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人从知礼开始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可时至今日,外国旅游区仅有的中文警示,大街小巷的恶语相向,大有撼动“礼仪之邦”之势。基于传承中华优秀的礼仪文化,基于营造和谐的校园,基于传递美好的社会风尚,基于培养健全人格的思考,学校选择了“以礼促德”的德育思路:围绕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来辐射其他日常行为习惯,提高道德认识,塑造良好品德,学会做人。在几年的探索和思考中,围绕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学校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培训先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提高全体教师的礼仪意识,让每一位老师掌握更多的礼仪方面的知识是培养学生礼仪习惯的前提。学校将教师礼仪作为校本培训的内容,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为教师举办“教师礼仪讲座”,观看关于个人礼仪方面的录像课,阅读《现代教师礼仪教程》,学习礼仪教育方面的经验文章。学校还将教师礼仪与师德建设结合起来,对老师提出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平等民主等要求。
   家长学校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将礼仪习惯培养的意义告知家长,对家长提出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希望家长以身作则,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环境,做孩子家庭礼仪的监督者和评价者。
   通过几年的熏陶,家长的文明礼貌程度大大提高,成为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培养礼仪习惯的有力保障。
  
   二、礼仪习惯培养与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
  
  实践证明,以礼仪习惯的培养来辐射其它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礼仪习惯的培养中,将礼仪习惯与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相结合,并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了听课礼仪、课间礼仪、图书室阅读礼仪等66条具体的礼仪要求。
  例如,在“课间礼仪”中提出:及时擦黑板;楼内行走,轻声慢步靠右行;不在室内追逐打闹,大声喧哗。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活动中讲秩序、要谦让,不妨碍其它同学活动。体现了遵守公共秩序、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教育。
  在“家庭礼仪”中提出:上学前、放学回家要与家长打招呼;保持房间整洁;主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体现了尊重父母、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的要求。
   由此,使学生认识到,课堂上不认真倾听就不仅仅是违反纪律、学习习惯的问题,还是一种对老师和同学不礼貌的行为。从反思个人的行为,到体会对他人的感受,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三、礼仪习惯培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1.与课堂管理相结合。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礼仪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制定礼仪习惯的要求,将课堂纪律纳入礼仪习惯的范畴,例如:上课认真倾听,是对教师和发言同学的尊重;上课讨论时控制音量,是对同学的尊重,是讲礼貌的表现;别人发言随便插嘴,是对他人的不礼貌;先举手再发言,是文明礼貌的表现。
  2.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提高的过程,因此其内容必须要有系统性,礼仪习惯的培养也不例外。如果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零敲碎打,就会使师生无所适从,收效有限。如果缺乏持久性,正确的认识和良好的行为得不到充分的巩固和强化,也只能事倍功半。对于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时间,专家研究认为: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要21天。因此,不能贪多求快,要做出科学的计划,按规律办事。基于这种思考,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借鉴其他学校礼仪教育的经验,制定了学校礼仪教育的内容,大致包括个人礼仪(仪表、言谈、行为)、校园礼仪(升旗、集会、课堂、课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庭礼仪(接待客人、对待父母、做客礼仪)、社会礼仪(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社会公德)等几大块内容,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布在小学六年的教学中,不贪多,不求快,扎扎实实、一点一点地沁入学生思想,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3.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学校在六年级开展了以“礼仪”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老师和同学们经过讨论,确定了如下子课题:寻找中华礼仪的足迹、中外礼仪故事、礼仪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礼仪现象面面观等。同学们借助信息技术上网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和中外礼仪特点,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了我国的礼仪现状,通过访问了解了礼仪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通过阅读书籍增长了礼仪知识,并运用手抄报、博客、习作、写倡议书等形式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予以呈现。难能可贵的不是他们用笔写下的东西,而是他们在活动中对自我的反思,对自我礼仪习惯的反思和改进。
  
  四、礼仪习惯的培养注意形式的多样性、评价的经常性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教育规律,学校注重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评价,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学校通过礼仪银行、知书识礼知识竞赛、大家来玩礼仪棋、礼仪规范伴我行,建立礼仪教育的评价体系,从对自我、对别人两个对象,在学校、家庭和公共场所三种场合,通过衣食住行四项生活内容的多维领域中习得和运用礼仪智慧,使自己成为一个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与人和睦相处、言谈举止受欢迎的,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
  1.礼仪棋。学校模仿“飞行棋”印制了“礼仪棋”,让学生仿照“礼仪棋”的行走规则,在课间进行比赛。学生对此兴趣浓厚,在“比赛”中把礼仪知识、礼仪规范悄然融入自己的思想。
  2.礼仪银行。学校设立“礼仪银行”,并制定相关章程。具体办法是少先队大队设立“总行”,各中队设立“分行”,各“行”的正、副行长由学生竞选产生。学校制作“礼仪存折”,其中有100分的基本分,“存折”上具体列出了加分和扣分细则。分行正副行长每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议,填写积分。积分每月统计一次,每个分行的前三名为月度“礼仪之星”,学校在升旗仪式上授予称号、颁发奖状和奖品,并在学校《金穗报》上进行宣传,既增强同学们的自豪感,又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
  3.主题队会。主题队会是少先队组织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近年来,学校开展了“礼仪”系列主题队会,内容主要有礼仪故事大家搜、大家讲,礼仪小快板,礼仪歌谣,礼仪知识竞赛,礼仪辩论赛,礼仪知识大比拼等,形式活泼多样,深受学生喜爱。在礼仪知识竞赛中,学生通过对怎样尊敬老师、与长辈说话时应注意什么礼节、怎样打电话、父母的同事亲友来访时你该怎样做、如何递送物品等问题的思考,深化了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的认识。
  
  礼仪教育的系统开展在学校已逾两年,看着孩子们整洁的仪表,幸福的笑脸,看着孩子能伸出双手从老师手中接过物品;听着孩子们充满情感的问候,听着外来办事人员和家长对孩子们“精神状态”、“文明礼貌”的夸赞,一种成功感在老师们的心中油然而生。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冼村小学)
   责任编辑余志全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司法权在税收领域的具体应用,税收司法权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本文从税收司法权的含义出发,根据税收司法权在实践领域中的种种不足,提出完善税收司法权的具体思路与方式,从而实现税收领域中司法的公平与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税收司法权公平效率  一、税收司法权概述  (一)税收司法权的含义  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其政治权力参与社会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行为过程。有税收,自然国家会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