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成吧”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f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刚来北京时,原本以为这个城市会给我一种浓浓的古老感,但在这里生活多年之后,古老感只能在胡同里恍惚有那么一丁点,其余大部分时候感觉这座城市很“严肃”。
  
  在北京经常可见的是各种交通管制,每每遇到这种情形必定会在马路上看见如临大敌的交通警察或武警。这在台北是很少见的。在北京一定会坐出租车,开车的师傅要不就是面容凝重、沉默不语,要不就是截然相反——健谈,但谈话内容必定是社会弊端、国内外时政分析。在车上,如果打开收音机听到的节目,内容方面总是会时不时来句“为了首都秩序”、“为了首都建设”等等,这种用语我在别国首都很少听到。
  最严肃的莫过于搭地铁、飞机时的各种安全检查。我经常出入首都机场,由于经验丰富,我非常清楚身上不能随身携带什么,以确保在通过X光感应门时不会铃声作响,但已经不止一次即便通过感应门时没有发出警告铃声,我仍然被要求脱鞋并接受安全人员肢体接触的详细检查,这种如临大敌的氛围,让我感觉非常严肃,甚至有窒息感,总觉得下一分钟会有什么意外情况。
  无论坐火车、飞机即将抵达北京时,都会听到广播告知我们到达首都北京了,或许是心理作用,总觉得广播里的女性声音是那么的明确、笃定且有一种压迫感,这里是首都,需要你乖乖的。
  就连北京人都是如此的严肃,例如走在路上,衣着不如其它城市那么花俏,人们面容表情也是不苟言笑,更重要的是,拥挤的交通秩序让人觉得一切是那么的局促,以至于彼此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而必须严肃。
  对于北京的口音,那是代表礼仪时的专用口音,只有在大型典礼上可以听闻到,到了北京这种口音满街都是,刻板印象让我感觉,这种口音就是严肃的,即便说话人是笑着的。
  北京的大,就无须多言了,人多、范围辽阔这是一种统计数据上的理性概念,但具体到一般人身上体现的就是嗓门大、动作大。人与人之间明明就在对面,却扯着嗓子像是东城与西城间的喊话,走在街上如遇到一群人,他们会占据的空间绝对是大的。在一个拥挤的城市里照道理说每个人应该尽可能地压缩自我,以避免侵犯到他人,但在北京,因为大气,所以动作必须大、空间必须大,而人与人之间的气氛也必须“大”,这意味着或许是火气大、或许是势力大。
  但也因为这种大气,使得北京人在很多事情上比较不那么计较,只要是朋友、哥儿们什么事情都好说。所以跟北京人交朋友很爽快,也因为如此,使得判断人亲疏远近的标准变得很单一,也会给予他人一种“自大”的感觉,不过这都是出于许多人可能不理解他们的“游戏规则”所致。
  总体来说,北京这座城市给我的气场是,严肃与巨大,长久以来在天子脚底下使得这个城市必然是严肃的,真正的“京味儿”有着严谨、繁琐的礼节,但也因为心怀天下,所以对于小问题不是太在意。与南方在细处琢磨的风情截然不同。时值冬日,在我脑中的北京气味就是涮羊肉,虽然我不吃羊肉,但在寒冷冬日中,一大群哥儿们聚在火炉前面高谈阔论、称兄道弟,菜不必太过精细,对胃口就成,朋友不在于多,最重要是够爽快。
  有个小故事是我对于北京人最印象深刻的,曾经坐出租车经过鸟巢,台湾友人问及:“师傅,这鸟巢不错呀,您觉得呢?”师傅答曰:“还成吧!”北京人就是这样,凡事不能大惊小怪,太跌份了,这股北京爷们儿的气息在严肃的城市氛围中,就是如此令人感到轻松且饶有趣味!
  责任编辑:刘贞
其他文献
几位大学生来家做客。我住在北京西郊,一居室的小屋,开门就可以看见全部。Jerry特别好奇:为什么老师这么小的屋子,可以五脏俱全,甚至还养了花草小鱼。她翻开我的衣橱,发现里面没几件衣服;又打开冰箱,发现里面没几盘吃的;又仔细检查我的小书桌,发现除了台灯后面挂着“Yes, I can”三个字外,没啥可看的。她问:“那么,您怎么处理生活和工作呢?”    这没秘密可言,我就是生活达人。对我而言,时间就是
绿头鸭、金花鼠、蜻蜓、松鼠、豆娘、赤麻鸭……是王放和吴尉泷镜头里的主角。在他们看来,这些校园里生活着的动物懂得学子们的迷茫、焦虑、寂寞与沮丧。北大的动物大家庭向新生say hi,向老生say take care,向不老不新的大二大三生say come on, we are here with you!  吴尉泷喜欢摄影,经常背着相机在校园里头转。有一次突然看见金花鼠了,他惊喜地跟着拍了几天。他发现
移花接木海景图  2011年6月23日傍晚,北京突然雷电交加暴雨如注,我看到微博中有网友发了几张颇为震撼的“海景图”。其中有一张大望路积水导致车辆被淹没的图片。“车辆都被淹没得只剩个顶了,这积水得有多深。”我心想。就当时的雨量来说,这张图确实让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有网友调侃说要来北京“看海”。我身在北京,觉得雨虽然下得很大,但还不至于那么夸张,我当即决定去外面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  此时天色很
在中国,大家总是这样介绍我:“这是王可,她是哈佛的毕业生。”最普遍的回应是:“你能去哈佛读书,一定是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从社会大众和媒体钦定的最好的大学毕业,被界定为“最优秀和最聪明”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是一个学术奇才吗?这意味着我可以轻而易举获得一份报酬丰厚、地位高贵的工作吗?这意味着我被列为社会精英,智力高人一等吗?根据我的个人观察,许多人都会这样说,他们的确也这样
想一想那些年我身边的女汉子们,真是感慨良多,有时候甚至觉得都没有她们爷们。女汉子绝对是个神奇的生物,卖的了萌耍得来酷,明明是姐却自称是爷。如今,有些女汉子已经散落天涯了,不过我想对她们唱一句歌表达我的心意——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蹩脚的文字里。  D是我的一个好朋友,其实女娃本身姿色不差,算得上一个美人坯子,可就是不喜欢化妆,从来不会,让她学也不学,关于护肤方面的知识我竟然
两次走出来的人都灭绝了    我是研究气候的,让我们从气候的角度来看看人类是怎么发展到现在,怎么一代一代变成了现代的人。这其中有几个关键阶段,走出非洲是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从前我们总觉得中国人应该是北京猿人的后代——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50万年前,实际上当然是有关系的,但是我们并不是北京猿人的直系、直接的后代。有了DNA研究后,通过它便能知道我们现在的人,跟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是从什
范曾先生国画别开生面,注重诗魂书骨,他文学修养尤其是诗才升华了他的国画创作。  在南开大学跟随范曾先生读博士的几年间,难以忘记的是茶余饭后,游历之间,先生每每出对联让命作。一天晚饭后,我与范先生散步,顺便到米景扬先生宅一坐。范先生见壁上悬挂着张大千书法横幅“镂烟剪云”,让我对下联。我即对曰“悬素操觚”,先生拿过纸来,续成七言对联,曰:“悬素操觚思大朴;镂烟剪云意不群。”记忆深刻的2001年7月22
各种分水岭  大一一年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就是适应的一年,适应大学要独立的生活,适应大学“快餐式”的学习,适应不要太自私的人际交往,适应19、20岁需要的情感满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  大部分学生大一会参与各类与学生工作相关的活动。进入大二似乎就是分水岭了,因为从高校学生组织的人员配备来讲,基本干部都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相当于贮备干部。而且大二将会是成为高校学生组织主要干部的关键期。因此,参加社团
年初和几个朋友聚会时,谈到导师,一个朋友非常肯定地说,“导师根本没用” ,还举证无论是国内就职外企时,还是在国外上学时,都曾被安排过导师,而事实上,一年到头,要么很难约见,要么即使固定时间见面,透过简短接触,也很难真正了解彼此,因而谈何指导和帮助?他的这番话,貌似有理有据。可是大家要明白,导师也只是一个工具,而真正的差别,在于使用工具的人。  回首在国外读书这几年,深感幸运,如果要排序的话,来自导
有很多人听说我毕业后也不找个正儿八经的工作,就在一个农场窝着,认为我是吃苦了,认为我钱不够花,甚至“可以断定你目前的处境并不好,至少没有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吧。”(这是我妈给我写的邮件里的原话)我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就心里偷笑。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罗逸,  东北师范大学2011届毕业生,  现为北京小毛驴农民农场实习生。    我不吃肉,不用手机,不看电视,不是“果粉”,不喝可乐,不用任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