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中的“共享空间”的现代应用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hf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高层设计中共享空间的设计为背景,论述了共享空间对人的感受以及建筑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特别分析对现代中庭空间的产生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建筑师波特曼的建筑理念和设计作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共享空间的作用和现实的应用。
  关键词:共享空间, 以人为本 ,中庭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high-level design share a space design as background, the paper expounds the sharing space on the feelings of people and the impact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o modern atrium space analysis of produc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of the architect of architectural concept and rob portman design work.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the spac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eality.
  Keywords: sharing space,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in the atrium
  
  
  中圖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现代化扩张进程中,核心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城市建筑的密度越来越密集,在“钢筋水泥丛林”的冷漠、乏味、千篇一律的现状下,生活在其中的人备感孤独、闭塞,强烈渴求与他人交往,与社会联系。随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观点的改变,都影响着建筑空间综合公共环境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在现代高层建筑的设计中也越来越需要强调开放的公共空间的设计运用。
  1. 波特曼与现代中庭以及其设计理念
  最早将中庭引进高层建筑的是美国建筑师波特曼(J. Portman)。波特曼对现代建筑的主要影响除了他独特地将房地产开发与建筑师职业完美结合外,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中庭空间形态。虽然他不是中庭空间的发明者,但他是第一个将中庭空间应用到现代旅馆中的人,他创造性的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将中庭空间、玻璃电梯和旋转餐厅这三者组合在一起。亚特兰大海亚特摄政旅馆的成功运行,使世界旅馆业随即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波特曼式的“中庭旋风”,如今这股旋风已蔓延到各种商业建筑,办公建筑和教育建筑等空间中。可以想见这种中庭共享空间的设置给人带来的空间和环境的美感,是一种心灵的愉悦。
  在波特曼设计的亚特兰大亚特摄政旅馆中,设计有22层高的巨大中庭里,波特曼营造了一个富有生活气息,充满人性的场所,犹如一个室内城市广场,他赋予了中庭一种新的内涵。波特曼中庭空间的巨大成功一方面取决于他对大众行为心理的敏锐观察,另一方面取决于他对城市生存空间的深刻思考。波特曼的中庭空间还给了城市一个属于人的场所。空间的形态、明暗、尺度、环境设计以及空间的组织序列等都会影响人在空间中的心情与反应。在波特曼式的中庭里,自动扶梯交叉往返,充满了强烈的动感。在这里,人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他或“以静观动”,或“以动观静”。中庭里还设置了一些插座和悬挑的“船形小岛”以便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这种运动的场所。中庭空间是动态的,而人、透明电梯、扶梯、水池、喷泉、雕塑等时这个动态场景必要的构成要素。
  2 其他类型高层建筑上的应用
  80年代以后,中庭空间开始应用于高层办公建筑。受高层旅馆的影响,一些办公大楼为了追求气派和空间变化,便在入口处附设一个中庭,如芝加哥的“第一国家广场 3 号大厦”( Three FirstNational Plaza , 1981 , SOM )、体斯敦的“共和银行中心大厦”( Nations Bank Center , 1984 , J. Burgee and P. Johnson )等等。而随着人们环境观念的增强,对视觉疲劳和心理上的孤独感等“办公室综合症”的关注,高层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提供自然化的休息空间和改善封闭的室内环境,成为高层办公楼设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于是,在高层办公建筑中插入一个或在不同区域插入数个封闭或开敞的中庭的设计手法开始出现。日本日建设计设计的“伊藤忠商事东京本社大楼”( Tokyo C.ITOH Building , 1981 )和“新宿 NS 大楼( Shinjuku NS Building ,1982 ),以及 SOM 设计的沙特阿拉伯”国际商业银行“( National Commercial Bank , 1983 )、海蒙特 •扬( H .Jahn)设计的芝加哥”伊利诺州中心“(State of Illinois Center,1985)、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New Headguarters for the HongkongBank,1986)和东京的”世纪塔“(Century Tower,1991)等等,便是将中庭置于建筑之中。
  3共享空间的作用
  3.1复合空间的丰富性
  中庭空间的介入,使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彻底发生了变化。新一代的高层建筑空间组织更为灵活多样,由于空间设计的侧重点已由追求经济效率向营造宽松舒适的生活环境转变,所以许多新建的高层建筑都以“景观空间”的概念,将共享空间与功能空间相结合,把核分散向四周,垂直交通采用玻璃电梯,直接采光,给人们以开敞明亮、将动线视觉化的空间感受。空间构成模式也由封闭的“积层式”,变为上下贯通的“动态流动空间”。通过天窗自然光的引入内院大厅极大的丰富了空间的表现力。自然光是传递视觉信息的媒介,它在建筑的作用是绝妙的,甚至被当“建筑材料”来应用通过光的直射、反射、折射,以及不同季节、不同时刻的光影变化,可以塑造出千变万化的视觉环境来。它可以使空间明亮、轻快、亲切宜人,便于人们工作和休息;它也可以使大厅产生戏剧化的气氛,收到辉煌壮丽或神秘莫测的效果。共享空间与人们的活动、观感密切相关,人既是空间的感受者,又是动态空间的要素, 在空间形式上,它是一种“复合空间”,大空间处于多层小空间的包围中,即“大中有小”。常常在大空间周围设置一系列连贯的小空间,创造出相对独立的气氛,这样既有大空间的自由感,又有小空间的安定感;既有室内感,又有室外感。引起人的联想,使其感到丰富。它体现了空间的不定性。将交通,如自动扶梯、电梯、楼梯暴露在共享空间之中,组成“垂直的广场”。如1994 年建成的日本东京“文京区市民中心”(Bunkyo CivicCenter),就在通常布置“内核”的位置设计了一个与建筑通高的“光庭”。该建筑将办公部分分作南北两处,以通道相连,设备管道井分散在塔楼的东西两侧,主要客用垂直交通工具电梯,则全部采用了透明的玻璃景观电梯,并布置在光庭之中,使垂座电梯的人可以与环境对话,看到办公室和休息空间走廊中的情景。彻底改变了以往高层办公楼内那种昏暗的又长又窄的通道和封闭的电梯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感,使人流动线可视化,增加了空间情趣。
  3.2 室內的生态作用
  中庭空间的介入还使得楼层间的自然通风换气成为可能,福斯特设计的德国“法兰克 福商业银行大楼”( CommerzbankHeadguarters ,1997)就是这方面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实例。该建筑的平面呈三角形,核分散布置在三个角上,中间是通高的中庭,周边的办公空间每隔4 层还设有环绕着中庭螺旋上升的空中庭园。中庭和空中庭园既有通风采光的作用,又为建筑内部创造了丰富的景观,给每一个角落都带来了绿色和阳光。大楼内的办公室都有可以开启的窗户,气流从窗户及空中庭园进入,在中庭形成对流自然通风,明显地减轻了环境负荷,因此而被人们称作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其实,利用中庭节能的高层建筑并不止“法兰克福商业银行”一座,前述之“文京市民中心”、“新宿NS 大楼”和“NTT 幕张大楼”(NTT Makuhari Building)等等,均是利用中庭节能的典范,据称它们可比同时期兴建的普通高层办公楼节约能耗近40%.
  4 结语
  利用“共享空间”这样的建筑处理手法来达到了对人们的心理影响,获得了人们对“共享空间”的认识和肯定。这是把莱特的模糊的“有机”建筑理论更现实、更直观地表达了出来,使这种形式迅速的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这样那样的独特的“共享空间”的构思,在这个空间中,不论运动着还是静止的物体,不论光线、色彩材料,还是花木人流,都达到了一种默契。“建筑是一种大众艺术,建筑是为人而不是为物”,波特曼这句名言有力的说明了他对创造供人们交流、休憩、活动的场所的追求,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旅馆中庭乃至整个方案的设计都始终追求着一种为人们日常生活作为服务的本质,这是我们值得发扬的一点。在充满紧张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需要交流,需要多方面的谐调,建筑同样也需要“人情味”,我认为这是我们所向往并力争实现的。我们需要一种设计哲学,靠着它能使我们沿着有意义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石铁矛,李志明. 《国外建筑师丛书—约翰•波特曼》. 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 刘顺校,周湘津. 《高层建筑设计》.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3] 傅娟,肖大威. 约翰•波特曼与莫伯治宾馆设计思想之比较[J].
  建筑学报. 2005.6
  [4]高宇波. 从旅馆设计谈共享空间.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0.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介绍了杭州周浦老年公寓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和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及采取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灌注桩;方法;原因;防治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curring quality problems in the the Hangzhou Zhoupu elderly apartment bored pile construction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经验,从多种方面分析了对填充墙的墙体裂缝问题,并且对各个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填充墙;墙体裂缝;解决措施  Abstract: based on many years'' experience,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filling the analysis wall wall cracks, and to all prob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某自锚式悬索桥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详细介绍了主要受力及传力结构的的等效换算方法。并给出了自重情况下的变形及主缆与吊杆的轴向应力。分析结果合理,符合工程实际。可为该桥的长期监测和安全评估提供基础。  关键词:自锚式悬索桥;正交异性刚桥面板;有限元;模拟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a large-scale finite elem
期刊
摘要:本文从市政工程降排水设计及施工技术措施的重要性出发,首先分析了降排水目的以及降排水的施工方法,在此基础上重点以实例为基础介绍了市政工程中降排水设计以及施工技术措施。  关键词:市政工程,降排水,施工技术,集水井法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drai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
期刊
摘要: 预应力梁计算时,采用了PKPM的SATWE及PREC计算程序,分别验算使用阶段及施工阶段荷载所产生的挠度及裂缝。应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年版)及国标《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表示方法及构造详图》(06SG429),同时考虑使用及施工要求进行抗震构造设计。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梁;后张有粘结;反
期刊
摘要:针对在信号系统与外部接口设计中广泛使用的PLC,本文介绍了PLC的概况和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处理。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signaling system with exterior connection design in widespread used PLC,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PLC’s survey and frequentl
期刊
摘要:我国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主要是借助了经济形势与社会环境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当一切外部有利条件都相对减弱的情况下,我国建筑业要继续保持稳定、健康、持久的发展势头,就必须从自身管理工作抓起,确实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只有这样我国建筑行业才会拥有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才能走得更远、更稳。本文分析了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的总体管
期刊
【摘要】暖通安装工程是建筑和生产的必备工序,合理的采暖和通风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在现代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暖通安装工程越来越多,要求也逐渐提高。对暖通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也就越发重要。  【关键词】暖通安装;施工;质量管理  【 abstract 】 hvac installation project is building and production of essentia
期刊
【摘 要】:岩土锚固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程技术,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章介绍了岩土锚固工程技术的特点,分析了岩土锚固钻孔设备及机具的选用原则,结合工程实践论述了岩土锚固技术在处理隧道塌方施工中的运用。  【关键词】:岩土锚固技术;隧道;施工  【 abstract 】 : rock-soil anchoring technology is a very important engineeri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管理困难的特点,详细地阐了隧道施工中的五大关键要素, 包括开挖、支护、通风、道路、衬砌, 以完善隧道施 工工艺, 更好地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质量和经济效益, 从而促进隧道工程的发展。  关键词:隧道施工;关键要素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tunne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