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年纷争,“解百纳”之争是否水落石出?在这场中国葡萄酒行业历时最长,席卷企业最多的商标之战中,纠纷的最终解决有可能使葡萄酒业的整个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案件回眸:持续六年之久的“解百纳”商标之争终告一段落。2008年5月2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发出商标撤销复审决定书,裁定“解百纳”为烟台张裕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岂知,张裕赢得裁定却引发众怒,2008年7月14日,王朝、中粮酒业、中粮长城葡萄酒、山东威龙等12家公司联合向法院对张裕提起诉讼。
进超市,贴有“解百纳”标签的葡萄酒已多达30多种,每瓶价格普遍在30元左右,也有只卖10多元的,而张裕“解百纳”的价格则要高出许多。
选谁才算物有所值?消费者纳闷的同时,国内的多家葡萄酒酿造巨头却十分清醒。
今年夏天,随着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商标局的一纸裁定,今后非张裕公司葡萄酒品牌的瓶标上将不能出现“解百纳”三字。
此举方兴未艾,张裕与长城、王朝、威龙等12家葡萄酒企业又开始新一轮的交锋。 2008年7月16日下午,12家结盟企业联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在北京发表宣言,强烈谴责张裕恶意注册“解百纳”商标,同时声讨张裕清扫市场。五天之后,成为众矢之的的张裕公司开始反击。
“解百纳”到底是谁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张裕和其他葡萄酒企业之间积怨已久,双方争执的焦点在于:“解百纳”是品牌还是品种。
长城、王朝、威龙等葡萄酒厂家认为,“解百纳”一词是由法文“Cabernet”翻译而来。“解百纳”干红一些主要原料的英文字母都有一个共同的字头——“Cabernet”,所以它是红葡萄品种的中文名称。“解百纳”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品种的通称,代表了该品种葡萄酒的风格、香型等特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下列标志不得作为商标注册:(1)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的;(2)仅仅直接表示商品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的。联盟企业一致认为:如果“解百纳”为张裕所有是“公产私用”,侵犯了众多葡萄酒酿造企业的利益。
而关于“解百纳”的诞生,张裕有另一个版本。
1931年,张裕公司在烟台的葡萄园经过多年嫁接改良,培育出一个被国际上广泛认可的酿酒葡萄品种“蛇龙珠”,张裕以其作为主要原料,调配“赤霞珠”、“品丽珠”等葡萄品种,制作了一款口感全新的干红。
1934年,时任张裕总经理的徐望之请来一批文人名士,为这个新品干红命名,讨论中,徐望之从张裕创始人张弼士倡导的“中西融合”、“海纳百川”中顿生感悟,征求大家意见,取名“解百纳”。
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可以查到,张裕公司于1936年9月15日,正式注册了“解百纳”商标,并取得了注册证书。
1959年,张裕又向当时的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注册“解百纳”商标,并准予以备案。新商标法颁布后的1985年和1992年,张裕公司又将“解百纳”商标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只获准“备案使用”,未能最终取得“解百纳”商标注册。
2001年5月8日,张裕再次向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商标局申请”解百纳“商标注册。
2002年4月“解百纳”注册商标获得国家商标局批准,但立即遭到长城、威龙、中粮、王朝等公司的反对,他们联合提出了撤销注册申请。三个月后,国家工商局撤销了注册。但这个裁决,张裕不服,提出行政复议。
直到今年5月26日,张裕终于等到商标评审委员会维持“解百纳”为张裕所有的裁决。
孰是孰非
张裕总经理周洪江对张裕“解百纳”70多年的商标注册史一直念念不忘:“70多年来,张裕公司始终将‘解百纳’作为一个品牌和一个注册商标在使用,大量的资金、技术投入。而国内众多企业的模仿多是1998年以后才一哄而上,不能因为少数企业近几年抄袭仿照使用‘解百纳’就认定其是葡萄品种、品系或商品的通用名称,而否定一个具有70年生命力的商标。”
曾是1982年《商标法》立法小组负责人的法学专家董葆霖则表示:案件本身其实比较简单,“解百纳”既不是一个正规商品的通用名称,也不是葡萄酒的品名,因为张裕首创并长期使用而具有品牌的显著特征,准予商标注册是有法律依据的。
然而,就在大量的观点都有利于张裕时,张裕与长城、王朝、威龙阵营的专家后援团却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张裕方面提供的证据显示,早在2002年10月9日,农学会曾出函证明,“解百纳”不是正式葡萄品种名称,在正式品种名录上也从未出现过。
2008年7月24日,农学会葡萄分会秘书长田淑芬却表示,征集葡萄育种专家观点后认为,“解百纳”是法文音译,是业内对赤霞珠、蛇龙珠、品丽珠三个葡萄品种的一种俗称。
农学会的倒戈,无疑令持续六年之久的“解百纳”之争悬念迭起。
六年背后
仔细梳理这六年纷争,不难发现:在这场“以一敌众”的战斗中,推动争论不断升级的刺激因素是纠纷背后的各方利益博弈。
我国葡萄酒销售规模约在150亿元,其中“解百纳”所在市场约15亿元。按照裁定结果,意味着多家葡萄酒企业不得不把目前市场拱手让给张裕,且还会面临张裕的索赔。
就在两大利益争夺如火如荼时,跨国葡萄酒巨头反扑的步伐接踵而至。
据广州海关最新统计显示,2008年前两个月经广东口岸进口的葡萄酒达327.2万升,比去年同期增长42.3%。各种洋葡萄酒悄然摆上货架,价格多在100元左右。而在以前,洋葡萄酒主要盘踞在5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
在整个行业缺乏创新的环境下,洋品牌的大举进入,不得不让人忧心。
一个品牌的诞生,凝聚了企业无数付出。虽然,在“解百纳”的名头下,众多葡萄酒企业参与了一个葡萄酒市场的创造,但品牌终究不是大锅饭,看着别人碗里菜好,就想变着方法夹一筷子,久而久之,这竟然成为一种默契。在这种潜规则下,一个品牌还没走出国门就被瓜分殆尽,怎么可能诞生一个国际性的大品牌?又怎么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呢?
一片混乱中,中国葡萄酒行业的未来也愈加难以预测……
链接:
解百纳英文域名喊价万元
7月28日,一名网友发帖要价1万元,转卖自己手里的cabernets.com.cn和cabernets.cn两个英文版的解百纳域名。国内的葡萄酒企业,就“cabernet”的文译名“解百纳”商标归属纷争不断升级,他认为自己注册的两个英文域名也将因此升值,但帖子发出后至今无企业和个人和他联系。
编 辑 陈 杉
E—mail:chw@shangjie.biz
案件回眸:持续六年之久的“解百纳”商标之争终告一段落。2008年5月2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发出商标撤销复审决定书,裁定“解百纳”为烟台张裕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岂知,张裕赢得裁定却引发众怒,2008年7月14日,王朝、中粮酒业、中粮长城葡萄酒、山东威龙等12家公司联合向法院对张裕提起诉讼。

进超市,贴有“解百纳”标签的葡萄酒已多达30多种,每瓶价格普遍在30元左右,也有只卖10多元的,而张裕“解百纳”的价格则要高出许多。
选谁才算物有所值?消费者纳闷的同时,国内的多家葡萄酒酿造巨头却十分清醒。
今年夏天,随着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商标局的一纸裁定,今后非张裕公司葡萄酒品牌的瓶标上将不能出现“解百纳”三字。
此举方兴未艾,张裕与长城、王朝、威龙等12家葡萄酒企业又开始新一轮的交锋。 2008年7月16日下午,12家结盟企业联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在北京发表宣言,强烈谴责张裕恶意注册“解百纳”商标,同时声讨张裕清扫市场。五天之后,成为众矢之的的张裕公司开始反击。
“解百纳”到底是谁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张裕和其他葡萄酒企业之间积怨已久,双方争执的焦点在于:“解百纳”是品牌还是品种。
长城、王朝、威龙等葡萄酒厂家认为,“解百纳”一词是由法文“Cabernet”翻译而来。“解百纳”干红一些主要原料的英文字母都有一个共同的字头——“Cabernet”,所以它是红葡萄品种的中文名称。“解百纳”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品种的通称,代表了该品种葡萄酒的风格、香型等特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下列标志不得作为商标注册:(1)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的;(2)仅仅直接表示商品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的。联盟企业一致认为:如果“解百纳”为张裕所有是“公产私用”,侵犯了众多葡萄酒酿造企业的利益。
而关于“解百纳”的诞生,张裕有另一个版本。
1931年,张裕公司在烟台的葡萄园经过多年嫁接改良,培育出一个被国际上广泛认可的酿酒葡萄品种“蛇龙珠”,张裕以其作为主要原料,调配“赤霞珠”、“品丽珠”等葡萄品种,制作了一款口感全新的干红。
1934年,时任张裕总经理的徐望之请来一批文人名士,为这个新品干红命名,讨论中,徐望之从张裕创始人张弼士倡导的“中西融合”、“海纳百川”中顿生感悟,征求大家意见,取名“解百纳”。
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可以查到,张裕公司于1936年9月15日,正式注册了“解百纳”商标,并取得了注册证书。
1959年,张裕又向当时的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注册“解百纳”商标,并准予以备案。新商标法颁布后的1985年和1992年,张裕公司又将“解百纳”商标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只获准“备案使用”,未能最终取得“解百纳”商标注册。
2001年5月8日,张裕再次向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商标局申请”解百纳“商标注册。
2002年4月“解百纳”注册商标获得国家商标局批准,但立即遭到长城、威龙、中粮、王朝等公司的反对,他们联合提出了撤销注册申请。三个月后,国家工商局撤销了注册。但这个裁决,张裕不服,提出行政复议。
直到今年5月26日,张裕终于等到商标评审委员会维持“解百纳”为张裕所有的裁决。
孰是孰非
张裕总经理周洪江对张裕“解百纳”70多年的商标注册史一直念念不忘:“70多年来,张裕公司始终将‘解百纳’作为一个品牌和一个注册商标在使用,大量的资金、技术投入。而国内众多企业的模仿多是1998年以后才一哄而上,不能因为少数企业近几年抄袭仿照使用‘解百纳’就认定其是葡萄品种、品系或商品的通用名称,而否定一个具有70年生命力的商标。”
曾是1982年《商标法》立法小组负责人的法学专家董葆霖则表示:案件本身其实比较简单,“解百纳”既不是一个正规商品的通用名称,也不是葡萄酒的品名,因为张裕首创并长期使用而具有品牌的显著特征,准予商标注册是有法律依据的。
然而,就在大量的观点都有利于张裕时,张裕与长城、王朝、威龙阵营的专家后援团却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张裕方面提供的证据显示,早在2002年10月9日,农学会曾出函证明,“解百纳”不是正式葡萄品种名称,在正式品种名录上也从未出现过。
2008年7月24日,农学会葡萄分会秘书长田淑芬却表示,征集葡萄育种专家观点后认为,“解百纳”是法文音译,是业内对赤霞珠、蛇龙珠、品丽珠三个葡萄品种的一种俗称。
农学会的倒戈,无疑令持续六年之久的“解百纳”之争悬念迭起。
六年背后
仔细梳理这六年纷争,不难发现:在这场“以一敌众”的战斗中,推动争论不断升级的刺激因素是纠纷背后的各方利益博弈。
我国葡萄酒销售规模约在150亿元,其中“解百纳”所在市场约15亿元。按照裁定结果,意味着多家葡萄酒企业不得不把目前市场拱手让给张裕,且还会面临张裕的索赔。
就在两大利益争夺如火如荼时,跨国葡萄酒巨头反扑的步伐接踵而至。
据广州海关最新统计显示,2008年前两个月经广东口岸进口的葡萄酒达327.2万升,比去年同期增长42.3%。各种洋葡萄酒悄然摆上货架,价格多在100元左右。而在以前,洋葡萄酒主要盘踞在5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
在整个行业缺乏创新的环境下,洋品牌的大举进入,不得不让人忧心。
一个品牌的诞生,凝聚了企业无数付出。虽然,在“解百纳”的名头下,众多葡萄酒企业参与了一个葡萄酒市场的创造,但品牌终究不是大锅饭,看着别人碗里菜好,就想变着方法夹一筷子,久而久之,这竟然成为一种默契。在这种潜规则下,一个品牌还没走出国门就被瓜分殆尽,怎么可能诞生一个国际性的大品牌?又怎么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呢?
一片混乱中,中国葡萄酒行业的未来也愈加难以预测……
链接:
解百纳英文域名喊价万元
7月28日,一名网友发帖要价1万元,转卖自己手里的cabernets.com.cn和cabernets.cn两个英文版的解百纳域名。国内的葡萄酒企业,就“cabernet”的文译名“解百纳”商标归属纷争不断升级,他认为自己注册的两个英文域名也将因此升值,但帖子发出后至今无企业和个人和他联系。
编 辑 陈 杉
E—mail:chw@shangjie.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