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想传承介入学术与时代——评张福贵先生《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

来源 :学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是中国现代思想界和文化界的巨人,鲁迅研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显学和高峰。新时期以来,专门涉猎鲁迅的学者越来越少了,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术研究的多维化分散了研究力量;另一方面是鉴于鲁迅研究所企及的深广度已近极致,很多学者都在这座学术高地前望而止步。而张福贵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登上学界的那刻起,就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鲁迅研究中。
其他文献
近日,有关今年高考浙江一考生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的讨论,火得"一塌糊涂"。我尽管对此事颇有兴趣,但由于精力的缘故,关注得不多。昨晚睡前,看到微信群里又转发了一篇
期刊
21世纪之初,文艺理论界的"理论已死"问题风靡一时,新近出版的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卡勒的《理论中的文学》与南帆的《文学理论十讲》都在回应这一问题。南帆先生试图在《
负重登高的行人在回望出发点时常有"登高才能望远"的感慨,一个民族在急剧变革后,往往也需要稍加停留,对走过的道路加以检视和总结。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改革开放无疑是一个重大
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法国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是一位兼通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全才。他与笛卡儿有着学术思想上的渊源关
"文化研究"的理论旅行与本土化实践,是青年学者颜桂堤持续探究的学术兴趣焦点所在。众所周知,文化研究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以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威廉斯、
在"70后"鲁迅研究群体中,张克可说是研究特色较为鲜明的一个。概而言之,他重视从哲学角度阐释鲁迅思想,且基本是依凭已有的哲学思想资源来展开这一工作,黑格尔、尼采等人的概
自20世纪80年代"回到文学本身"的热潮兴起,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读就从未停止,绵延至今,并由文学文献、文学观念和文本细读构成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三重奏。重读也是文本细读
陈仲义是目前国内知名的当代诗歌评论家和研究者,也是40年如一日,身处诗歌现场并专注于研究现代诗歌内在肌理的学者之一。他的著作《现代诗:接受响应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譬如问"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是当代文学史的命题,正如问"刘登翰为何辑注《过番歌》"是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史的问题。一个在学术领域阅尽千帆的学者,是否还有"余情""余兴"去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