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功》教学“三”思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电功》教学反思为例,阐述反思教学作为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它能帮助教师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教书者走向教学者、研究者、反思者。
  关键词:物理;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69-1反思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做出理性承担责任的能力”。所谓反思是指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自己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巩固完善及变革。
  一、课前反思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电功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较多,承前接电流、电压、电阻和欧姆定律有关概念和计算,启后为后面的电功率概念和计算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因而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理解电功的概念和掌握电功的公式W=UIt;(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电功大小的几个因素及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2.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反思:电功的概念较为抽象,形成电功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解决这个难点关键在分析电功的实质时,安排学生通过实验(电动机吊重物、电灯发光等)理解电流做功要引起各种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热、发光;或发生化学反应等等。通过实验、多媒体模拟等手段,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大部分外延。本节课的重点是用实验探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来解决这个难点问题。
  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在建立电功概念时,采用学生实验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启发来形成概念。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为提高实验的直观性,应该安排学生实验就用电流通过电灯做功来代替通过电动机做功,利用电灯发光来增加感性认识,并采用先猜想,再实验,最后总结的探索式教学模式。另外,在实验中要注意研究方法的渗透,即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还通过多媒体动态显示研究电路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盘转动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最后介绍一度电的作用,目的是为了渗透节能意识。
  二、课后反思
  1.对教学目标达成的反思:(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的教育。(2)这节课的内容,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从力学的功过渡到电功;另一个是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这两点都不能用扩展知识的办法来解决,所以我便着重从现象的分析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扩展知识的外延,至于其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更高一级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细、过深。(3)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我都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并通过自己有意识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基本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2.对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成效性的反思: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教学重点、难点虽然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对重点的知识的把握不够,比如:学生在得到了电功公式W=Uit之后,以为学生理解到位了,而忽视了对公式的进一步理解,甚至忽视了在计算过程中强调单位的统一。“难点”知识虽然也突破了,但就如蜻蜓点水般没有进一步去升华和巩固。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3.对教学方法灵活应用的反思:在达成学习目标时,对一些知识,我自以为很容易,或者以为自己讲解得清晰到位了,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比如,在学习电能表3000r/kwh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时,我花了不到3分钟的时间就“解决问题”,但后来发现学生做练习时老是在这部分出错,自己还埋怨学生学习不认真,后来询问学生才知道他们没有真正搞懂,此时自己才恍然醒悟。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法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自觉地对已有的教学事件进行的审视和梳理。如果教师在观念上教学反思的意识不强,就会把反思当成外界强加给自己的任务,“违心”地,被动地应付差事。这种“形似而神散”的“假反思”有反思之名却无反思之实,不仅无法准确查找教学瑕疵,吸取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而且会耗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磨灭教师的激情和灵感。因此,教学反思需要教师思想意识层面的认同,行为实践层面的落实,才不会视其为额外的负担而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只有这样,反思才会真正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也会成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从而帮助教师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教书者走向教学者、研究者、反思者。
  [参考文献]
  [1]徐学福.新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研究丛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01).
  [2]施晓红.“教学反思的低效分析与对策”.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05).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