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移植骨块的界面间螺钉固定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ou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和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术后,移植骨块的移位和脱出是临床常见的早期并发症。基于界面间固定的概念,将螺钉旋入移植骨块与相邻椎体上下板之间缝隙,可增加移植骨块稳定性,从而减少各种早期并发症。为证实上述假定,作者设计并进行体外生物力学试验,用人颈椎间盘切除和椎体切除模型,比较了有和无界面间固定的区别。结果证实了界面间固定能有效增加颈椎间移植骨块的稳定性。

其他文献
期刊
作者采用改良的Ag-NORs染色技术,对骨巨细胞瘤细胞核仁Ag-NORs颗粒数量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以探讨骨巨细胞瘤的细胞增生活性。本组52例骨巨细胞瘤,治愈组32例,复发组20例,均经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复发组Ag-NORs计数高于治愈组;有显著性差异,病理分级各组间对比Ag-NORs计数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骨巨细胞瘤细胞核仁活动与其临床行为有关。该技术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客观性,可弥补组织学切片客观定
作者发现在电磁场作用下,微小血管吻合后远期通畅率非常明显地高于对照组(P<0.01);组织学检查表明电磁场治疗后,血管内膜肿胀及炎症程度均显著轻于对照组,血管内在愈合速度加快。电磁场可使吻合后的血管按“Ⅰ期愈合”方式修复,从而能显著提高0.3~0.5mm微小血管吻合的远期通畅率。
期刊
期刊
通过对411例正常人的颈椎侧位X线片的测量统计,获得了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值的正常值范围,并对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值与椎管矢状径值的相关性,以及矢状径比值与性别、年龄和身高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诊断提供了统计学依据。
作者报告从1986~1990年应用爱德华兹(Edwards)套棒内固定器治疗脊柱不稳定骨折72例,临床疗效满意。术后神经功能1级以上恢复率73.6%;畸形角由术前平均31.1°纠正到术后5.6°;移位百分率由术前27.2%改进到术后3.8%;压缩椎体高度与原椎体高度百分比由术前47.9%恢复到术后85%。术后无感染或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等并发症。作者着重讨论了套棒对三点加压复位作用的影响,并通过生物力
作者通过1976例正常儿童、青少年跟骨侧位X线片研究,提出了不同年龄阶段正常跟骨力线的分布类型。正常机械性压力和运动不但是维持跟骨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跟骨力线形成的解剖学、力学基础。跟骨力线排列和分布的变化,临床上可用于某些畸形足或骨质疏松的判断。
期刊
作者对35例踝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采用不同的内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以足背动脉分布特点,将其分成三区,在治疗踝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在彻底清创处理的基础上,28例采用松质骨螺丝钉内固定,5例应用克氏针加松质骨螺丝钉内固定,2例内踝骨折使用张力带内固定。35例进行了随访及疗效观察,随访时间为1~5年,优17例,良10例,可5例,差3例。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