存钱罐可要派上用场了,你准备怎么用好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