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企业品牌研究中心近日发布2012年中国品牌力指数,称在本次该中心测定的152个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细分行业中,68%的行业第一品牌属于本土品牌(包括港澳台),32%为国际品牌。该中心主任周丰表示,行业第一品牌分布的现状反映出中国品牌依然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迫切需要向研发和营销两端转移。
1、2012年C-BPI第一品牌属地分布
根据品牌属地划分来看,在2012年152个行业第一品牌中,有68%的行业第一品牌由本土品牌(包括内地和港澳台品牌)囊括,32%的行业第一品牌由国际品牌获得。在104个本土第一品牌中,北京、广东和上海列三甲,占比分别为24%、23%和15%。在48个国际第一品牌中,美国一支独秀,占据半壁江 山,其次是英国占15%,韩国以11%位居第三。
从三大消费行业来看:在服务行业中,本土品牌以囊括其中九成第一品牌而表现出了压倒性优势;在耐用消费品行业中,国际品牌获得第一品牌的数量有所上升,瓜分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市场;在快速消费品行业中,国际品牌以众多全球强势品牌而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其中43%的第一品牌。不同行业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不同,耐用品行业更需要资本力量、R&D能力;而对于快消品行业来说,营销能力则更为重要。2012C-BPI行业第一品牌中,国际品牌在快消品和耐用消费品的信息通讯行业表现出优势。

2、行业内对第一品牌的争夺更趋激烈
市场营销“不变法则”认为所有的市场最终会变成只有两匹马角逐的赛跑。因此所有有理想的企业都会以打造行业第一品牌为奋斗目标,对于已经成为第一品牌的企业来说,则希望进一步拉开与跟随者的距离。观察2011年与2012年C-BPI共同调查的105个行业数据发现,行业第一品牌的争夺明显趋向激烈态势,在上一年有50%的行业第一品牌的竞争优势明显,然后今年这一数据下降到了36%,反观第一品牌竞争激烈的比例从上一年的28%上升到今年的38%,覆盖了40行业,足足上升了10个百分点。
纵观两年的数据发现,有26个行业第一品牌的争夺,持续表现出竞争激烈的态势,主要集中于市场成熟但存在多个相对寡头品牌的行业,或尚未形成市场领袖的行业。值得注意的是,有14个行业从上一年非激烈竞争态势转变到今年的激烈竞争态势,在这些呈现出激烈竞争态势的市场,第一品牌受到挑战者的威胁,需要以持续的品牌管理来维持市场地位,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被取代,作为领跑者必须不断完善自己。
3、2012年C-BPI第一品牌新星
绝大多数2011C-BPI第一品牌在后危机时代依然没有失去作为中国行业第一品牌的主导权,维持了其市场地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有喜之郎果冻、海尔电冰箱等,这些品牌与第二、第三位保持着悬殊的距离。另外,三星彩电、中国邮政快递服务等品牌克服了来自原有竞争对手和新生品牌的竞争,稳稳地保持了代表性品牌的位置。同时,在2011、2012都调查过的105个行业中,也诞生了18个第一品牌新星,它们通过持续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登上了第一品牌的宝座。在这些新星中,有4个是本土品牌取代了国际品牌而成为行业的领头品牌。这些品牌新星的出现说明品牌力的提升,应该坚持长期的观点、持之以恒的努力,另外,企业应该从整体营销活动全方位地管理品牌,创造我们品牌的产品规划、R&D、设计、生产、质量管理、营销、传播、广告、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活动无一不影响到品牌的形象,甚至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影响到我们品牌的形象。因此,企业应该从“大蓝图”的角度来分析和管理我们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