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自主、合作、探究”落到实处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不再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切实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学习方式;创新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一、自主是否太盲目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但是如果认识不足,就容易使学生自主出现偏差。
  1. 形式上的盲目
  教学《林海》一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摘抄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有的学生摘抄:树干、银白色、舒服;有的学生摘抄:浪花、温柔可亲、边沿等。学生在没上此课前早已掌握这些词语,因此这种摘抄没有任何价值,而学生真正需要掌握的是:盛气凌人、兴国安邦、孤峰突起等词语,而学生自主学习偏离了教师教学的初衷,这种自主失去了意义。
  2. 内容上的盲目
  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问学生最喜欢哪个自然段,然后背诵下来,有的学生说一、二、三,有的学生说四、五、六……而课文对榕树和鸟的描写等学生应掌握的重点段落只有一半的学生选择。由于学生分辨不出内容主次,出现了所喜欢背诵的内容与教师预设不符合的现象,这种自主从教学效果来看是失败的。
  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教学行为,合理地发挥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此前提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这才是有价值的“自主”。
  二、合作是否有效果
  “合作学习”中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碰撞的课堂确实给人以启迪,但如果运用不当的话,合作便成了课堂上的一种虚设,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合作没有度
  教学《凡卡》一课时,为了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教师让学生读书后合作讨论文章主要由几部分组成(准备写信、写信、寄信)。接着又让学生合作讨论文章中插叙两次美好的回忆有什么作用(为了衬托出现实生活的痛苦)。到课文的最后,又让学生合作讨论凡卡伴着甜蜜的梦睡着了,醒了会怎样。
  这一课堂中教师让学生合作探讨,课堂上看似热闹却存在两大弊端:一是合作没有度。一节课中如果合作的次数太多,就会占用读书时间,把“阅读课”上成了“说话课”。二是合作讨论的问题没有深度。教师不能无视问题的难易随便让学生合作讨论。
  2. 合作个人化
  教学《琥珀》一课时,当新课结束后,教师留了个问题:你认为琥珀的形成还有哪些原因?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但发言的往往还是那些优等生,所代表的也是个人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失去了效果。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取消小组组长及中心发言人的终身制,将定期轮换与临时抽号相结合,使每位成员都有发言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样的合作才有效果。
  三、探究是否太随意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由于我们把思维的空间还给了学生,学生在活动中会产生许多新思路、新创意,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高涨,使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但如果探究得太随意,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1. 方法太随意
  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文中有三个人:诸葛亮、周瑜、鲁肃。教师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来研究。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活动,几分钟后,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的分析很有见地,但对其他人物的认识只是听听而已,甚至持一种与己无关的态度,对其他同学的探究成果不能辩证地分析,更谈不上提出补充建议了。这种“唯我”的探究方法太过随意。
  2. 内容太随意
  教学诗歌《七律·长征》一课时,有的教师先让学生探究“只等闲”“三军”等词的意思,探究长征的时代背景,紧接着探究文章的情感、构思等。左一个探究、右一个探究充满了课堂,教师缺乏对问题价值的思考,使教学零碎、肤浅。一味地推崇探究性学习,否定接受性学习,这种“唯探究”式的学习太随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用探究方式,如果探究太随意的話就会出现全面否定“接受性学习”的偏执现象。只有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才是成功的探究性学习。
  新的学习方式的应用,尊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情感体验,但只有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关注了学生个体需求,才能真正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落到实处,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尹蕾(1977— ),女,汉族,安徽合肥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