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崛起是“中国模式”优势的重要体现

来源 :企业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m99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尤其是2009年以来,伴随着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的爆发式增长和集体性崛起,对“国进民退”的质疑之声和“央企凶猛”批评指责之议也纷至沓来、不绝于耳。在有些质疑者或批评者眼里,仿佛10年前还九死一生的中国国有企业,如今的持续增长是做了什么错事似的。而在另外一些质疑者或批评者看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今天的良好发展局面,只是偶然的暂时的现象,根本不值得为之称道。更有甚者,在今年的一次全国性论坛(博鳌房产论坛)上,每当发言嘉宾调侃了国企,台下就报以一片掌声与笑声。 这不由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当时有的地方,个别教师一上台,就急忙申明“我不是共产党员”,于是便能获得一片廉价的掌声,那种近乎闹剧的情绪化场景。
  毫无疑问,国有企业的改革仍需继续深化,其布局结构仍需调整优化,其效益和效率仍需改善提高,其竞争力仍需大力加强。但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国有企业在改革、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应该值得中国人为之鼓掌、加油和自豪,而不应该成为被嘲笑和喝倒彩的对象。须知,国有企业的集体性崛起是“中国模式”独特优势的重要体现而非偶然和运气使然。
  
  “老国企”在改革开放中新生
  
  人们一般将改革开放前的国企称为“老国企”,而将经过改革的国企称之为“新国企”。“老国企”与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在为国民经济作出巨大历史贡献的同时,也具有机制僵化、冗员众多、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动力不足等等弊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先后经历了扩大经营自主权、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三个阶段,“老国企”也在改革中逐步脱胎换骨,向“新国企”转变。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不是为了消灭国有企业,而是为了使之获得新的生命与活力。根据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在《国企改革发展30年:宏大的工程 》的著述及相关资料,可以将“新国企”的这种生命力与活力概括为以下9个方面:
  一是国有企业的社会定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经从社会组织转变为经济组织,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经过30年的改革,改变了国有企业对政府高度依赖、职工生老病死由企业统包、企业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状况,已经逐步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
  二是国有企业的企业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制面由2002年的30.4%提高到目前的64.2%。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在A股市场的1 500多家上市公司中,含有国有股份的上市公司有1100多家,在香港、纽约、新加坡等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达78户。同时,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机制正在形成。
  三是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一些企业还探索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初步建立起管理者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中央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选用的各级经营管理人才约占总数的30%。一批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有效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全体员工竞争上岗、量化考核、收入分配与业绩挂钩的机制。
  四是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前,国有经济遍布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改革开放以后,个体、私营经济分布领域不断拓宽,外资企业逐步进入,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局面开始形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出现了较大变化。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提出“抓大放小”、“有进有退”、“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战略思想,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
  五是国有经济比重趋于下降,但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增强。从1978年到2007年,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却增长了25.5倍,资产总额增长了48倍,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28.5倍。
  六是国有企业数量明显下降,实力进一步向大型企业集中。1998年~2006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占全国工业企业的比重从39.22%下降到8.27%。2006年,国有大型企业户数只占规模以上国有企业的2.31%,但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所占比重分别达到35.91%、61.54%和63.25%。从2002年到2008年,全国国企数量平均每年减少7 500家左右,但同时,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8%,国企利润年均增长23%。 从2003年到目前,中央企业数从196户减少到129户。2007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超过千亿元的43家,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的26家,利润超过百亿元的19家,分别比2002年增加32家、20家和13家。在2009年《财富》公布的世界500强中,中央企业有24家,比2002年增加19家。
  七是国有经济分布范围适度收缩,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目前,中央企业82.8%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矿业、冶金、机械行业,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55%,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电设备占75%。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中央企业户数占全部中央企业的25%,资产总额占75%,实现利润占到80%。
  八是国有经济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国有企业改革脱困3年攻坚,扭转了国有企业全面亏损的局面,国有经济开始走上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2002年~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销售收入从8.53万亿元增长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6.1%;实现利润从3 786亿元增长到16 200亿元,年均增长33.7%;上缴税金从6 794亿元增长到15 700亿元,年均增长18.2%。其中,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长到14.79万亿元,年均增长15.71%;销售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9.84万亿元,年均增长23.97%;实现利润从2 405.5亿元增加到9 968.5亿元,年均增长32.89%;上缴税金从2 914.8亿元增加到8 303.2亿元,年均增长23.29%;总资产报酬率从4.9%提高到8.3%,净资产收益率从4.3%提高到11.9%。这5年,中央企业平均每年资产总额增加1.5万亿元,销售收入增加1.3万亿元,实现利润增加1 500亿元,上缴税金增加1 000亿元。5年的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路子。 2008年,中央企业克服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上缴税金同比增长15.3%、17.9%和16.5%,实现利润在扣除自然灾害损失、炼油及火电企业政策性亏损后,与上年基本持平。2009年,国资委监管的129家央企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26 052.2亿元,比上年增长6%;全年累计实现利润7 9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应交税费总额10 74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显著变化,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
其他文献
少先队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非指定领域,如何立足立德树人的目标,开发具有实践特征的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值得我们深思。长沙市天心区教育局为切实加强少先队活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