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路径研究

来源 :传播与版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y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媒介,并且是不断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本文基于高校研究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培养方式特殊性、工作形式单一性和育人内容局限性等现实挑战,阐释了“互联网+”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常态,进而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 “互联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路径
  研究生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是知识生产能力系统化、规范化培养的最后环节。当前,我国研究生数量迅速增长,已成为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腹背之毛,它已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路径。
  一、传统模式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对高校网络育人工作既是“增量”又是“变量”,既是“机遇”又是“挑战”[1]。当前,全球已迈入信息化发展新阶段,互联网实现了对技术的深度融合,促使整个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而研究生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重要群体之一,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同时,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研究生数量急剧增长,研究生群体的思想也因为互联网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一)研究生培养现状的思政隐忧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一些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因素。一是从培养制度上看,我国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研究生队伍日益壮大,生源构成复杂,研究生年龄层次、社会阅历、专业背景、思想价值取向等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同时,研究生群体教育年限短、科研任务重、集体活动分散的特点也导致研究生思政教育活动组织难度较大,思政教育组织功能弱化,育人效果持续性不强等问题。二是从教育管理队伍上看,教师队伍建设稍显薄弱,辅导员、研究生导师与专业教师育人合力不足。一些高校存在“重科研,轻德育”的失衡现象,尤其是对导师的育人目标缺乏明确要求,忽略导师的育人功能,认为育人非其分内之责[2]。三是从研究生思想特点上看,研究生思想更加多元。随着学习层次的提高、学习经历的丰富和学习模式的变化,研究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强,思想上更加成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与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面对各类思潮的冲击,研究生群体更加容易呈现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特征。
  (二)传统思政教育方式的单向性
  首先,从思政教育方式上看,传统思政教育偏向于单向灌输说教模式。在传统灌输式课堂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育人缺乏针对性,教师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备课,学生则只能被动地接受[3]。相似地,研究生思政课基于“以理服人”的逻辑出发点,教师大都采取讲授式教学法,使得研究生思政课“抬头率”、思政活动“参与率”明显不足。其次,传统思政育人模式也使得研究生在相同时间和地点,接受同一内容传输时,其核心价值观培育容易停留在表面上,并且师生双方主客体的天然性质使得研究生在参与过程中难以获得共情,呈现主客二分的教育状态。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这种传统方式的弊端愈加凸显,再加之传统思政教育不断受到网络信息泛娱乐化、碎片化的冲击,使得研究生对思政内容容易缺乏兴致、意兴索然。
  (三)传统思政教育内容的局限性
  首先,从思政教育内容上看,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多以教育者为主体,以教材传授为根本,虽然面对面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高效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外化、认同与参与,但是纯知识性积累所发挥的育人作用十分有限。另外,思政教育内容大多为枯燥的纯理论知识,传统的教育模式只能传达有限的育人内容,很难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难以满足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容易导致思政育人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实践性和可推广性,削弱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其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和开展途径得以拓
  展[4],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矛盾也已随形势变化而变化。例如,时间和地点受限、照本宣科式教学缺乏创新性、未充分结合研究生思想困惑、抽象和空洞的理论说教居多、育人内容的“规定动作”导致覆盖面窄和常规化的育人内容逐渐失去核心吸引力等问题。
  二、“互联网+”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常态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互联网+”时代下的新机遇,充分发掘“互联网+”语境下的教育潜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具体的育人实践中进行多样化探索。
  (一)从“单向”到“联动”:拓宽思政育人渠道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政教育者广泛开展教育引导的重要工具,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不再是枯燥单一的说教模式,而是不断朝着多元化方向演进和发展。通过微信、微博、网站、客户端、QQ、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借助微电影、微党课、微小说、微记录、微政务等新媒体手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极大地拓宽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也在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实现了与研究生的互动和交流。如第十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江西理工大学的饶先发在其创办的“发哥辅导员工作室”上,发布与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紧密相关的微文,充分发挥了网络育人功能。又如,上海交通大学辅导员梁钦在其创办的公众号“辅导员娘亲”上,发布紧扣时代和校园热点的话题和畅谈个人感受与工作体会,深受师生喜爱。相较于传统的思政育人方式,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多样化育人渠道改变了传统育人方式的单向性,更加契合当代研究生的思想发展特点,也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载体”[5],增强了思政育人工作的互动性。
  (二) 从“单一”到“多元”:丰富思政育人内容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内容简洁而丰富,受众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到尽可能多的信息,这是互联网所具有的獨特优势。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并利用专业化的大数据检索分析、整合订制功能,推送专业化育人信息,订制多元化育人内容,打造符合研究生群体思想需求的网络文化精品,切实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作用。如部分高校运用新平台、新工具探索成立网络文化研究中心或融媒体中心,并依托新媒体、新技术建设校园文化网、线上校史馆,开展青年网络文化节活动、创作展播校史话剧和舞台剧,引导青年学生正面发声、理性思辨[6]。总之,通过“互联网+”平台的资源共享和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完善。   (三)从“灌输”到“对话”:畅通思政育人交流
  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主体包括研究生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加强二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效果。在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中,控制话语权的主要是高校辅导员,其单方面的政策传达与解读缺乏与研究生之间的共享交流,容易造成沟通不畅的问题,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但随着信息交流环境的优化,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互動的局限性,研究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其参与感、融入感更强,也更有助于积极推进教育者与研究生的零距离交流,提高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改变传统单向的交流模式,促使学生从思政教育中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7],并通过了解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将课上课下、线上线下联动起来,打破师生之间不对等的交流地位,为新时期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拓展新思路。
  三、“互联网+”时代下研究生思政育人工作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当前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抢占网络阵地,打造网络育人精品,着力探索符合研究生群体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新路径。
  (一)守好“互联网+”育人主阵地,建好思政宣传主渠道
  新媒体平台上的思政育人是在互联网微时代中诞生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如何占领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地。
  第一,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校园网建设具有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其言论立场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给研究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带来正向效应。
  第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自媒体平台的作用。根据研究生的群体特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打造兼具学术性与思想性的校园自媒体平台,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有效占领网络阵地。如清华大学的“清新时报”“藤影荷声”和北京大学的“北大青年”“此间”等微信公众号都在研究生群体中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有效地发挥了自媒体平台的作用。
  第三,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校园自媒体的内容监管。鉴于现有的自媒体平台内容良莠不齐,学校应组建一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牵头,包括精通自媒体运营人员在内的专业队伍来监管思政育人内容的生产与发布。此外,根据自媒体平台的后台监管数据,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大致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制订相应的补救措施,为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保障。
  (二)创新“互联网+”育人机制,构建思政育人新格局
  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开放的特点,依托“互联网+”思政育人平台,创新研究生思政育人的体制机制。
  第一,高校应做好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找准服务研究生群体成长成才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互联网+”思政育人平台,随时随地地宣传鲜活案例、讲好榜样故事、营造向上氛围,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处处可见、时时可感,实现网络微平台与课堂主渠道的互相补充。
  第二,高校应充分利用好网络第三课堂资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不断更新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丰富教材体系,合理运用微课、慕课、金课等远程多媒体资源,并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思政教育线上线下全覆盖,彰显“互联网+”思政教育人风采。
  (三)打造“互联网+”育人品牌,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高校应注重网络思政育人品牌建设,打造一批有思想深度的、受研究生喜爱的网络思政育人平台,满足研究生的多元化选择、个性化需求,才能真正抢占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第一,高校应通过打造宣传工作品牌,切实抓好新媒体品牌建设,运用“互联网+”平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打造有时代热度、有人文温度、有思想深度的、有强大影响力的主流新媒体平台。高校应当针对研究生受众的思想特点,切实发挥学校和学院官网宽度、微博效度、微信温度和校报校刊厚度的作用,搭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平台,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网站、抖音等新兴媒体平台的作用,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领新风尚。
  第二,高校应不断提升网络育人的影响力,围绕看点、放大亮点、降温“炒点”、回答疑点、点亮盲点[9],发挥微信、微博、网站、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以研究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更符合当代青年研究生特点的育人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引起广大研究生的共鸣,并通过主动占领互联网“新阵地”、讲好宣传思想工作“新话语”、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新方法”,切实提高网络宣传阵地育人实效。
  四、结语
  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和文化。针对新时代研究生群体特点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桎梏,丰富思政内容供给,建好宣传主渠道,与时俱进,进而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打造思政育人新品牌,构建“互联网+”时代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肖.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及提升路径[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380-385.
  [2]靳诺.改革开放40年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32-38.
  [3]王晓雪.“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2):228-229.
  [4]《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秦玉娜.互联网对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意义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07):40-41.
  [6]李洁.“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0(02):70-72.
  [7]占珊兰.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办公室业务,2019(06):36.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21-05-07].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_28936962.html.
  [9]范小凤.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其他文献
[摘要]预印本平台作为部分科学信息的首发媒介,其科学信息的传播呈现“真”与“伪”相交织的格局。本研究以生物医学类的预印本平台bioRxiv和medRxiv为例,分析预印本平台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传播科学信息的路径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预印本平台由于缺少同行评议环节,其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加之部分媒体引用不当,误导了部分公众正确的健康认知。因此,预印本平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經济快速发展时期,民众的物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各种电子信息设备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纸质书籍由于携带不便等缺陷,导致部分民众降低了阅读纸质书籍的意愿。基于这一现状,在相关政策影响下,我国传统期刊为了保证存续及发展,纷纷走向数字化转型的道路。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全面阐述媒介融合时代的概念、特征以及内涵,结合相关科学理论知识,对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期刊出版
期刊
[摘要]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应顺应时代潮流,端正认识、摆正位置,积极参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工程,积极争取各方政策支持,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学科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科技强国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
期刊
[摘要]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世卫组织提出了“信息疫情”这一新问题。作为信息重要载体的新媒体平台则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舆论战场。文章通过对比我国不同机构于2020年2月发布的三个调研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认知与信息传播调研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公众掌握情况调查报告》和《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知识及行为调查报告》,进而分析了“信息疫情”的新媒体传播特征,提出科普新媒体
期刊
[摘要]博物馆作为文化记忆场所,承载着国家和地方的历史文化基因信息。本研究立足以数字化传播的视角,探索博物馆知识、文化、艺术的传播规律,研究博物馆应如何结合受众需求,使得受众更加快捷有效地接受数字化的历史文化知识。由此,本文以安阳殷墟博物馆的数字化传播为研究对象,总结安阳殷墟博物馆数字化传播的形式和存在问题,并针对其运营状态和发展前景,提出相应的提升传播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安阳殷墟博物馆;历
期刊
[摘要]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其需要明确期刊发展方向,调整期刊定位,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期刊转型发展。《电力建设》根据我国电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重新调整期刊定位和学术层次,并充分利用期刊网络化和新媒体等新技术,实现了期刊的成功转型和良性发展。在当前不断变化的办刊环境及行业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文科技期刊通过创新办刊理念,在期刊发展方向、专业内容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和转型,完全可以
期刊
[摘要]近年来,新媒体传播产业呈现持续迅猛发展的良好增长态势,给国内市场带来新一轮媒体产业革命性的发展热潮。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的互动性、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特征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观演方式,对戏曲艺术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戏曲传播只有不断改革,加快与新媒体融合的速度,创新传播内容和形式,才能使戏曲艺术适应媒体变革,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戏曲;传播;融合;创
期刊
[摘要]随着泛娱乐时代的到来,以IP为核心的产业链逐渐形成,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国产动漫IP运营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其IP运营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杭州友诺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经典国产动漫《乌龙院》IP运营为例,分析国产动漫IP运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国产动漫IP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乌龙院》;IP运营
期刊
[摘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高职院校塑造良好校风,也有利于高职教育的优质发展。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自媒体环境的形成与繁荣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带来了挑战。文章通过分析自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探讨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以改善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關键词]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良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
期刊
[摘要]广西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频繁,是实现“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节点。刘三姐文化作为八桂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在东南亚传播过程中取得不小的成就,新时代“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给刘三姐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其也受到文化断层、传播渠道单一、传播动力不足等因素制约。文章以刘三姐文化共通性为切入点,阐述其打造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IP形象,运用新媒体传播等实践策略,推动刘三姐文化精品“走出去”,旨在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