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桔梗联合枳壳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机制

来源 :中国处方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yufe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挖掘桔梗联合枳壳药对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潜在机制.方法 利用传统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进行桔梗、枳壳中药活性成分分析及靶基因筛选.使用GeneCards、OMIM、TTD、Pharmgkb、Drugbank疾病数据库获得泌尿系结石相关基因.使用Cytoscape构建“成分-靶点”网络,使用CentiScape计算活性成分度值(DC).使用STRING数据库下载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PPI)数据,导入Cytoscape,使用CytoNCA插件处理获取核心靶基因.使用R软件进行相关靶基因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对活性成分及核心基因作分子对接.结果 从桔梗、枳壳中共筛选12个活性成分,30个治疗泌尿系结石的靶基因,构建“成分-靶点”网络.筛选得出PPI核心靶基因共12个.GO功能富集显示在生物学功能方面,桔梗、枳壳主要参与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抗氧化活性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显示,桔梗、枳壳治疗泌尿系结石主要涉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17信号通路(IL-17)、VEGF信号通路及雌激素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提示luteolin(木犀草素)、nobiletin(蜜橘黄素)与核心蛋白(MAPK1、VEGFA、MMP9)结合能均≤-6 kcal/mol.结论 桔梗、枳壳药对中木犀草素、蜜橘黄素等活性成分可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损伤、性激素等多个途经防治泌尿系结石.
其他文献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WanFang、CBM、VIP中关于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12月,依据Cochrane Handbook推荐的文献质量评价办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4.0软件和RevMan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13项研究,86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GCS评分:针刺治疗组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三棱-莪术治疗(CAG)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收集三棱-莪术的活性成分和蛋白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进行基因名转化,综合Gene-Cards、OMIM、PharmGKB和DrugBank数据库收集、筛选出CAG的相关靶点,与三棱-莪术作用靶点取交集,获取三棱-莪术与CAG的共同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取共同靶点的蛋白互作关系并且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随后利用Cytoscape软件绘制活性成分-共同靶点网络;最后利用R软件对共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的方法筛选、验证青龙衣治疗白癜风的关键活性成分、关键作用靶点,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CNKI、Pubmed数据库构建青龙衣化合物成分库,并采用Swiss数据库筛选其作用靶点.通过TTD、Genecards、OMIM数据库筛选白癜风对应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采用Cytoscape软件绘制“关键成分-关键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靶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对关键活性成分-关键靶点进行验证.结果:得到21个关键活性成分
黄褐斑是一种多发于女性面部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颊对称分布的淡褐色或黑色色斑,边界清楚,不伴痛痒等特殊感觉.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病与肝、脾、肾相关,而女性月经也与此三脏密切相关,故该病的治疗除常规辨证论治外,还可从时间医学角度进行治疗,包括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其中以月节律即调周法最为常见.对近十年来从时间医学角度治疗黄褐斑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与汇总,为黄褐斑的治疗提供新方法与新思路.
方药精准运用是中医临床取效的关键环节,传统方药主要针对证候,存在模糊性,缺乏对疾病规律和指标的认识和掌控.现代“精准医疗”重视个体化治疗,这与中医辨证论治有共同之处,辨证论治对于治疗病因复杂不明的综合性疾病有明显优势,但缺乏对疾病群体化规律的把握.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发现中医精准化的方向是对疾病群体化的认知.临床用方的精准性可从辨病辨部位论治、精准配伍、煎服用方及通用方等方面得以实现;临床用药的精准性可通过辨症状、辨指标、辨部位、据象用药,及合理把握剂量来实现.研究发现方药量效关系在临床应用上有严重不
中医出自民间,民间中医药汇集了历代医家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经验,治疗手段丰富,具有药物、针灸、推拿等多种诊疗技术,体现了中医的特色与优势.中医儿科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在儿科中应用广泛.但是由于西医的冲击,以及传统中医的保护不力等原因,许多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濒临失传甚至已经亡佚,保存下来的诊疗技术也多以中药治疗为主,阻碍了中医儿科临床的发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文献,研究民间中医儿科特色诊疗技术的现状,以期为中医在儿科中的应用及中医临床的发展提供启示.
近年来,中医药产业及中医药文化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和喜爱,国际中医教育日渐普及.对比近年来国外主要国家与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国外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在现有西医教育土壤中培植中医药,以民族文化特色丰富其发展内涵的做法,值得国内中医药高等教育界学习借鉴.为此,设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外向型人才队伍、提高教学素材的适应性均值得尝试,这有利于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及中医药产业发展,以及中外学术交流和民间交往.
三才封髓丹出自《卫生宝鉴》,由天冬、熟地、人参、砂仁、黄柏、甘草组成.全方药简力宏,有坚阴泻火、固精封髓之效,原方用于阴虚火旺、相火妄动之梦遗滑精、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舌干燥等症.通过梳理三才封髓丹的临床应用研究发现,该方治疗范围远超原方之限,适用病种不断增加,广泛应用于男科、皮肤科、五官科、血液系统、中枢系统等多科、多系统急慢性疾病.基于临床及实验研究,总结三才封髓丹临床应用,可为防治多科、多系统疾病提供借鉴,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参考.
小方之说最早源于《内经》,根据《内经》中“小方”的条文,后世医家的理解不尽相同.为便于归纳,以药味分大小,认为5味及以下的方即为小方,从而讨论小方运用的渊源.“小方”的最早运用可追溯到《内经》;其后有《武威汉代医简》方,是小方运用的重要过渡阶段,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相近时期的《居延汉简》《居延新简》方,此书中药物组成、服用方法与《伤寒论》相似,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也为研究仲景小方提供线索;仲景集先辈大成,博采众方,辨证论治,将小方运用自如.从《内经》到仲景,小方的应用趋于成熟,这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