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天权仗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kl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国家开发利用太空的能力,决定着今后它在国际政治斗争中的地位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拥有制天权,有利于对宇宙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支援和保障地上的经济发展。因此,获得制天权对一国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将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个国家拥有了太空这个制高点,也就拥有了制天权,进而拥有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和制信息权。
   人类的战场已经从陆地、海洋、空中延伸到太空。要赢得战争就要争夺制天权。在未来战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飞机和战舰群间的大规模混战将被卫星监控技术引导下的远程精确打击和导弹拦截所代替。在未来战争中,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关键之一是取决于该国控制外层空间的能力及由此形成的作战能力。
  
  
   “制天权”成人类争夺的新高地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总统肯尼迪曾公开宣称:“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这是人类历史上“制天权”思想的首次正式亮相。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依据格雷厄姆的《高边疆:新的国家战略》,正式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制天权”的理念逐渐进入国家政策层面。进入21世纪,广袤的太空因蕴含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科研价值,因而成为当今各国竞相争夺的“新高地”,如美国的“凤凰计划”、我国的“腾云工程”、德国的“桑格尔”……各个国家的外太空角力手段层出不穷,一场夺取“制天权”的国家竞争悄然拉开帷幕。
   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自人类叩开宇宙之门进入太空时代以来,外太空便越来越彰显出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紧密关系,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制定了美国历史上首份太空战略——《国家太空战略》,其中明确表示:“保护太空带来的科学、商业和国家安全利益是特朗普政府的最高优先级。”不难发现,美国政府明确表明了夺取“制天权”在科研、经济和军事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科研上,夺取“制天权”能够有力推动科技的发展。其中涉及的学科门类众多,如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医学等诸多学科,航天事业的发展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推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美国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先后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带动了美国科技,尤其是推进、制导、结构材料、电子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为美国科技领先世界50年以上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上,夺取“制天权”是太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社会在2000年左右才开始进入太空经济时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潜力巨大。自2009年开始,全球航空航天领域共有535家初创公司获得约257亿美元的融资,尤其是2019年,融资量达到历年总和的23%。据摩根史丹利公司分析,到2040年世界航天产业的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其实,早在2015年,美国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就曾宣布,计划将4.2万颗卫星部署到距地面550千米的低地球轨道,截至目前已完成了第一批300颗卫星的部署,并即将为北美和加拿大地区提供太空互联网服务。在此之后,英国的OneWeb、加拿大的Telesat等新兴太空公司以及波音、谷歌、亞马逊和FaceBook等顶级公司纷纷加入太空互联网的直接竞争之中,而软银、高通、维珍、空客和可口可乐等世界企业巨头也通过投资的方式布局太空领域。太空经济惊人的发展速度和近乎无限的发展潜力,使其成为了各国都紧盯不放的“肥肉”,也使太空经济成为了太空创新的“孵化器”。
   在军事上,“制天权”决定了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和制信息权,是未来“战争食物链”的最高端。2002年,美军突袭阿富汗叛军武器藏匿地。在太空力量的支持下,美军缩小了行动区域,在发现武器库位置后,直接用卫星信号导引空中火力进行摧毁,使得主场作战的阿富汗叛军完全失去作战优势。
   除此以外,夺取“制天权”是自由进入太空的“金钥匙”。美军从2011年开始高举“空间环保”的名义,提出“凤凰计划”,大搞太空维修、卫星回收、燃料加注、在轨组装、空间拖船等在轨服务项目,其实质就是确保能够快速地在太空中生产并部署太空武器,以便出其不意地对他国的航天设备进行破坏。美国已经明确表示,2030年前将对太空的进入权和使用权进行限制,自己也将拥有独一无二的太空“否决权”。
   大国博弈的“新焦点”
   冷战时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导太空秩序,牵头制定了奠定当今太空治理的规则。冷战结束后,太空格局逐渐向多极化发展。英国的《国家太空安全政策》、日本的《宇宙基本法》、加拿大的《航天政策框架》……各军事强国都制定了各自的太空战略,谋求“制天权”。针对新的竞争格局,美俄又制定了新的国家太空战略,力争在该领域建立优势地位。
   从20世纪60年代起,“做太空的主人”一直是美国太空战略思想的核心,历届政府都力图谋求美国在太空的优势地位。进入21世纪,随着太空多极化的发展,美国在太空秩序上的领导力有所减弱,提出的《新太空规则倡议》仅得到了极少数盟国的支持,与冷战时期一呼百应的盛况不可同日而语。一心要使“美国再次伟大”的特朗普总统在实现太空战略目标上的态度更加坚决。2018年3月,美国发布新版《国家太空战略》,明确了保证太空领导地位、壮大太空工业基础和维持太空军事霸权三个重要目标。
   美国的《国家太空战略》要求优化太空科研项目的配置,推动并维持事关美国国家安全的太空技术的發展,重塑美国太空领导地位。特朗普总统签署的太空政策第1号指令,命令优先实现载人登月,反映了美国急于抢占新世纪载人登月头把交椅的急切心情。特朗普本人甚至希望在其任期内实现登陆火星。同时,美国支持波音公司和太空探索公司的载人飞船项目,意在打破目前只有中俄可以进行载人太空飞行的局面。特朗普政府还督促NASA与爱克信等公司合作,力图先于中国建成私营商业空间站。    俄罗斯虽然是传统航天强国,但综合国力已远不如苏联时期,不再盲目追求与美争锋、急功冒进,而是采取了“攻守平衡”的太空力量建设策略。2016年3月,俄罗斯正式批准了由航天国家集团制定的更加务实的《2016-2025年俄罗斯联邦航天发展规划》,后期又出台了《2030年前及未来俄罗斯航天活动发展战略》等多个航天发展规划,大体勾勒出21世纪俄罗斯的太空战略:一是发展航天技术,确保俄罗斯能够独立进入太空;二是保持和扩大在轨航天器数量,满足国防需求;三是建设空间站,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四是扩大航天市场份额。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型航天科研生产联合体,现有航天工业企业100多家,包括生产载人航天器的航天建造公司、卫星制造商雷謝特涅夫信息卫星系统公司、生产“联盟号”运载火箭的进步国家科研生产航天火箭中心、开发未来运载火箭“安加拉”系列的赫鲁尼切夫国家研究生产太空中心等。依托其雄厚的太空工业基础,俄罗斯将优先发展卫星图像、厘米级导航精度、宽带通信等满足国民需求的项目,逐步实现航空部门和国际市场的整合,促进民用航天和商用航天的发展,力争到2030年前成为全球太空产品和服务市场的领导者,之后再考虑载人登月等雄心勃勃的项目,实现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双丰收。
   太空军事化的“角斗场”
   太空力量是新型作战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倍增器”和“赋能器”,更是夺取“制天权”的重要手段。
   美国组建太空军的想法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星球大战”计划的支持下,1985年9月,美国就成立了具有联合指挥能力的美国航天司令部。2020年2月,美国正式宣布组建太空军,空军下属的15个太空联队、1个太空与导弹系统中心、3400名军官、6200名士兵及部分文职人员共约16000人转入太空军序列。目前,美太空军已经配备了CCS反通信系统、“赏金猎人”电子战系统、“草场”干扰系统等反卫星武器,发展太空即时打击能力,研制HTV-2“猎鹰”亚轨道滑翔飞行器、X-51A“驭波者”高超声速飞行器和X-37B空天战斗机等,谋求1-2小时内的全球打击能力,并推动空间对抗武器技术的发展,未来将部署更多的太空平台和太空武器。近来,美国公布的《导弹防御评估》报告更是支持美国加紧构建由“爱国者”、“萨德”、“宙斯盾”等地基系统和天基拦截器共同组成的全球多层立体反导体系,以此复活“星球大战”计划。
   俄罗斯在2001年就成立了航天部队,负责抵御导弹袭击、维持航天器运转、监控太空空间、实施商业太空项目等。2011年年底,俄罗斯航天部队并入空天防御部队。2015年,为优化空天力量,更好地应对空天威胁,俄罗斯将空军和空天防御部队合并成立新军种——空天部队,负责航空和反导预警系统管理、宇宙空间监测、航天器发射及控制、承担空天作战使命等。
   为与美国抗衡,俄罗斯把武器研发的重点放在了动能与非动能物理武器上。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就使用卫星歼击机导弹系统多次成功进行了反卫星武器破坏性试验。俄罗斯坚持继续研制在近地轨道攻击卫星的PL-19“努多尔”导弹,且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形成作战能力。同时,俄罗斯也通过发展高机动性的“杀手”卫星来增强威胁能力。2014年9月,俄罗斯的“Olymp-K”卫星进入轨道,然后进行了一系列不规则的机动,进入到距离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一对通信卫星7英里范围之内。
   根据美国2019年发布的《太空安全面临的挑战》和2018年发布的《全球太空威胁评估报告》,俄罗斯空天部队的陆基天线已经能够干扰全球定位系统的信号传输,并且其激光武器、大功率微波武器以及机载与陆基电磁脉冲武器,都能以近地轨道卫星为目标。可以初步判断,俄罗斯空天部队已经具备了动能反卫星、天基反卫星、定向能反卫星和网络反卫星的能力。
   当今世界,太空领域的“大航海时代”即将到来,“制天权”的争夺日趋激烈,太空军事化趋势加速发展,“太空实战化能力”成为衡量各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高权因子。因此,各大国都将发展太空力量视为保证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基石,而这必将推动一个崭新的太空时代的到来。
  
  
   未来太空战的攻防之道
   2019年年初,美国官方发布了题为《太空安全面临的挑战》的报告,大肆渲染中、俄在太空安全方面的威胁,提出美国要致力于提升太空战攻防能力。太空战一般被认为是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真空区域,使用天基武器系统夺取太空制霸权的一种军事行动。
   那么,太空战是怎样的一种形态?在科幻影片《星球大战》中,交战双方分别操控航天器在太空缠斗,这是“天-天”武器系统之间的对弈。而在科幻小说《三体》中,“水滴”打击地球的“引力波发射器”,这是“天-地”武器系统之间的博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种情况都是太空战的具体形态,因为交战的目的就是要削弱对方的实力,从而夺取太空制霸权。
   纵观近期各大国先后组织成立了宇宙作战部队,以及国内外航空航天技术取得的长足进展,总的来说仍然是从攻和防的角度来谋篇布局。随着科技水平的蓬勃发展,未来将有更多的颠覆性技术应用到太空战中。届时,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花样百出的无解攻击,如天基反导、定向瞬发和捕获瘫痪等;同时也能想见滴水不漏的防御铁阵,如隐蔽监视、伪装侦查、变轨逃离等。
   花样百出的无解太空攻击
   太空攻击的主要目的是对敌方造成摧毁和杀伤。众所周知,进攻是最好的武器,在未来的太空战中,先于对手采取攻击仍然是最主要的打击方式。太空攻击所采用的武器种类包括各种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以及可部署在轨道卫星上的机动反卫星武器等。
   定向能武器 主要用于打击高速在軌设备,工作原理是利用定向能瞬发的特点来进行攻击。定向能武器主要包括微波武器、激光武器等。
   微波武器有频率覆盖广的特点,距离越近、功率越高,杀伤力越强,未来应用会相当广泛。首先,高能微波可引爆预设炸弹或烧毁电子系统,对设备内部造成物理性破坏;其次,可扰乱敌方在轨设备的电子系统,导致记忆或逻辑电路发生短时间工作失常,达到致盲效果;最后,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发射特定功率的电波,压制干扰对方通信,进行电子对抗。在未来的太空战场上,集成着强载荷的微波平台是优先发展的方向之一。    激光武器则发展得比较成熟,美军已在其大型运输机平台、前沿补给舰平台以及陆基车载平台上加装了激光武器,并成功进行过多次测试,但目前仍需较多设备支撑。模块化、小型化是激光武器必须突破的技术难点。未来太空战场中,天基激光武器的平台将类似于目前的空间站,长约50米左右、总重量约100吨以上,由武器舱和服务舱组成。武器舱配置激光系统,服务舱配置计算、转换、冷却设备,舱外配置2∽3个可360度旋转打击的炮塔,发射功率或可达100千瓦,单次发射即可直接摧毁目标。
   动能武器 动能武器是使用物理势能来摧毁目标的武器,一般可分为地基离心动能武器和天基向心动能武器。地基离心动能武器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我们可以将其想象成目前已经部署的反导系统。反导名为防御、实为进攻,其在发射时需要先摆脱离心力,随后进入太空进行打击。系统由雷达和导弹两部分组成,工作时先使用“固态有源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也就是目前最先进的“天眼”,确定太空中打击的目标,发射陆基、海基或空基多级导弹,通过复合制导方式,引导末级毁伤单元打击预定目标。未来,这套系统性能提升的方向主要是增强识别能力和拦截能力——雷达探测距离达几千米、识别精度至1平方厘米,导弹最大速度10马赫以上、最大拦截高度1000千米以上。
   天基向心动能武器可以理解为目前利用地球向心引力来加速自身的“上帝之棒”。“上帝之棒”主要是利用轨道设备搭载20∽30根长8米、直径0.3米、重量100千克以上耐高温、强度大的稀有金属棒。发起攻击时,自上而下投射这些金属棒,并依靠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指示打击目标。据测算,金属棒从几千米高空向地面发射后最大速度可达11千米/秒。由于速度奇快,突防能力相当可怕,全球打击时间可缩短在10分钟以内,特别是对固定设施的打击效果十分出色,能毫不费力地摧毁大型建筑群和几百米深的地下掩体,是打击战略目标的“杀手锏”。
   反卫星武器 反卫星武器可分为共轨式和空天式两种类型。共轨式主要用于打击中高轨道设备,是动能武器和定向能武器的补充。工作方式是通过前期分析计算,进入与打击目标相同的轨道后,自动进行爆炸攻击或诱捕攻击。共轨爆炸攻击是先使用寻迹技术进入目标预期轨道或邻近范围,当被攻击目标进入可爆炸损伤范围后,随即引爆自身或在目标航线轨道上散布碎片,以达到摧毁、瘫痪目标的目的。如目标较远,或可采取就近引爆小型核弹,利用后续冲击波来摧毁目标及周围设备。共轨诱捕则是通过太空设备加装机械臂来抓取目标设备,从而实施破坏,目前这种技术的研制和测试比较成熟。空天式主要承载平台是新型空天战机,利用其使用灵活、平台多样等特点,遂行空天侦查、空间对抗、精确打击等作战任务。这种空天战机在起飞时需搭载火箭升空,以节省燃料,脱离火箭后的最高速度有望达30马赫以上,并可长时间在轨运行,最具特色的是其可重复使用,且可搭载多种攻击平台,如前文所述的定向能、天基反导以及共轨诱捕平台等。这种空天飞机的存在,模糊了太空武器的概念,因为一般太空武器在入轨后,一旦错失目标则需再绕轨一圈,而空天飞机可及时对轨道进行修正,真正实现“灵活打击”。
   兵不厌诈的严密太空防御
   太空防御指的是在太空中为拒止对方空间作战力量对己方的侦查和袭击所采取的各种主动与被动的防御行为,以此保有空间作战力量、保存空间作战能力。一般来说,太空防御战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积极防御,即对威胁各类目标的敌方空间作战力量予以积极回应,使用的作战手段包括秘密投送、在轨隐身等;二是差异防御,即采用差异化的方式来达到战场上的突然性,使用的作战手段包括机动变轨、军事伪装等。
   秘密投送 在未来太空战中,敌方想要发起攻击必须要通过监视系统来定位,因此,对于己方防御来说,隐蔽自身的太空部署和装备系统尤为重要。在这种战略指导下,己方可以通过秘密投送的方式将太空资产送至前线。如在公路、铁路,海上、海底平台或空中发射能更好地隐藏意图,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大大降低别国探测、跟踪的可能性。另一种秘密投送方式是通过“搭便车”或“一箭多星”方式将军事装备送入空间,从而掩人耳目。或者,可通过前期的模块化设计,多批次地将隐藏在民用卫星中的军用部件送入太空,后续再派出具有组装功能的太空设备进行远地拼合。例如,前文所提到的天基激光武器分为三个主要模块:武器舱、服务舱和炮台,这种“乐高”式的拼搭可以在通用模块(如服务舱)的设计上保持一致。在武器舱的选择上则可以选配不同的打击方式,战时可以迅速组成有效战力,也是实施太空积极防御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轨隐身 在轨隐身指的是己方的太空装备采用先进技术手段,降低被敌方火力识别、跟踪探测的几率,这就要求对探测设备进行特殊设计。一般而言,探测和跟踪主要使用光学和雷达系统。在反制光学系统方面,一方面在航天器外观涂层的选择上,可用提高反射率的方式,配合相应的外观设计控制来反射太阳光,从而相对“迷盲”对手;另一方面,使用超低反射率的材质进行外观涂层,从而影响阳光的衍射系数,一正一反两方面都可以相对达到光学隐身的效果。当然,未来科技可能发展到外观材料能自动针对阳光的入射角度来调整自身的反射率,从而动态优化上述这一流程,做到“智能隐身”。在反制雷达系统方面,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技術积累,即原则上尽可能降低雷达的有效反射截面,如有源对消技术,即用雷达收集装置预先检测收集到的雷达信号,同时以光速发射相同的返回频率,使对方雷达无法检测到目标。当然,在未来太空战场中,己方空间设备面对的是数以万计的对方间谍侦测平台,且分布在不同角落、发出的波形也各不相同,那么对消技术的计算处理能力就成为胜负的关键。
   机动变轨 一般来说,卫星要遵循牛顿定律的约束,即在轨道区间绕行,类似于火车必须在铁轨上运行。由此,我们一般可以通过观察卫星的某些参数来精确预测其运行轨迹。所谓变轨,就是卫星在原有轨道运行期间,我们可以施加一个外力来改变其运行轨迹,通常是采用发动机点火后产生的推力来完成。目前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的大部分衛星的变轨能力都不强,原因是卫星内部没有空间来存放发动机或燃料,时间一长,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卫星会慢慢偏离预设轨道,最终坠入大气层。未来,卫星具备机动变轨能力是大势所趋。且不说躲避敌人攻击,未来太空中将存在比今天更多的太空垃圾,可能某个卫星运行15∽20分钟就需要变轨以躲避撞击,如果变轨能力不强,将无法适应未来的太空环境。可以预见,未来的航天器,不仅要具有强大的变轨能力,还要有冗余设计托底,即航天器周身有8∽10台发动机,保证在1∽2台无法启用的情况下,剩下的发动机仍能在保持正确飞行姿态的情况下完成变轨。    随着太空技术的发展,卫星的形态也可能广泛采取前文所述的空天飞机样式,以便实施机动变轨、遂行精确打击、模糊军用民用界限。
  
   天基武器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未来能否实现太空作战,天基武器技术是关键。当今世界军事强国围绕太空主导权的争夺日趋激烈,推动了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太空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军事与太空技术的捆绑也越来越紧密。太空军事技术包括太空投送、太空态势感知等。这些技术不仅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而且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标志,其发展决定着未来太空作战的形态、作战理论的创新以及部队编制体制的调整。
   天基武器技术的昨天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是天基武器技术由实验验证到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美苏两个大国都在探索未来空间争霸的可能性,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研发载人航天器和卫星,并进行了广泛的实验探索。美苏相继发射了侦查、监视和预警卫星,并测试了轨道打击系统和反卫星武器。这一阶段的发展重点是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包括运载、出舱、对接、返回等技术。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是天基武器技术由应用试验到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相关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军事卫星为各类军事行动提供了精确保障,商用卫星也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在载人航天方面,侧重于发展保障人类外太空长期执行任务的能力。而在天基武器技术方面,美国在1983年便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2年后就利用反卫星技术摧毁了一颗在轨卫星。苏联则在这一阶段进行了约20次反卫星实验。
   20世纪90年代至近年,天基武器技术日臻完善,进入实战应用阶段。从1981年美国的航天飞机首飞,到1986年提出研发面向未来的、可重复使用的空天飞机(最近进行了第6次验证飞行的X-37B属于此类),可以看出航天大国逐步将其应用范围从战略层面向战役、战术层面扩展,建立起以战术应用为主的天基武器系统,目标直指未来太空战争。
   天基武器技术的今天
   在现代战争中,太空中的各类侦查、预警、导航、通信卫星等信息系统,对地表、空中甚至深海的军事行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作为目前天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太空态势感知系统是战场上的倍增器,其重要程度与日俱增,美军把太空感知建设作为太空武器化的首要步骤,又将发展星链网络技术和卫星编队飞行技术列为重中之重。
   星链网络技术指的是航天器之间信息传输和交换的技术。前期快速组网阶段,关键在于快速发射、设计小型化和可控成本三个方面。首先,在发射技术方面,目前美国的“星链”计划,是由分布在低、中、高轨道的上万颗卫星组成的一整套侦查预警系统。要在轨道中布置如此众多的卫星,肯定要突破传统的运载模式,目前“星链”计划采用的发射技术是一箭多星技术。其次,要提高发射效率,这要看卫星设计在小型化、多功能方面能否有所突破,小卫星成本低、体积小、重量轻且部署快,能大大降低卫星的发射成本。最后,要降低发射成本,火箭的重复回收、快速再发射技术就十分关键了。美国的商用火箭公司SpaceX已经测试了相关的回收再发射技术,有效地提升了经济效益。在后期的实际运用上,链接技术要让众多卫星成为一个整体,有效弥补原本小型化设计时可能带来的缺陷。链接技术在运用时,需要在多颗卫星之间建立统一的时间基准。同时,由于卫星相对位置的不确定性,需要采取实时跟踪技术来增加精度。此外,为了提高通讯效率,还要采用有效的算法来矫正相关的误差。
   卫星编队飞行技术 指的是多颗卫星为完成任务而采取特定动作的技术,包括组成编队和姿态控制。组成编队时,区域内多颗卫星能按照计划各自变轨形成卫星群;姿态控制方面,要做到全过程统一,就需要运用集成轨道动力学和轨道导航技术,以及多星管理、协同工作、自主运行等技术。在多星管理方面的要求十分复杂,因为编队中某个卫星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会对编队全局产生影响。同时,在协同工作方面,外太空中的参照点可能随时发生变化,特别是卫星变轨后,要做到迅速整理队形,保持监测目标的不丢失,就要求编队内的卫星建立统一的逻辑。最后,在自主运行方面,要求卫星不仅要控制自身的编队姿态,也要靠惯性制导、光学遥感等技术来捕捉编队位置。
   当然,任何技术都有弱点,由星链网络技术和编队飞行技术所构成的太空态势感知体系,最易受到敵方软杀伤的打击,这种软杀伤主要采用了干扰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干扰技术方面,首先是干扰卫星系统,使其工作失常,主要方式是采用定向干扰,对轨道范围内的卫星进行直接压制,使其偏离轨道而无法正常工作;其次是干扰通信,阻断信息链接,采用的方式有发射大功率杂波、欺骗干扰等。网络攻击方面和我们所熟知的黑客攻击方式相类似,采取情报收集、漏洞监测和实施攻击这“三部曲”。网络攻击技术更新迭代迅速,而老旧卫星的防护、硬件水平相对滞后,所以网络攻击容易奏效。
   天基武器技术的明天
   现有的太空武器或空间设备都是在地面工厂制造好后,由火箭送入太空的,这不仅意味着这些设备的重量将受到制约,其形状、性能也会大打折扣,而且太空设备十分精密,入轨使用后一旦某个部件损坏,就可能导致整个设备的瘫痪。随着现有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太空3D打印技术也将不断完善,甚至替代地面的制造、组装工作。太空3D打印有诸多好处:一是在真空中打印具有天然的优势。目前的电子束3D打印还需特别搭载真空设备,且受真空环境大小的制约,无法制造体积大的物件,而在太空中打印则没有限制。二是材料唾手可得。目前在太空中有无数的太空垃圾,这些垃圾都是由衛星的碎片组成的,可重复使用率极高,未来或可不用单独从地球发送打印原材料。三是太空打印物体大小不受限制。太空3D打印机既可以打印小的子弹,也可以打印大型的天基电磁脉冲炮。这种技术有效降低了未来的太空部队对地面制造装备系统的依赖,提升了军事活动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在未来的太空战中,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提高天基武器的战斗力。例如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材料,它既能导热也能导电,导电能力是传统材料的万倍以上,同时在高温后能迅速恢复其原有形状。在未来的太空战中,纳米技术能用于制作电子轨道炮的弹道导管,或者抵挡敌方激光武器、电子脉冲和高能微波攻击的覆盖材料。此外,纳米材料可能还具备自愈性质,通过合成修复技术制造的聚合材料,能在设备受到撞击后主动填补裂缝,防止设备进一步损坏。在武器系统中,纳米电子技术能提高武器的智能化程度,其构成的微小机电系统不仅提高了天基武器的信息化程度和安全性,也使天基武器的性能更加强劲。例如纳米卫星、纳米导弹等小型化设备能有效突破对方的防御系统,同时打击效果也没有丝毫折扣。在未来的太空战场上,巨型武器和纳米武器将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在纳米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情况下,太空战场将变得更加透明,拥有纳米技术优势的国家将具有更大的威慑力。
   在未来的太空战争中,对地球造成最大威胁的就是小行星武器化技术,该技术指的是通过“诱捕”近地的太空陨石,然后利用发动机加速的攻击方式垂直打击地面目标。这种攻击方式威力巨大,据测算,直径约10米的小行星就能造成相当于广岛核爆的威力。防御这种攻击十分困难,因为即使通过天基武器及时拦截到了行星武器,其破裂后的碎片也可以间接或直接打击大气层内的设备。
   一般来说,使用小行星武器化技术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寻找、定位小行星,或者直接从月球开采加工;其次,将重型推力火箭与其对接后,安置于月球“轨道仓库”,以便随时发动打击;最后,在明确打击的战术路径之前,先要确定适合打击的行星,太大容易造成全球灾难,太小则容易在进入大气层时被烧毁或击落。同时还要确保自己的太空设备不在打击路径上,提前机动变轨,并要预测行星武器被拦截后碎片覆盖地表的范围,确保同盟国不受巨大影响。当然,小行星武器化是一项十分危险的技术,使用它直接打击地球的可能性并不大。
   传统的原子弹爆炸是不可控的核裂变,它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这种裂变的方式其实只是利用了原子很小的一部分,且裂变后还会产生放射性污染,原料也有限。而可控核聚变能慢慢地把能量释放出来,可以说研发可控核聚变技术就是制造一个人造太阳。
   可控核聚变技术有诸多好处:首先,在未来要实现长时间的星际航行,关键要解决太空推进问题,可控核聚变技术可以使用氢基物作为补给,而这种元素在宇宙中是十分常见的。其次,可控核聚变技术不仅能开启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让星际飞船以亚光速航行,而且可以为天基定向能武器提供源源不竭的能量。目前,掣肘天基武器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無法保障其基本运行。虽然美军目前已经开展了地基、海基、空基激光武器的测试,但其后勤设备上往往带有大量的辅助发电设施,而天基激光武器的成型还需要未来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加持。最后,可控核聚变技术对于天基武器的设计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卫星、空间站等设备都带有巨大的太阳能板,这种设计并不适应未来的太空作战环境,敌方可以轻易攻击外露的供电系统,如果将动力系统安置在防护层内部,那么就大大提升了天基武器的生存能力。
   随着近年来太空技术的迅猛发展,外太空、高边疆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战略制高点。传统大国、强国必将为夺取太空制权而全力寻求关键技术的颠覆性突破,构建战略打击力量体系,对敌形成不对称威慑。可以预见,未来的太空将成为“技术强者”的天下。
  
  
   人类离“星河舰队”还有多远
   大和战舰、维京战机、女妖轰炸机、黄金舰队……这些游戏中大名鼎鼎的太空作战装备,引发了人们对未来太空大战的各种想象。进入21世纪,人们对于建立“星河舰队”的期望越来越强烈,网络空间甚至出现了网民自发编写的宇宙舰队作战理论。人类离“星河舰队”到底还有多远,成为了萦绕在每一个太空军事爱好者心中的巨大疑问。
   “星河舰队”家族
   宇宙舰队的建设主要参考传统海军的发展路线,根据作战任务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舰种划分,并采取各自合适的吨位设计,配备相应的武器装备,以期在減少浪费、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作战效能。目前,宇宙战舰主要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超大型四类,其中小型主要为护卫舰和驱逐舰,中型为巡洋舰、工作舰,大型为战列舰,超大型则为泰坦、巨象、货舰等。
   护卫舰
其他文献
7月23日,日本运动员大坂直美在开幕式上准备点燃主火炬。图/新华社启程  2021年7月12日21:42,东京成田机场,春秋航空日本IJ254次航班刚刚打开舱门。杨学健被通知优先出舱。  这架飞机一排6座,隔位落座,上座率大概为2/3。杨学健的座位靠后,出舱必须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除了在日本工作或读书的年轻人,这趟航班老年人占比很大,许多是到日本帮忙照看孙辈的。东京已夜色深沉,人人归心似箭,杨学健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几天后,两个法国人骑着自行車穿过美国陆军司令部第二十三支特别部队的警戒线,当时的一幕让他们惊呆了:他们看见4个美国士兵抬起了一辆约40吨重的谢尔曼坦克。后来其中一位美国士兵亚瑟·希尔斯顿回忆说:“法国人有些目瞪口呆,显然是等着我们的说法,我最后告诉他们‘美国军队很强大’。”  其实,这支特别部队的士兵并没有其他超人的军事力量——他们的坦克是充
当下,江湖蟊贼多如牛毛,人们亦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可是,如果在一个文明国家,尤其是在一个传统文艺团体演职员间发生了盗窃案,恐怕有人说你在编故事——那简直是匪夷所思了。但在现实生活中,凡事皆有可能。14年前,英国伦敦马戏团来沪演出,就发生过一起专门“杀熟”的内部盗窃案。上海警方历经半年的缜密侦查和艰苦寻踪,终于成功地破获了这起被称为“3·1案件”的涉外内盗案。  巨款信封不翼而飞  1999年2月
一只巴西公鸡近日一夜成名,因为它用3个月的时间学会了用电子琴演奏一首当地儿歌,被网友誉为“公鸡中的演奏鸡”。  这只名叫“小歪嘴”的公鸡今年一岁半,生活在圣保罗州北部圣若泽·杜斯坎普斯市。在主人的不懈训练下,它如今已能熟练地用电子琴弹奏巴西著名儿童歌曲《哦,苏珊娜》。  主人埃拉斯是一位入行7年的驯兽师,她在家喂养了18只动物,包括鸡、猪、鸟、狗、黄鼬等等。埃拉斯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小歪嘴
什么是群体免疫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率是所有动物物种中最低的。这不仅仅因为人类注重饮食和养生,更重要的是各种各样的现代医学手段保障了人们的健康。   群体免疫也是现代医学的一种方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群体免疫的最优策略是通过疫苗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群中的多数人通过注射疫苗获得了抗体,那么病毒就难以流行和传播,这就保护了那些少数没有注射疫
神秘的“死亡体验”   1991年,美国亚特兰大市民帕姆·雷诺兹在接受脑部动脉瘤手术时,医生要将她脑中所有血液排空,雷诺兹因此进入了医学上所谓的“脑死亡”状态,时间长达45分钟。雷诺兹苏醒后,描述了一些令人惊讶的体验。她说她在“脑死亡”期间曾与已故的亲属畅谈。更令人惊奇的是,她居然能够详细描述手术的每个步骤和细节,甚至能详细描述用来切割颅骨的骨锯的样子。   美国一位65岁“死而复生”的商人,
神秘死亡的新郎  宁格鲁礁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旅 游景点之一,这里离澳洲大陆很近, 却又紧邻深海,更惊险刺激的是附 近海中还有很多沉没的潜艇和轮 船,游人可以潜人其中探险。  2011年2月17日,一个英国 旅游团来到这里游玩,游客中有一 个名叫布莱兹的新郎是一名潜水爱 好者。当时恰好有台风,这样的天 气海洋动物們都躲在环礁下面,他 和游客中的4名潜水爱好者租来 潜水衣,悄悄潜人海中。大约一个 多小时
1957年10月4日,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了天。  此后,随着苏联的“礼炮”号、“联盟”号和美国的“双子星”、“阿波罗”系列太空探索行动的展开,一个崭新的太空世界映入人类的视野。  于是,在“是否存在月球人”、“火星上有生命吗”等一系列谜团端倪初露时,“太空之眼”却发现了更多的秘密。  火星“人脸”的秘密  人选原因:为人类将来移居火星做准备  星级评定:★★★★  1988年“火星大冲”之际,
衣服能自动调节温度,确保你永远不会太热或太冷,它们还可以减少地球能源的使用。  地球气候似乎越来异常了,一个地方冬冷夏热的定律似乎越来越不可靠。前几天还热得要命,穿着短袖短裤,冲凉水澡;骤然之间寒流突袭,仅仅一个晚上就变得天寒地冻,得赶紧找出压箱底的秋裤棉袄。一不注意妥当保暖,就极有可能“得罪”流感病毒。  面对经常变脸的温度,不经常看天气预报的你,有没有觉得经常随身带着外套是一件麻烦事?会不会希
希拉里也要调查UFO  宇宙中真的存在外星人么?大多数人可能对此没有疑议,毕竟宇宙是一个如此浩瀚的未知世界。那么,外星人真的乘坐UFO(不明飞行物)到访过地球么?这恐怕就是一个未知之谜了。不过,在2016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中,民主党竞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公开表示,自己相信UFO到过美国,更相信美国空军捕捉了UFO。希拉里甚至向美国人承诺,如果自己能够成功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她将派调查小组前往美国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