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世文物看清代宫廷中的中西美术交流

来源 :文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26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17、18世纪,正值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康熙(1662~1722年)、雍正(1723~1735年)、乾隆(1736~1795年)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正是中国和欧洲美术频繁交流的高峰时期。在此之前的明朝末年,欧洲基督教属下的宗教组织耶稣会,就不间断地派遣传教士来中国传播宗教。为了传教的需要,一些传教士来华时携带了天主像、圣母像等美术作品,并且在教堂内展示,引起了中国学者和画家的注意。比如清初的美术史家姜绍书在其所著的《无声史诗》一书中写道:“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婴儿,眉目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AD, it coincided with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 (1662 ~ 1722), Yong Zheng (1723 ~ 1735) and Qianlong (1736 ~ 1795)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last dynasty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history, during this hundred years, it is the peak of frequent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European fine arts. Prior to the Ming dynasty, the Jesuits, a religious organization under the European Christianity, continually dispatched missionaries to China to spread relig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mission, some missionaries came to China to bring art works such as the image of God and Madonna as well as displaying them inside the church, arousing the atten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and painters. For example,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rt historian Jiang Shaoshu wrote in his book The Voiceless Epic: "Ricci brought the image of God in the Western Regions,
其他文献
<正>进口数量下降进口金额增长锦纶长丝(不含工业丝)是我国进口的主要纺织化纤原料。今年前5个月中国自全球共进口锦纶长丝58159吨,同比下降23.35%,金额14984万美元,同比增长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的金融机构,用户量和业务处理数据量都在快速地增长.传统的通过增加服务器并采用基于分库分表的方法来解决扩展性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很多城市地区的建筑施工规模与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各类先进的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在当前我国大部分建筑工程项目中,钻孔灌注桩都是
背景:丝素蛋白纤维材料具有透明性、结构可塑性、成分单一性、力学强韧性及生物相容性等特点。目的:综述国内外丝素蛋白应用于角膜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在标
在特定气候条件下获得的陆地卫星图象上,深色、带状的线性影象,反映出昌平-丰南隐伏活断层的形迹。这是向断裂带运移的地下水沿活动构造带上升到地表、在卫星图象上由高密度
壮族、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自身特色的梯田文化,两者的文化特质既有众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少相异之处,形成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复杂格局。之所以呈现这一
内部评级法作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代表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些国际先进银行已经建立了内部评级系统,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部分商业银
<正>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往往难以谈论。从古至今,知识分子们都苦于以文字去形容视觉作品。如果说文字与概念在"可见物的论述"发展中持续改变,我们当然会发现一些概念会在某
<正>在3月19日的首届中国童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富山缝机获得了2014年度中国童装行业传媒影响力的"中国童装最佳缝纫设备供应商大奖"。对于这个奖项的实际意义和概念外延,
<正> 笔者在新闻实践中常常发现一些“空洞新闻”,让人听后不知所云;还有一些新闻成了类似八股一样的东西,让人厌烦不已。“空洞新闻”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一、领