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海菜腔”现状调查

来源 :高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w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先后于2007年5月、7月以及2008年2月先后对石屏县城、异龙湖畔、龙朋镇桃园乡和异龙镇鸭子坝乡部分演唱“海菜腔”的老艺人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当地“海菜腔”传承状况。现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海菜腔”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海菜腔 艺人 调查
  【中图分类号】I2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164-02
  
  1 石屏周边地区“海菜腔”现状调查
  1.1 异龙湖畔“海菜腔”现状调查
  由于近几年的旅游开发和央视“青歌赛”的大力宣传,很多外地游客专程到石屏异龙湖上欣赏“海菜腔”。而异龙湖周边地区由于交通便利,带动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化趋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也在悄然蜕变,原本穿着民族服饰的尼苏人现在的穿戴已完全汉族化。笔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异龙湖畔几乎没几个渔民会唱“海菜腔”,会唱曲的只会随口哼唱了几句尼苏花腰的阿哩或新近几年创作的民间小调。在异龙湖里捕鱼的彝家人已经很少,相反这几年湖中出了很多“食船”,据统计整个异龙湖大概有五十余这样的餐馆式“食船”,以异龙湖里捕来的鲜鱼和湖里产的海菜为主要食源招揽游客生意,用餐其间若有人问及“海菜腔”,船家会立即用手机召集附近异龙镇上的尼苏姑娘小伙上船,穿戴漂亮“花腰”服饰的尼苏姑娘小伙会在船头一字排开,唱起悠扬美妙的滇南彝族小调,众食客一边欣赏歌声一边品尝美味,现已成为异龙湖的特色旅游之一。
  经过笔者仔细询问,船家才告知这附近唱歌的姑娘小伙几乎都只是会尼苏花腰的阿哩调,“海菜腔”则基本不会,一般是穿着花腰的服饰、唱花腰调,冒充“海菜腔”,普通游客大都不会对此持有疑议。据船家介绍,这类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异龙湖周围的海菜腔传承已濒临灭绝且因为难度较大没人会唱。
  1.2 龙朋、鸭子坝“海菜腔”的现状调查
  在龙朋镇的桃园乡,笔者以施万恒老师及所教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桃园乡是施万恒自幼至今一直生活的地方,这方水土孕育的特有音乐文化已深深扎根于施老师的记忆中,他不仅精通滇南四大腔、花腰歌舞及四弦演奏,还把滇南四大腔及烟盒舞整理成册。早在20世纪80年代,施万恒就在自己的家里办班,传授烟盒舞及四大腔。石屏县龙朋镇桃园的传统“烟盒舞”、“海菜腔”能保存得如此完整,跟他的坚持分不开。著名作曲家田丰先生1993年在云南创办“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时,施万恒被聘请为教员,通过口传心授、言传身教来抢救濒临失传的民族非物质文化,田丰先生去逝后,他和几个民间艺人还坚守在传习馆继续他们的事业,直至传习馆因无力筹措资金而宣告解散。后来受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女士邀请到“杨丽萍舞蹈学校”任教,世人皆知的《云南映象》其中的彝族歌舞就有他传授的“海菜腔”、“烟盒舞”及花腰歌舞。目前在施老师班上学习的学生有十多个,均来自附近村寨年纪从十几岁到二十岁不等。这些学员有的还在上学,有两三个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大都是父母为其报名来学习,想通过学习表演当地民族歌舞改变目前生活境况。一些是读完初中在家务农,有此爱好就跟着施老师业余学习。施老师的教学是以学习当地语言为基础,凭借个人嗓子条件和悟性,先学语言,口传心授式的一句句慢慢教,另外还要学弹龙头四弦琴,学跳“烟盒舞”,这样才算真的学习“海菜腔”。目前他最大心愿是想在政府的帮助下,把他们村建成民族文化的传承村。施老师还提起巴窝村的后宝云老师,他也带起了40余名本村和附近村寨的学生教授本地民间歌舞,其他的当地艺人也都力所能及地在自己的家乡传授着自己的技艺。
  在异龙镇的鸭子坝地区,笔者主要以李福英为主要采访对象。石屏异龙镇鸭子坝村委会,下属九个自然村:小他老村、放羊冲村、小寨村、大寨村、打坝冲村。小鸭子村、中寨村、河上水沟村、徐家村,共463户,1810人。这一地区的“海菜腔”传承也主要依靠当地的李福英支撑,而且目前的正式求学者3人。
  六十出头的李福英已是满头白发,但一说起“海菜腔”就神采奕奕,其中提到最多的是传承后继无人,因为附近村民都结婚早家里农活多,现在很少有人找上门来学习。五六十年代把“海菜腔”介绍给全国观众的歌手白秀珍就是她的学生。采访期间正值鸭子坝村委会与临近大水村委会之间的文化交流汇演,鸭子坝地区2007年底刚成为非物质遗产的传承点并于12月末正式挂牌,笔者有幸观看了整台节目,其中就有李福英的“海菜腔”表演。整台节目以“海菜腔”和“烟盒舞”为交流主线,其中穿插一些即兴小节目。笔者很高兴当地各级政府通过乡村舞台来延续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这一举措,但也发现“海菜腔”舞台化的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曲目时间较长,光一段拘腔就唱了十多分钟听者兴趣不大,这样生活场景般的自娱自乐演唱与舞台化的审美欣赏严重脱节,也与大力宣传和保护传承“海菜腔”的初衷相去甚远。
  据石屏文化馆副馆长腊国庆介绍,石屏县城周边的彝族村镇能说彝话的很少,目前“海菜腔”小范围流传在异龙湖北部山区如龙朋、坝心等地,在个别老人中还能把“海菜腔”唱得出神入化。在整个石屏地区,如今能够演唱“海菜腔”的艺人也只剩二十余人,且技艺参差不齐。
  
  2 “海菜腔”社会功能性转变
  2.1 “海菜腔”流传途径的转变
  “海菜腔”作为一种跨民族、地域存在的音乐文化现象,其发展过程会同时借助于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承两种不同的传播途径。
  “海菜腔”的横向传播具体指其以自然方式向周边的流传途径。从明代开始,特别是清代以后,随彝族与周边汉族交往频繁并开始通婚,“海菜腔”逐步由尼苏人的自娱自乐发展为统一模式化的民间艺术珍品,形成以石屏为中心的传播辐射区,向四面八方扩展。其传播途径大体有以下几种:⑴通过赶集和民族节日传播。石屏彝族民族节日众多,常见的有火把节、二月初十赛歌会、祭龙等等,节日活动会吸引大量临近州县的宾客参加,大都不分贵贱的尽情歌舞,无形中促进“海菜腔”的传播。⑵通过马帮和生意交往活动传播。民国年间,石屏的彝家妇女走西头到思茅、普洱一带背运东西。一路上唱海菜腔,跳烟盒舞,劳逸结合,以解困乏。民国《石屏县志》四十卷《奕志》中载:
  夷人妇至思茅地,为人负茶至普洱,每唱胧匆调为嬉,又名跳胧匆。
  清代官员沈寿榕到石屏考察时写下《竹枝词》,词云:?
  石屏夷女健腰脚,出门大笑男儿弱。招携远作菜山行,茶叶尖如妄命薄。薄命奈如何,听唱胧匆歌。 歌拍双声双起舞,郎心不知妾心苦……[6]
  诗中证实了“海菜腔”通过生意交往相西流传的途径。⑶通过个旧矿山生活娱乐和婚丧礼仪传播。清代个旧的锡矿工人多为石屏人,幸苦的矿工生活艰苦单调,演唱“海菜腔”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娱乐,外地矿工业就跟着学习“海菜腔”并将其带回家乡。与外族通婚,也少不了将“海菜腔”传播到外地。
  而按目前笔者的田野考察情况看来,一方面由于各种传媒为导向的强势汉族文化的侵袭、交通便利、众多生活娱乐项目的增加、新的审美倾向影响等诸多因素,使“海菜腔”传统的自然向外传播途径日渐衰落。而另一方面,近几年借彝族海菜腔、烟盒舞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石屏政府积极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倾力宣传和打造石屏“文化古城”品牌及石屏民族文化品牌,“海菜腔”的传播途径逐步变成单一的依靠政府,以开发旅游经济为主要目的的媒体传播,这样的传播途径带有功利性宣传成分,维持时间令人担忧。
  “海菜腔”的纵向传播途径主要指当地尼苏人的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以传承为主的传播途径,目前仍有零星维持,情况不容乐观。
  2.2 “海菜腔”依托的 “玩场”活动日渐绝迹
  “玩场”主要指在彝族尼苏村寨里或村寨附近的一个公共场合,可以是“公房”里或附近山林里,主要是尼苏男女青年在一起游玩的社交活动场所。在烟草味传入云南以前,当地的彝民用当地的一种野生植物火草叶(火草为草本植物,尺多高,叶片密布白色纤维状绒毛,开黄色小花。尼苏人采其花苞拌以食物做成火草粑粑食用[7])摘来晒干揉细当烟吸,称为吃火草烟。由于尼苏男女青年相邀跳乐唱曲的活动中,有姑娘为小伙子装烟的情节,故而民间把跳“烟盒舞”、唱“海菜腔”的男女聚会活动也称为“吃火草烟”。清朝乾隆年间编撰的《石屏州志》中提到:
  夷人童男女竹篾成声,和歌相诱。
  说明当时已有此风俗。尼苏男青年们趁赶街串寨之际,暗邀临近村寨尼苏姑娘,约定某晚在村寨公房或附近山上林中约会,是夜小伙吹树叶、弹四弦在半路相迎,将姑娘们带到约会地点,众人对唱“海菜腔”,跳“烟盒舞”, 男女之间在夜晚以对歌和舞蹈的形式来表达互相的爱慕之情兴尽而归。很多的尼苏青年就是在“吃火草烟”活动中学习“海菜腔”和“烟盒舞”。目前,老一辈的尼苏人仍然把演唱“海菜腔”视为尼苏人娱乐生活的重要方式,增强日常生活中的娱悦情趣。而年青的一代却无法感同身受,笔者曾询问过龙朋镇桃园乡的很多尼苏青年,他们均说从小到大未见过类似“玩场”的聚会活动,“海菜腔”所依托的“玩场”及“吃火草烟”等聚会活动已从过去的式微走到目前的完全绝迹。
  现今,当地人虽留恋尼苏传统文化,但无可避免也融入到现代生活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穿着打扮中来,汉族强势文化以其直观性的物化差异,来渗透当地生活、生计方式的渐变,当地尼苏人逐步摆脱过去传统思维方式,把本应属于自娱性集体活动的男女交际习俗“吃火草烟” 逐步排除在原有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外,同化于强势汉族文化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欣赏倾向。笔者在龙鹏镇见到,当地晚间的娱乐多以电视节目作为消遣,像以前古诗里描绘的泛舟异龙湖、纵情高歌的场景,目前只在拍纪录片、影视作品的民间艺人短期性、人为性的在异龙湖上表演“海菜腔”时能见到。“海菜腔”已脱离自娱演唱而渐变成舞台化演出,“海菜腔”音乐文化语言所呈现的众人智慧集成,在外来音乐的冲击下备受当地尼苏青年的冷落和质疑,“海菜腔”演唱者及关注者为适应目前的舞台观赏性,尝试拼接各种音乐元素,从而影响“海菜腔”的内容组成,导致祖辈流传下来的固定传承格局由此打破。
  当地“海菜腔”艺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直接影响“海菜腔”濒危的状况,再加上“海菜腔”奇特、高难度的发声技巧决定了无论是对演唱者的本嗓条件,还是乐感和气息都有很高标准,更加重了 “海菜腔”艺人挑选“海菜腔”传承人的难度。 而如何真正让“海菜腔”的音乐演唱还原到尼苏青年认可和接受的层面,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 许象坤.云南彝族《海菜腔》唱词赏析[J].中国音乐,1989,(2).
  [3] 白章富.彝族“海菜腔”源流初探[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4] 汪致敏.红河民间音乐舞蹈研究[M].昆明:远方出版社.
  [5] 李元庆.云南省红河州新型少数民族说唱曲种志略[M].昆明:远方出版社,2002.
  [6] 吴志刚.彝族烟盒舞与海菜腔[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10).
  [7] 吴志刚.彝族烟盒舞与海菜腔[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5).
其他文献
基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规划,针对环印度洋地区冶金热处理工业装备市场发展情况,借助工科院校技术及人力资源优势,从再建项目需求、设备改造需求、技术升级服务等方面分析
中职学校的语文学科是专业技能学科的学习基础,针对以往考试形式的单一,将新鲜内容融入到语文测验中,从即听即写测验、朗读测验、应用文写作测验、期末试卷等方面入手,让语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体育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课间操,己经失去了吸引力,存现的问题和弊端日益明显.学校课间操改革势在必行.
【摘要】本文根据本校科研实验室实际状况,探讨高校以科研为主要任务的实验室建设途径。提出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仪器设备开放管理,建立和完善工作管理和考核制度,按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科研实验资源,加强安全与环境保护意识等解决办法。  【关键词】科研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 人才引进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163-01    中医临床和实验室
汉语和阿拉伯语分属于不同语系,其词汇文化内涵受历史发展的影响也异常丰富.因此绝大部分阿汉词汇找不到其相对应的词,即使有相对应的词汇,在语义方面都略有不同.本文从语义
针对学生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了改进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学生学习恐惧心理,并培养学生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原理分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调节学习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的交流,成为各学科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这
依据人才培养方针,深入分析了现行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着为专业课服务的思想,打破了传统,重新构建了高等数学的知识体系,把创建具有中职本特点的高等数学教材作为教学改
【摘要】博士生是一个特殊的高知群体,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他们中的部分人有的焦虑,有的抑郁,有的不堪重负中途退学,有的甚至想到用放弃生命来解脱自己。本文从现状的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了对博士生心理问题隐患进行筛查的主要手段,结合实际分析了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博士生进行危机干预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博士生 心理健康 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
在人才全球化时代,海外人才引进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现有引才政策进行了简要梳理,聚焦引才实践,立足国家和引才主体两个关键要素,分析引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