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有效转化对策探析

来源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困生是指由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的基础差、底子薄、学习方法不当,且意志薄弱,对授课教师不感兴趣,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尤其是在农村中学,受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学困生问题更为突出。如何有效转化学困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爱学、主动学的良好习惯是农村教师面临的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希望可以有效帮助教师转化学困生,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
  关键词:农村中学;学困生;成因分析;转化对策
  一、农村中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思想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现实中,有部分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他们将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给孩子定下不合实际的目标。当孩子虽然有进步,但是没有达到他们定下的目标的时候,他们便会责骂孩子,这样容易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当家长不在家的时候,孩子就不加约束地看电视、玩手机或打游戏,后果可想而知。当孩子达到家长预期的学习目标后,家长就买手机或者其他物品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这更加容易让孩子迷恋上手机,晚上大部分时间用来上网,白天没精神上课,学习自然就落后了。总而言之,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导致学生学习的动机不一,有的学生是被家长逼着学习的;有的学生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消极地学习;有的学生则因家长在外地工作无人监督而放任地学习。这部分学生普遍都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从而成为学困生。
  (二)学校因素
  学校不均衡编班,可以说是学困生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学习一般的学生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其的学习要求很低,缺乏热情,只是以单一的任务式方式讲授新课,对学生所学知识没有及时进行巩固,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不想学,没有学习动力,甚至会让这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本身学习就差,学也学不好,于是放纵自己,上课不集中精神,或玩手机,或做与上课不相关的事情,慢慢就成为学困生。
  (三)个人因素
  之所以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那么大,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学习责任感不同。有的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有责任全力以赴做好这件事。而有的学生则没有这种责任意识,只是随性地学习,高兴就学,不高兴就不学,学习习惯较差,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难度的加大,这部分学生原本对知识的掌握就不牢,到了中学就慢慢沦为学困生。另外,学习方法不当是学困生形成的一大原因,上课不专心,不主动去复习功课,不主动去学习基础知识,不认真做练习,长期如此,就变成了学困生。
  二、有效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针对越来越突出的学困生问题,我校把转化学困生作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从内部管理到外部环境,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心理学在学科教育中的应用”的课题研究。同时,作为全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观摩学习基地,这两年来,珠海容闳书院的师生也来到了我校进行交流合作,这让我校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并对如何转化学困生产生了新的思考。以下是笔者总结出的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的几点对策:
  (一)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近年来,我校通过创强、创现的建设,对学校的教室、学生的宿舍进行改造以及对学校运动场和校园文化进行建设,使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我校每天为学生开放图书阅读、电子阅读,开展校园象棋等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好学、乐学,让学生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
  (二)疏導学困生的心理问题
  教师将爱融入教育,关爱每一位学生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真诚的爱能够拉近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只有教师获得学困生的信赖,教育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对学困生有足够的耐心,用爱来感化他们。当他们的学习跟不上时,教师可以适当为他们开一下“小灶”,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给予指导;当他们犯错误时,教师要给予耐心的教导,而不是责骂或放弃他们;在他们取得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笔者记得曾有一位女生,她的家庭情况较复杂,家庭较贫穷,她很内向,平时很少说话,上课无精打采,下课自己一个人玩,心事重重的样子。笔者经过家访了解到她是一个连户口都没有的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家里又贫穷,重要的是没有户口她就无法参加中考。我们在市教育局和政府的帮助下,帮她入了户口、办理了身份证,珠海容闳书院李东平校长对她进行心理辅导,一直资助她读完大学。就这样,我们解决了她的心理问题,让她知道还有人关心和帮助她,让她懂得感恩社会、感恩老师和感恩父母。她慢慢地肯主动、努力地去学习了。当看到她一天比一天开朗,教师们感受到了转化的成功感。
  (三)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我校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均衡编班,每一个班级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工作动力,使每一个班级都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教师在课堂上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组与组之间进行互动学习。在小组学习中积极开展优秀生对学困生一对一的帮扶学习活动,以提高他们所在小组的学习能力。坚持开展优秀生与学困生的一对一帮扶活动,通过优化帮扶结对的组合,更多的学困生得到优秀生的帮助和鼓励,适时解决了他们的疑难问题,这既克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又能让他们尝到学习进步的喜悦,从而逐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四)及时鼓励,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内驱力
  笔者坚信每个学生内心都有着一颗积极向上的种子,只要家长、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用关爱、赞赏、倾听和鼓励,为学生内心的那颗种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其内驱力,那么学生内心的这颗种子一定会适时萌芽,进而成长起来。当然了,这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如果学困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得到教师、家长、同学等的关注和关爱,时间久了,必然可以激起他们内心的驱动力,促使他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因此,在课堂上,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多关注学困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小组互动,积极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主动参与,及时进行鼓励、表扬,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成功感。教师在批改作业、试卷时要关注他们做得好或做错的地方,做得好的要进行表扬,不过关的知识点要耐心辅导,让他们在教师的关注和关爱中培养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炼有效的学习方法。
  (五)做好家校互动,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家访在当今依然不过时。教育局要求教师在平时多家访,可利用暑假、寒假走访每一个学生家庭。如果没有家长的积极配合,教育教学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更别说转化学困生了,可见家访工作的重要性。教师要做好家访,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家访不仅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困生的思想状况,也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访时,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家访不是去告状,而是希望家长在家里做好对子女的监督工作,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每学期利用家长会、开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来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水平,让他们对子女多一份关爱和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的家长,他们更需要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努力转化学困生,帮助其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自信心。期待往后有更多的教师走进学生的家庭,把对学生的关爱带进学生的家庭,让学生在教师无形的关爱中茁壮成长。
  近年来,我校积极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校领导、教师做到人人参与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的中考总成绩连续几年都位列全市前五名,最好的是第三名,从中可以看出学困生的转化效果良好。
  转化学困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把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看作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看作平安校园的保护者,看作促进和谐教育成功的关键,努力让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动力。
其他文献
在广州的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南京的中山陵和澳门国父纪念馆,都屹立着一尊孙中山先生铜像。这尊为中国人民所熟悉的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的生前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  梅屋庄吉,日本著名实业家。1868年(明治元年)生于日本长崎,早年曾在厦门、香港、新加坡等地开设照相馆和电影院,后回国从事电影摄制业,并成为日本电影托拉斯的董事。  一、与孙中山的深厚情谊  1895年,梅屋庄吉在香港中环大马路28号经营一家
期刊
某乡特困,成了全县达小康的累赘,县官们既急又恼,苦于治穷无方.
期刊
期刊
老年人多有慢性病,要长期服药,加上抵抗力较弱,常易感冒、拉肚子,长期药不能停,还得临时加药,导致服药种类多、次数多、量也多。然而,老年人由于食管肌肉萎缩,缺乏弹性,吞咽能力变差,药物易滞留在食管内,还可引起阻塞。那么,老年人该如何吞服药片呢?  站着、端正坐着服药 即便是卧床的老人也应由陪护者帮助采取正确姿势服药,不可躺着或半卧位服药,原因在于,睡着服药时药片通过食管的速度明显变慢,还容易卡在食管
本文以遵循机械制造工艺要求为原则,重点论述了机械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从提高加工精度、加工表面质量和设计标准化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工艺措施.
期刊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为满足城乡居民的用电需求,开始大规模的建设电力工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电力工程建设中因资金不足引发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根据工程特征、企业经济状
档案信息化就是以室藏档案为依据,在不改变档案原来的内容信息的情况下,对档案本身的内容及档案的存在形式进行符合信息转变原则的改变,使档案信息社会化,实现档案资源共享.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满足人们对电力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电力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电力作为人们生活中必备的能源,是整个社会前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