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中国梦”教育撷议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uoxiandin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对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如是阐述。基于此,结合具体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寻绎“中国道路”的愿景支点、兼济“文化中国”的根柢原乡、建构“中国精神”的价值内核应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显现“中国梦”主题隐而不彰的教育境界与意旨所在,惟此,才能聚合更多正能量,才能成功穿越“历史三峡”,而不致使“中国梦”成为托克维尔的“乌托邦”。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中国梦;中国精神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10-0071-05
  “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对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如是阐述。回望百年,怀揣救亡图存“中国梦”的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无不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梦”已不囿于一种模糊不清的潜意识或零散杂乱的意象物,而成为了一种清晰而具有特定目标指向的思想意识与理想信念——中华民族一同创造、一同分享“伟大中国”的共同理想。《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如果说,“中国梦”所指是有待于我们去认知与挖掘的“具有厚重底蕴且置身当下‘世界结构’的‘历史中国’”,[1]充满谐和朝气且致于达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中国”,作为“以文明照亮21世纪”的“世界国家”的“未来中国”的话,那么,寻绎“中国道路”的愿景支点、兼济“文化中国”的根柢原乡、建构“中国精神”的价值内核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显现“中国梦”主题隐而不彰的教育境界与意旨所在。
  寻绎:基于“中国道路”的愿景支点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从未停止过“逐梦”的脚步。老子“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无为梦”与孔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可算是最早的“中国梦”。但随着“老朽中国”的愈益贫弱,其终被百余年来另一个“强国梦”所替代——跨越“成长陷阱”,走一条基于乔舒亚·库珀·雷默所谓“北京共识”的后发国家逐步实现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进入21世纪,党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梦”三部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1世纪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革命、建设抑或改革,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4]而当梦想付诸实践,就会化身神圣的“国家与民族意志”,化身变革社会的坚定“中国力量”,从而创造令他族刮目、为世界景仰的“人间奇迹”。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在梁启超看来,此“梦”即为其基于“未来中国”展望的一种国家叙事与历史想象。“两个百年”梦想在勾勒“未来中国”宏伟蓝图、实现中华民族现代转型的同时,也依然坚守着近代以来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价值方向、民族与国家未来发展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于是,当我们回首“中国往事”、寻绎“中国梦”的愿景支点时,也就不难发现:基于“家国梦想”的当代“中国道路”深深寄托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意志情怀与永不褪色的集体记忆。
  基于追寻“中国梦”的历史辙痕,笔者尝试沿循“自主探究—自觉内化”的路径,通过对“中国道路”的认知深化学生对“中国梦”的自悟与自省。例如,在教学《生活与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政治生活》“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与人民的选择”等内容时,笔者列述如下材料:
  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击碎了“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的“天朝上国”迷梦。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千年未有之强敌”,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求索、孜孜探寻,执着于民族复兴之梦:魏源、林则徐“睁眼睛看世界”,曾国藩、李鸿章“大兴夷务”,梁启超、康有为“公车上书”“戊戌维新”,孙文率“兴中”“同盟”之众辛亥救国,屡败屡试,却从未泯灭国族之梦。痛定思痛,均因其“自上而下”——依赖特定的集团势力,而未“自下而上”——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直至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国情之“的”,才真正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获致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从而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
  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点评探索“中国梦”的不同道路,并结合《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学生通过对“中国道路”探索历程的自主探究,经分析不难得出:第一,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中国梦”的实现要“双管齐下”,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举。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求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探索“中国梦”的不同道路均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但又各具时代特色。第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中国梦”的实现应主要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同时兼顾特定集团势力的助推。另一方面,通过对“党领导人民破解‘中国梦’密码”的解读,学生也不难得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样,以辩证逻辑的审视、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中国道路”探索历程的回顾中、“未来中国”愿景支点的寻绎中,植“梦”于心灵之基,起“梦”于灵魂之巅。由此,形成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与夙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积厚:基于“文化中国”的根柢原乡
  文化的意蕴在于其能建构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学识认知以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涵养默化以规范社会道德与伦理纲常,精神感召以奠基立世依托与信仰追求。文化意义世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核心。从本质意义上讲,“中国梦”是一种行进于“中国道路”、奠基于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与包容共生的民族文化的文明标识与符号象征。“文化中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种文化表征,导引着国家前行的方向。从五千年中华文化中成长的“中国梦”,因为有了文化的支撑而更显高远、更有所依。
  文化是一条由“彼处”经“此处”流向“他处”,由“昨天”经“今天”流向“明天”的河。因此,基于“中国梦”的“文化中国”应不斥“走向世界,广纳博采,撷英咀华”,但更应“回慕传统,直面当下,复中兴华”[6]。复兴中华文化应为“复兴中华文化之精神”[7]。较之“希冀获取威望或贸易以立国,基于文化与信念的‘帝国’才是最稳固的”[8],如尚“和”的中国。“人类已经掌握了足以毁灭自己的技术与手段,加之又处于极端的意识形态营垒,由此,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也就成了人类最重要的精神。如果中国不能取代西方而成为人类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9]汤因比上世纪70年代的论点,在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阐旧邦以辅新命”[10],“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更应是新时期“中国梦”的精神底色。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促“和”:建设生态文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将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德立人,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坚持和平发展,推动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一言以蔽之,“中国梦”是和谐之梦、和睦之梦、和绥之梦、和平之梦,致力于实现“天和”“人和”与“心和”。《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乃为政之道,大政归“和”。蕴于“和”文化的“中国梦”无缝契合了《礼记》所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一国人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大同”之梦。总而言之,兼济文化中国“和”的根柢原乡,不是为了“复旧”或“回归”,而是旨在超越纯粹物质生产的形而下的拘囿,提升中华文化的生存力与软实力,追寻一种国际话语权,撷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旨在唤醒学生对“中国梦”文化源流的集体记忆,也为彰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责任与担当,在涉及《文化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生活与哲学》“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等章节时,笔者尝试列述如下材料:
  五千年的厚重历史积淀了中华文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大同构想,“义以制利,道以制欲”的仁侠风徽,“中为大本,和为达道”的兼容气度,“德施普尔,厚德载物”的道德精神,“修齐治平,克己安人”的自律仪范,“戒奢以俭,格致诚正”的精微体验等精神特质,而其核心无疑是“和”。“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滋养。正如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百年前所言,“现代世界极为需要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特别是‘和’,如果这种思想能为世人所接纳,那么世界将充满欢乐与祥和。”[11]正是由于“和”对文明风尚养成、政德治风淳化、经济社会发展甚至民族国家统一等的极大促进作用,21世纪的今天,奠基于“和”的中华传统文化依然能以其独特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请运用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奠基于“和”的中华传统文化何以依然能以其独特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推“中国梦”的实现?罗素百年前的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个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学生通过对中华文化主要表征与精神根基的分析,同时结合“中国梦”“和”的特质,不难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奠基于“和”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以其独特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推“中国梦”的实现。第二,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扎根于“和”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滋养。第三,植根于包括“和”思想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根据罗素观点的核心指向,学生不难将问题“变身”为“‘和’思想体现了哪个唯物辩证法道理”,这样,得出“矛盾”也就顺理成章了。运用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现代世界”各国发展不尽平衡,有其自身的特殊国情与历史传统,但又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各国在求同存异与和谐包容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从而使“世界充满欢乐与祥和”。
  凭借对“文化中国”传统向度尤其是“和”文化由古及今、由中而外的深入剖解,在凸显“中国梦”文化涵养的同时,也使学生在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获致对“中国梦”“和”颜“睦”色的认知升华。
  践履:基于“中国精神”的价值内核
  德国哲学家约翰·哥特弗雷德·赫尔德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它创造一切、理解一切。”[12]“今日中国之基础,必铸造于国家精神知能之上,始能巩固不磨”。[13]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梦”不是别国梦的简单翻版,而是一种根植于“中国精神”,以寻绎“中国道路”、积厚“文化中国”的价值追求与理念践履。
  作为绵延千年并沉淀于国人血脉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在求生存、谋发展、促振兴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品格与价值理念,“中国精神”凸显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与文化软实力,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与整体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立梦之本、践梦之基、履梦之源。强化“中国精神”的凝聚力,凸显其在价值生态中的“核心”地位,是国家复兴的本态。   几千年来,萦绕于民族内心深处的梦想一以贯之的正是那摄人心魄的“中国魂”。从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的不老神话到“神舟”遨游、“嫦娥”探月的宇宙开发,从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的远古浪漫到南水北调、高峡平湖的恢宏治水……天下为公的集体主义精神业已融入国人血液,成为了一种行为方式。中国梦是“家梦”,更是“国梦”。“国”与“家”乃一命运共同体。正因如此,才形成了“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天下为公,此“中国精神”之其一。其二,刚健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上下五千年史,实为勤勉稳健、勇猛深沉的拼搏史,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在孔孟看来,这种拼搏与奋斗是一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塞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追求家国梦想的自勉与奋进无疑是今日“中国梦”有力的文化注脚,同时也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梦”增添了一抹基色。其三,经世务实。经世,乃经国济世,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侧重“形而上”;务实,即务以实用,脚踏实地,务当世之务,兼及“形而下”。由“农业—宗法”社会生发而来的经世务实观念,兼纳现世与实务,强调匡时济民,明理切用,践行尽性,反对高谈空论。“中国精神”历经中华民族自力图强、民族复兴的屡次探索与当代转换,无疑将引领未来“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亦或可说,“中国精神”价值内核的建基过程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筑梦过程。
  为提升学生对“中国精神”相关内涵的认知与理解,加深其对“中国精神”之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重要作用的感悟与体认,在涉及《文化生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活与哲学》“探索世界的本质”等章节时,笔者列述如下材料:
  五年前的5月12日,四川汶川遭遇8.0级特大地震;三年前的4月14日,青海玉树突发7.1级强震;今年的4月20日,四川芦山又遇7.0级地震。五年之内三次强震,密集程度世所罕见。然而再大的灾难也压不垮英雄的中国人民:党中央国务院紧急部署,人民军队迅疾赴险,相关部门火速行动,社会各界积极响应,迅速展开了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行动。于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化为抢险救援、拯救同胞的救护信念,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化为排除地质险情、突破救援困境的拼搏精神……“多难兴邦”。抗震救灾,是物质力量的比拼,更是精神力量的展示——一股骤然迸发的不屈不挠的“中国精神”。面对灾难,中华民族能够迎难而上,共和国能够淬火成长,在挫折中锤炼风骨,在逆境中砥砺前行,靠的正是这股精神力量;面向未来,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离不开这股精神力量。
  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国精神”在战胜灾难过程中的作用。“大梦至美,实干而成”,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通过“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通过分析探究、解读材料,学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国精神”是维系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与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战胜巨大灾难与各种挑战的重要精神支撑;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中国精神”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华民族战胜巨大灾难与各种挑战的强大物质力量;在战胜巨大灾难与各种挑战的过程中,“中国精神”得到丰富与发展,成为“无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垮英雄的中国人民”不竭的力量源泉。另一方面,基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与实施策略,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从中国总体小康已然实现但尚存诸如地震等灾难频发、部分社会矛盾尖锐等困难与挑战的实际出发,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分阶段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旨向。
  这样,通过对芦山等地震抗震救灾的再认识,学生明晰了中华民族“天下为公,众志成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等“中国精神”,进而挖掘其“在战胜灾难过程中巨大作用”的同时,以“实干”为切入,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厘清“经世务实”的“中国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
  “未来的强国,首先是中国”,卡尔·雅斯贝尔斯等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许与坚信,彰显了世界之于中国的呼唤与企盼。然而“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更何况民族复兴之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一而足,亦非只言片语能尽。但笔者坚信,基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场域,寻绎“中国道路”的愿景支点、兼济“文化中国”的根柢原乡、建构“中国精神”的价值内核,培养心怀“中国梦”的未来公民,聚合更多“正能量”,才能成功穿越“历史三峡”,不致使之成为托克维尔的“乌托邦”。
  参考文献
  [1]邓正来."生存性智慧"与中国发展研究论纲[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4).
  [2][3][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
  [6]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
  [7]朱谦之.文化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95.
  [8]理查德·刘易斯.文化驱动世界:21世纪全球趋势[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26.
  [9]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85.
  [10]诗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8.
  [11]伯特兰·罗素.中国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48.
  [12]约翰·哥特弗雷德·赫尔德.反纯粹理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5.
  [13]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00.
  (作者单位:江苏省震泽中学 江苏苏州 2152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基本素养为准则和办学理念。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立足本校实际情况,根据这一职教理念展开教学改革,力图以"3+3+4"考试评价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把技能考
本目录初编前半部分已经载《社会科学》1789年第6期,本期刊载后半部分。前半部分。一,总论文,应为一,总论类。
期刊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5岁以上的人群中房颤的检出率为5%。恢复并且维持窦性心律是房颤理想治疗目标,因为预防房颤复发能够改善
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在独立学院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主要是基于现代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发展趋势、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特殊性和教
在我国,恩想政治教育在各学校的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引导青年一代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
当前,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给教学和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对和谐校园建设和素质教育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对校园多种不良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本
抗日战争时期,虽然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破坏,但解放区和国统区高等教育仍有很大发展。文章论述了这一期间我国各统治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概况,并比较了其异
近年来,对胆石病的多因素分析较多,有关报道胆囊炎、油腻食物、家族史、高血脂、肥胖、饮酒、多孕次、溶血性疾病、肝吸虫病等都是胆石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饮用深井水、素食是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